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想想】原來越南人才是龍的傳人!?

許多人都以為中國人是「龍的傳人」。但其實,「龍的傳人」不過是音樂人「侯德建」於1980年發行的音樂專輯名稱。真正有「龍的傳人」的民間傳說的民族卻是周遭的越南人。

中國在封建時期,龍是皇帝的專屬,只有皇帝才算龍的子孫。一般中國民眾只能被「魚肉鄉民」宰割,哪有資格當龍的傳人? 「龍的傳人」不過是在過去黨國體制及大中國意識下被建構出來的當代政治神話罷了。若檢視中國的「盤古開天」起源傳說,其內容與龍完全沒關係。怎會突然變成龍的傳人?

相形之下,越南自古以來即有「龍子仙孫」(Con Rồng cháu Tiên)的民間傳說。傳說中龍種的「貉龍君」 (Lạc Long Quan)娶仙女「甌姬」 (Âu Cơ)後生下一百個孩子。由於貉龍君習慣住海裡,50個孩子隨父親往海邊發展,另外50個則隨母親住在山區。這一百個孩子就是越南各個民族的起源。

【南洋想想】荷西‧黎剎級巡防艦:菲律賓海軍現代化的理想與現實

至少從1970年代以來,菲律賓海軍就一直落後於其他東南亞國家,更遑論其他海上強權。由於依賴美軍退役船艦加上高度關注內部的戡亂作戰,菲國海軍沒有反艦與防空飛彈以及反潛魚雷,實質上僅有巡邏加上兩棲運輸的功能。故當美國於2011年起提供退役的漢米爾頓級(Hamilton-class)海巡巡邏艦時,雖然僅有火砲與直昇機平台,仍然如獲至寶。

【書評書介】大熊貓的利爪:中國如何滲透、影響與威嚇加拿大

控制思想

二○○○年代早期,中共愈發肯定中國將重新成為超級強權,於是它發展出一套普遍推廣的策略,運用中國語文及文化的吸引力,向外國人發動軟實力攻勢,特別是針對外國大專院校。當時的西方教育機構對所有的中國事物都迷得不得了。中國、中文、中華文化不只是那時候最潮的研究領域,慢慢地大家也發現了這些研究可以賺錢。在中國學生已經讓人榨取大筆國際學生學費之後,大學又開始挑戰能夠合法招收外國學生的比例上限。大學裡的專門研究所紛紛跟風搶錢。亞洲研究所開始蓬勃發展,裡面最強勢的往往就是中國研究。企管系所發現瞄準中國市場的業界急需協助,他們對中國市場抱持著極度誇張的期待,因此很願意出資贊助訓練機構。

中共看到西方學術機構已敞開大門準備好與中國合作。但北京想出的做法實在很諷刺,因為中國不久之前才結束了文化大革命,而文化大革命的戰鬥口號正是「破四舊」──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在這場打倒偶像的大型狂熱運動裡面,最核心的就是要擺脫儒家的孔子所設計的封建禮教,正是這些規範讓中國兩千多年來在文化、政治、行政方面得以凝聚為一體。但中共明白,與西方世界打交道時,拿孔子出來當現代中國的守護神要比其他做法來得有吸引力,例如,至少比重新粉飾毛澤東僵死的意識形態,讓他變身為有模有樣的英雄強多了。

文達峰(Jonathan Manthorpe)

作者:文達峰(Jonathan Manthorpe

資歷超過四十年的加拿大新聞工作者,1970年代晚期擔任《多倫多星報》歐洲局局長,1980年代中期效力索瑟姆報業,奉派駐歐,1989年駐非洲,1993年駐香港,之後駐溫哥華,為「郵報傳媒」撰寫國際事務專欄。現為自由撰稿人,作品散見於iPolitics, Facts and Opinions, The Star, Asia Times等,著有《禁忌的國家:台灣大歷史》(望春風出版)。

譯者:王湘瑋

台大心理系畢業,曾於加拿大求學。返國後任職出版社,現為特約編輯,譯有《精神病大流行》(合譯)。 

【荷事生非】1930年代荷蘭國家博物館的歷史展示改革:從沙龍式展示邁向編年架構的國史敘事

荷蘭的藝術愛好者總知道荷蘭國家博物館(Rijksmuseum),國家博物館也經常成為荷蘭(自2020年起已正名為尼德蘭)在國際上知名的文化地標(筆者先前也曾撰文分享過該博物館的成立過程:國家榮耀的紀念碑:荷蘭國家博物館成立簡史)。

陽寶頤

荷事生非專欄作家

【日治時期電影史漫談】美台團考

曾經,台灣歷史是禁忌,我們無法碰觸。也因此,儘管解禁之後大量的前行研究者試圖補破網,但不容諱言,還是有些東西像是霧一般的存在,需要我們以歷史偵探的視角重新再挖掘。

「美台團」或許就是一個例子。大凡對台灣歷史稍有認識的讀者應該都知道1921年台灣文化協會成立、而後1925年文協還成立電影巡映隊美台團,透過電影與辯士的解說宣傳理念,主其事的蔡培火一向重視透過歌曲宣傳,為此他也做了美台團團歌,電影放映前先唱團歌活絡氣氛,也透過朗朗上口的歌曲宣傳理念。

這是長期以來我們對美台團的基本認識。不過,隨著2000年《蔡培火全集》的出版以及2016年復刻版《台灣新民報》、2018年《台灣民報》的出版,我們所熟知的美台團的輪廓有重新探尋的必要。這個探詢不只是史實的釐清,也是對文協分裂前後蔡培火所主導的電影巡映隊在實踐上的差異的比較。

美台團的基本輪廓

就我們對美台團的基本印象來說,1971年蔡培火、陳逢源、林柏壽、吳三連與葉榮鐘合著(事實上是葉榮鐘主筆)的《台灣民族運動史》是主要來源。這本書的317頁提到,1925年蔡培火母親七十一歲誕辰,文化協全台同志祝壽,收禮金四千數百元。

【鐵份補給】從澀谷站大改造看山手貨物線客運化

日本的武漢肺炎疫情,到了六月仍持續延燒,而且東京似乎有第二波疫情,也讓人感到十分擔憂。不過對鐵道迷來說,鐵份還是要補給,尤其是五月底六月初,JR澀谷站的埼京線月台搬遷,除了讓鐵道迷興奮之外,也讓進出澀谷的上班族與民眾們開心。之所以JR澀谷站埼京線月台搬遷,會受到如此大的矚目,是因為原本的月台距離山手線月台長達350公尺,這也讓站站停的山手線與快速的埼京線(湘南新宿線)的轉乘,得要走上將近10分鐘,造成許多旅客的不便,如今將月台移至山手線月台的旁邊,轉乘旅客輕鬆的就可以抵達,要搭成田特快的旅客也就不用拖著行李走那麼遠了。

【勵馨想想】直視兒童在校園、機構被性侵犯真相

台灣未成年人口將近四百萬,到底有多少孩子曾被性侵害?尤其是潛藏在教育及照顧兒童機構如:各類型學校、宗教機構、兒童運動競技訓練場所、兒少福利機構、及前述機構辦理之營隊、少觀所、少年監獄等受傷的孩子,大都是事發生多年之後,才一一被爆出,而且大部分是集體性侵害案件。孩子很難在權力不對等的機構、學校裏,吐露被性傷害的事實,尤其是熟識、漸進式的壓迫,孩子更難啟齒。

【聽那些女孩唱歌】在泥濘中踩著高跟鞋前行──PJ Harvey 《PJ哈維:戰地拾音錄》

身處這個瘟疫與權力鬥爭蔓延肆虐的年代,我們都在沸沸揚揚的第三次世界大戰中掙扎求生;然而,種種壓迫、不公、抗拒,其實早已深植在表面看似進步富裕的文明社會中,此時此刻,見到搖滾女神PJ Harvey的電影《PJ哈維:戰地拾音錄》,更令人有著深刻的感觸。

1969年生於英國,本名Polly Jean Harvey的PJ Harvey,從小在搖滾樂迷父母培養之下修習多種樂器,1988年19歲時便加入由John Parish在1983年成立的樂團Automatic Dlamini,1991年更與團中的Rob Ellis與Ian Oliver離團成立「PJ Harvey」三人組合,以硬式叛客與嘶吼的樂風嶄露頭角,並於獨立廠牌Too Pure旗下發行了一張名為〈Dress〉的單曲,大獲樂評賞識,1992年的《Dry》更以情慾賁張的慾念、渴望,唱出女性特有的強力情感,在國際間引起熱烈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