首都的地理政治學與臺灣的民主鞏固

剛換掉洪秀柱的朱立倫,在本週拋出將大臺中變為首都的議題。從政黨鬥爭的角度來看,也許可解釋為朱立倫想反轉目前國民黨選情在中臺灣的頹勢。但若從更高層次的民主鞏固角度來思考,朱立倫拋出此議題反而是個深化臺灣民主的難得機會,蔡陣營不妨與朱立倫甚至宋楚瑜簽署協議,主張不論最後哪一位當選總統,都應致力推動遷都臺中之政策。

熱鬧之後再看台灣職棒的另一層次

最近上演的一部史實電影《間諜橋》(Bridge of Spies)中,被美國拘捕的蘇聯老間諜稱呼擔任其辯護律師的唐納文(James B. Donovan,由Tom Hanks主演)是standing man,意即「打不倒的人」。事實如此,若非唐納文過人的毅力與勇氣,他不可能在冷戰時期營救出超過九千名的俘虜。相同的,若非台灣熱愛棒球的一群傻子宛如standing man般,不斷被不肖之徒的假球案擊倒、站起來,再擊倒、再站起來,再擊倒,又站起來,我們絕對看不到過去一週兄弟與桃猿共七場扣人心弦、足以媲美大聯盟季後賽的「台灣大賽」。

【島嶼邊緣】司法像皇后的貞操?

朱立倫背棄新北市長做好做滿的承諾,以黨主席之尊主導換柱,自己投入總統大選。朱立倫投入大選後,就一直強調民進黨透過網路抹黑他,然而網路上卻只看到藍軍抹黑攻擊蔡英文的證據。例如,幾個月前,國民黨工在散播海霸王謠言攻擊蔡英文,10月24日又被民進黨立委段宜康陳其邁發現國民黨花蓮縣黨部書記長李得全卻透過Line發送造謠抹黑蔡英文與蕭美琴的文宣

租屋定型化契約是否擴及包租公(婆)

四月七日,陳節如委員和巢運在紅樓301會議室舉辦「租屋市場應不應該適用消保法─兼談租屋專法之必要性公聽會」之後,日前欣聞內政部表示房屋租賃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已送行政院,希望行政院能盡快完成審查並公告,以保障租屋者權益,避免租屋市場淪為「黑市及夜市」。

關於有學者質疑該契約僅限企業經營者才適用,確實是《消保法》適用的限制,因為根據《消費者保護法》第十七條第一項規定來看「中央主管機關為預防消費糾紛,保護消費者權益,促進定型化契約之公平化,得選擇特定行業,擬訂其定型化契約應記載或不得記載事項,報請行政院核定後公告之。」

但甚麼才是屬於「特定行業」的房東,則是需要看個案認定的。

和小熊一同探問戰後日本:雜記小熊英二訪臺(下)

終戰七十年之際,日本是否(再次)道歉,也是關注焦點。究竟日本社會內部如何看待這個議題呢?小熊在24日臺大歷史系的演講中表示:年輕人大部分對過去的戰爭記憶其實並不關心,也沒有什麼想法,這是全世界的現象,日本也不例外。雖然網路右派言論顯著,但曾經有調查指出,這些網路右派只佔網路人口的1%不到,因此很難說年輕人有右翼傾向。但這並不是說年輕人有意識地否定右翼,而是因為他們並不怎麼關心這項議題。

雖然海內外都有天皇道歉的議論,但由於在戰前天皇被各種政治人物利用,成為遂行軍國主義的機制。戰後因而形成了天皇不介入現實政治的共識;在戰後憲法中,天皇僅被賦予國民總體意識象徵的地位。因此,在今日的日本政治安排中,天皇僅是一個讀政府劇本的角色。無論現任天皇的意願如何,日本政府應該不會許可天皇自行對外道歉。因此,儘管由天皇道歉似乎是一個好的方案,但要真的落實,需要相當的程序。

和小熊一同探問戰後日本:雜記小熊英二訪臺(上)

適值台灣「光復」七十年。七十年來,隨著國境線的增生與改劃,經歷同一場戰爭的各地民眾,經歷了不同而彼此陌生的戰後。隨著冷戰結束與民主化,在國族敘事下被壓抑數十年的那場戰爭,又以多元的面貌在歸返於我們眼前。七十年間,「戰爭」與「戰後」如何互相型塑,而我們今天又當如何面對這七十年的臺灣、東亞與世界呢?恰在九月,秋颱杜鵑來襲之前,日本歷史社會學者小熊英二為聯經出版新書《活著回來的男人》(生きて帰ってきた男 ある日本兵の戦争と戦後,2015)宣傳活動抵臺,為我們帶來了一份他山之石。

【內地想想】 拉抬國民黨選情的,是朱立倫還是四個小朋友?

自從國民黨「換柱」之後,輿論議論紛紛,大家都關心:「換朱立倫上場,能夠拉抬國民黨2016的選情嗎?」許多關心地方選情的朋友們也來問我這個問題:換了「這個倫」後,地方的選情會有變化嗎? 」

其實在我心中,最瞭解朱立倫地方選情的人,是民進黨的基層支持者和地方幹部,他們和國民黨一票一票,票票相爭,肉搏了幾十年,最瞭解「換倫」的效應是什麼。

他們討論起「換倫」效應,內容深刻實在是比名嘴有過之而無不及。綜而言之,大概是以下兩點:

「對地方來說,『什麼倫』都不可怕,黨產才可怕。朱立倫以黨主席身分參選,只是保證了黨產會花下來。」

「朱立倫參選的另一個優勢是,國民黨的黨工認為他有當選的機會,比較肯拼命。」

有錢,再加上一點士氣,國民黨這台龐大的機器,現在才打算加滿油,呼呼地開動呢。

事實上,國民黨「前」總統候選人洪秀柱在全代會鼓掌通過後,第一個「下鄉」的地方,就是南投,還在著名的景點天空之橋,和國民黨籍的立委、縣長合影,表示「她也有中南部的票」。現在景物依舊,人事已非,三個月後,國民黨以毀掉制度的俐落手法柱下朱上。

這件事情使地方驚訝嗎?一點也不。

【眷村想想】 竹籬笆內的黨外家庭

老爸有40年黨齡,我家兄弟姊妹從小喝國民黨奶水長大,在清一色眷村鐵票區,為什麼會支持黨外?說來說去,可能都是老爸愛喝兩杯所致!

老爸雖僅日治時代小學畢業,但喜歡看書,尤其有關中國歷史故事,他最有心得,一直很自信的認為,當年小學畢業生素質比現今大學生還高。

老爸每天讀報,年輕時,看的是深具批判性的《台灣公論報》,後來陸續訂《聯合報》和《徵信新聞報》(《中國時報》前身),也是《自由中國》半月刊忠實讀者,對雷震先生相當敬佩。

也因此,老爸常藉晚餐時間喝一杯,酒酣耳熱關起門來抒發政治己見,對國民黨政府和「臭頭仔」嚴厲批評。受忠黨愛國教育的六個子女,從小經常為政府辯護,集體反擊圍剿老爸,讓他節節敗退。

1972年,大哥就讀逢甲學院,經常帶回《大學》雜誌。我雖只是國中生,不一定看得懂深奧內容,一有機會也是和二哥搶著看。

對你來說,台灣是什麼樣子呢?──《灣生回家》看後感

台灣一直是個很有趣的地方,尤其是當我們討論起台灣文化的本質,許多人總是會不加思索地回答「台灣的文化,就是多元呀!」多元作為一種文化的統稱,我想也是台灣的特殊現象,既非地大物博、又非具有強大拉力的移民國度,台灣作為一塊連國際定位都不是非常清楚的土地,存在著許多段被殖民的歷史,留下屬於自己的文化脈絡,才造就這麼籠統的「多元印象」。而多元背後,其實是各種值得深掘的歷史故事,每一段都是如此搶眼眩目。

《灣生回家》便是這麼一段被拿來品味的歷史──記錄一群具有特殊背景的日本老人們的回憶,他們從小在台灣出生成長,在戰敗後撤離台灣,或許在原生日本人眼中他們的身份是日本戰敗恥辱的提醒,在一種被視為次等公民對待的過程中,他們慢慢成長,至今歸台尋根的一段故事。

【台灣與世界】 德國豬腳餐與台南牛肉湯

讓我們先來打破一道迷思:德國人其實不太吃豬腳,正如同台南人並非天天吃牛肉湯。但是為什麼一談到德國美食就會先聯想到豬腳?又為何牛肉湯會成為台南眾多小吃中的must-eat(必吃)?這跟民族性、在地性、還有對美食料理的執著性深深有關。

屬於日爾曼民族的德國人,剛剛過了一年一度的十月啤酒節(Oktoberfest)。「大口喝酒、大塊吃肉」早已內化成為德國人的美食態度和飲食文化。德國人愛吃豬肉,每人每年豬肉消費量世界第一,豬肉製成的香腸、火腿、肉片、冷盤乃至豬腳就成了德國人的最愛。德國人也愛啃麵包,麵包有黑麥的、燕麥的、全麥的、雜糧的,顏色有白麵包和黑麵包,口味還有酸麵包,而搭配啤酒最對味的是扭結餅(Pretzel)。所以若要搜尋與德國有關的key words除了足球、汽車之外,就是啤酒和豬肉。(現在可能還要加上梅克爾、難民和Volkswag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