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期電影史漫談】文學裡的電影(上)

日本著作等身的社會學者吉見俊哉,對1930 年代的東亞城市有個精闢的看法:「無論東京或大阪、殖民地都市首爾或台北,作為都市空間裝置的媒介例如新聞、博覽會、百貨公司等都不斷地深耕並迅速地資本化」。

電影與電影館自然也是現代都市空間的一環,尤其是1930年代台灣的電影與唱片工業以電影宣傳曲孕育出流行音樂,廣播電台也將電影館裡的辯士請上電台解說電影。可以說,電影與電影館本身除了就是城市流行文化之外,也與不同的媒介連結,產生新的流行文化形式。如果說,電影代表著新興的媒介,那傳統的媒介文字如何表述電影?文學裡的電影幫助我們理解1930、1940年代的作家如何看待電影,例如作品所中運用的電影場景或名稱的寫作策略是什麼?

【新書介紹】《少男少女見學中:日本時代修學旅行開箱》

書籍:少男少女見學中 日本時代修學旅行開箱

作者: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策劃、蔡淑君/撰文

出版社:玉山社出版公司

出版時間:2020年11月


三堂意猶未盡的旅行課:遠足、見學與修學旅行

根據林雅慧〈「修」臺灣「學」日本:日治時代臺灣修學旅行之研究〉一文,當時學校的旅行大致有以下的劃分:

‧遠足:以步行為主,距離較近,通常不過夜,一天來回。‧ 登山:安排攀登玉山、中央山脈或從阿里山步行至塔塔加。

‧環島旅行:通常是在十月份,透過發展成熟的交通工具,進行環島一周。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蔡淑君

策劃/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位於臺南。

我們以腳踏的土地為舞臺,以生活其中的人為主角,以所用之物為核心,在時間的縱深下呈現族群互動、環境變遷的歷程,期待營造一座屬於全體臺灣人的歷史博物館。

近年以館藏教育史料規劃「校園生活記憶庫」資料庫,希冀以跨越不同世代但共有的上學經驗,建立屬於臺灣人的國民記憶。

撰文/蔡淑君

生活於臺南。

文字工作者,旅行愛好者。

自小聽著長輩說日本時代故事,沒想到有一天能以文字開箱超有趣的修學旅行,立志要親身走完書中的六條路線。

【鐵份補給】JR北海道的現今困境與解決策

武漢肺炎(COVID-19)延燒將近一年,對於交通事業的打擊,可說是死活問題,不但讓全球航空業慘兮兮,鐵道大國日本的各家鐵道公司,也面臨許多前所未見的困境,即便是體質良好的大型鐵道公司,都出現嚴重虧損,更遑論是地方鐵道。

單以日本最大的鐵道公司「JR東日本」來說,估計今年將虧損2643億日圓(約合721億台幣),創下歷史新高,如果無法減少赤字,再燒個7.6年就會把資本額全燒光了,可見狀況之嚴峻。

【新書介紹】《巴達維亞號之死——禍不單行的荷蘭東印度公司,以及航向亞洲的代價》

本文為《巴達維亞號之死:禍不單行的荷蘭東印度公司,以及航向亞洲的代價》之推薦導讀,作者朱和之(作家)。


書名:《巴達維亞號之死——禍不單行的荷蘭東印度公司,以及航向亞洲的代價》

作者:麥克.戴許 Mike Dash(作者)、黃中憲(譯者) 

出版社:左岸

出版日期:2020年11月18日

參考連結:(博客來)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75492
那些在巴達維亞號上望見的

麥克.戴許 Mike Dash(作者)、黃中憲(譯者)

作者

麥克.戴許 Mike Dash

倫敦大學國王學院歷史學博士。擅長以獨特視角選取特殊歷史事件為寫作題材,再以鉅細靡遺的資料考證功力,建構彷彿感受得到的歷史情境,除了本書《巴達維亞號之死》,還曾撰寫過暢銷書《鬱金香熱》,以及美國黑手黨相關書籍。

在部落格大行其道時,就已開始經營自己的歷史部落格A Blast From The Past。部落格內容精彩豐富,榮獲「克麗奧佩脫拉獎」(Cleopatra prize),後來又為史密森尼學會(Smithsonian Institution)延攬,為其刊物Smithsonian Magazine撰寫歷史主題文章。

譯者

黃中憲

政大外交系畢,專職筆譯,譯有《維梅爾的帽子》、《帝國暮色》、《戰後歐洲六十年》、《意外的國度》、《塞爾登先生的中國地圖》、《大分流》等。

【勵馨想想】愛自己、做自己,然後呢?

女性意識抬頭,我們常被鼓勵愛自己、做自己、掌握人生的自主權,現代社會相較友善地邀請女人們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於是我們放開那些傳統成見,穿上我們想穿的衣服;我們拒絕那些刻板印象,爭取我們想挑戰的機會以及想追求的成就。

我們不斷進行自我培力,努力擺脫那些被壓抑、被告誡好好待在家庭裡的日子,想要告訴社會大眾,女孩也可以活得精采。然而,當女性意識或女力培養被簡單地化約成「愛自己、做自己」時,我們是否還記得,在達成個人成就之後,還有好長一段路,要陪那些還在性別不公義裡掙扎的人們走過。

所謂的女力崛起

郭柏妤

勵馨基金會新北分事務所性別與倡議專員 

【日晷之南】神保町書肆街的方法與立場

從地理和文化親緣性而言,日本的出版文化一直是台灣出版界和文化人士引為學習和競爭的對象之一,這些事實顯現在進口或翻譯日文圖書的貿易上。從這個視角來看,台灣出版業者對於本國讀者的普遍需求非常敏銳,深知與時俱進的重要,適時有效地做出調整,如實力堅強的打擊手,每次上場都能揮出安打助攻得分。進言之,日本與台灣出版社的文化底蘊(軟實力),正反映在他們的企劃與編輯選書功夫中。這種情形有點像明治時期神田神保町專營外文原版書的舊書商一樣,在同行激烈競爭下,他們必須日日勤奮不斷累積經驗,才能練就出獨到的商業眼光穩住這行業的地位,與之相反,很快就會被時代的巨浪淹沒。

文化史家的寫作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