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國家品牌之路

『Antes hacíamos cachivaches; ahora hacemos computadoras.』

『以前我們做垃圾,現在我們做電腦。』──筆者在1990年代對拉丁美洲廠商介紹台灣產業演進的介紹詞。

你知道有個國家,曾經被認為是仿冒成風,產品品質垃圾等級,全國上下對自己毫無自信,政府還鄙視自己國家的次文化,認為那不登大雅之堂?

喔,雖然看起來像幾十年來許多人對台灣的描述,但是筆者是在講日本。

有點年紀的業務人員,可能在企業內訓時,看過1980年代的一場訪談錄影帶。在這場訪談中,某大學的研究人員詢問幾位美國企業的管理階層對日本產品的印象,他們紛紛提到「品質值得信賴」「耐用」「物美價廉」等等;但是當訪談者請這些中年管理階層人士,回想他們小時候,在1950、1960年代時,當時的美國群眾對於日本產品的印象時,他們提到的是「便宜品質差」與「拙劣的仿冒品」。

【書評書介】淡水暮色,散塔露琪亞!

(編按:本文為「思慕的人:寶島歌王洪一峰與他的時代」一書序文)

思慕的人:寶島歌王洪一峰與他的時代

作者:洪一峰等口述;李瑞明編著

出版社:前衛出版社

出版日:2016/8/18

 

3月底到臺北出席「臺灣前途懇談會」,巧遇葉賽鶯女史。以幾年前在國立臺灣文學館舉辦過她的先尊臺灣歌壇國寶葉俊麟(1921-1998)先生紀念音樂活動的因緣,而面囑我為這本新書作序。但仔細一聽,這本書卻是「低音歌王洪一峰」的傳記。這樣的交集,讓我腦中立刻閃出一曲〈淡水暮色〉!

台中一中新校門爭議的幕後揭露了什麼?

這次新校門的揭幕顯然已「締造歷史」:台中一中百年校史上遭受負評最爆量的一次!各界冷嘲熱諷排山倒海而來,連絕大多數一中在校生與校友都給予噓聲。網友嘲諷像「酒店」,儼然「金錢豹分店」;校友批如「檳榔攤」,直呼「醜斃了」;絕大多數在校生亦認為新大門與校景及一中百年歷史風格極為不搭。唯校長陳木柱自誇這是「前衛設計」,以及校方高層等極少數人給予正面評價,我敢說連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一中生都比對新校門表達肯定的一中生還多呢!

鄭邦鎮

前國立臺灣文學館長、前臺南市教育局長

【日本想想】借鏡「寫美」:我們為什麼需要一間攝影美術館?

今年9月,讓我殷殷期盼了將近兩年的東京都寫真美術館,總算再度開館。不過就是一間美術館,有什麼好稀奇的呢?再說,攝影真的有必要去美術館看嗎?現在資訊發達,google個人名,自然就可以找出一堆圖。以上這兩個問題,我想要藉這篇文章來說明,我們為什麼需要一間攝影美術館。

讓我們先從東京都寫真美術館(以下簡稱為「寫美」)的故事開始說起吧。寫美於1990年開館(整體館區至1995年全面開館),2014年9月開始進行設施汰換與大規模裝修,於今年9月再度開幕。跟其他擁有悠久攝影歷史的國家來說,實在是一間過於年輕的攝影相關美術館了(遑論現在連個影子都看不見的台灣),但它用它的「年輕氣盛」,在這二十多年間強力地拉著日本攝影界不斷前進、回顧、反思,同時也堅守它身為美術館的本份,積極辦展,年平均都有一、二十場展覽,在潛移默化中普及攝影美學教育。

對教育體制有感的學測考生

在捷運上聽見兩個16、17歲的學生說著,模擬考錯三題就沒有心中想要的級分了,同時討論著哪一科、哪一個版本錯幾題就掉一個級分。而這個話題,充斥在我生活的周遭,班上同學也常說著一樣的話,尤其是重視成績的學生們。

臺灣的教育,讓學生們執著於一題兩題的差異,斤斤計較,但卻無法普遍讓學生想去思考──面對中華民國政權現在在國際上的困境,能否自己組織出策略解決;卻無法普遍讓學生知道世界上現在最急迫的議題,並且嘗試解決或自己推估日後可能會面臨的議題。

許多學生迷惘:為何而讀書?為什麼教學現場無法引導思考並且解惑。我碰到的許多長輩,甚至認為與其思考為何讀書,還不如趕快投入唸書更實在。這樣的心態很詭譎,教育教出了學生無奈的服從精神,卻無法引導自由思考,找出心中問題的答案沒有來得比考高分重要。

歷史講義上列了表格,一欄寫著歷朝動亂、一欄舉出改革措施。我們課本中有著大量平淡的敘事知識,一個措施則大多三兩句話帶過,卻少見著重篇幅描寫分析困境與改革措施間的脈絡,以及細究策略背後成敗的原因。

考試體制讓學生明白,最重要的不是有無真知灼見,而是就算用刪去法,做再多考古題也在所不惜,只要填對ABCD就好。對學生思維養成的不用心、對學生創造力的不重視、對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不在意,我們的體制,教出了許多服膺現況的庸才。

【人心人術】那些年沒上的美術課:謝里法畫說《紫色大稻埕》

「全台灣只有我那麼幸運,可以拿一枝筆將日據時代美術運動的地點、畫作與畫家同時有連結。」

──謝里法
 

《紫色大稻埕》是台灣第一本美術小說,更是第一部將台灣前輩畫家搬上電視螢光幕的戲劇作品。撰寫《紫色大稻埕》的作者是台灣美術界的大老謝里法,他從小就出生在人文薈萃的大稻埕。那時台灣還處於日本時代,大稻埕的時代,不只是「經濟的繁榮時代」,也是「台灣文化的黃金時代」!

愚人

1999,中山女高高三生,相信文字久存雋永,即便電子化

原來寶可夢就是一種老少咸宜的物種調查!

以生物人角度看Pokémon Go,驚艷的發現與生物研究工作有許多異曲同工之妙的樂趣。

最近寶可夢(Pokémon Go)旋風颳進台灣,很快形成一股「大家一起來抓寶」的全民風氣。我自己小時候就玩過掌上型遊戲機的「神奇寶貝(以前的官方名稱)」,看到這款遊戲,心中一股懷舊的心情被挑動,這下打破自己原本不玩手機遊戲的原則。也在剛開放沒多就後就下載,成為自己智慧型手機裡的第一款遊戲。Pokémon Go跟以前掌上型遊戲機的玩法自然有些不同,而新版遊戲中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玩家得實際去到處走走、去探索、去發現這些「神奇寶貝」,就好像跟動畫裡面來自真新鎮的小智一樣,到處去冒險(旅行20年了,努力這麼久,還是到亞軍止步⋯⋯)。趁著這股旋風,也來分享我自己玩了這款遊戲後而產生的一些想法。

【縮影人間】虱目魚之味

因為堅持台灣主權與尊嚴的民進黨政府上台,中國不再續約台灣契作的虱目魚。虱目魚是台灣人的傳統食物,便宜卻又營養,是早年台灣人攝取營養的重要魚類之一。談到台灣的虱目魚,也總會令人想起日本人的秋刀魚。

秋刀魚是日本人飲食與生活文化的一部份。在日本文化中,秋刀魚是秋天代表性的魚類,代表著時令與飲食文化的結合。秋刀魚和台灣的虱目魚一樣相當便宜,但同樣也是極富營養的食材。

秋刀魚不僅是日本人的庶民生活文化,也見諸於文藝創作中。詩人佐藤春夫在其作品「秋刀魚之歌」(秋刀魚の歌)中,開頭就寫著「唉!秋風啊,你若有情,請傳達訊息,有個男人在晚餐時,獨自吃著秋刀魚,陷入沈思。」佐藤春夫的「秋刀魚之歌」,就是借用秋刀魚在日本文化中的意義,藉以引伸描述男女、家庭與故鄉飲食習慣間的複雜情感。

小津安二郎的電影「秋刀魚之味」(秋刀魚の味)則是許多台灣電影人推崇的作品。這是一部以庶民生活為背景,描寫日本戰後父親嫁女兒的故事,以人與人之間的善意,娓娓道來人生的縮影。雖然「秋刀魚之味」全劇都沒有任何凸顯秋刀魚的鏡頭,但如同秋刀魚滋味般的人生,正是這部電影所描述的平淡且真實的日本庶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