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八70週年】228事件警惕:港人需在專政之前堅持史實

英國作家喬治・奧威爾有句名言,「誰能控制過去,就能控制將來;而誰能控制現在,就能控制過去。」中共政權在篡改史實,用以進行洗腦教育之權術,可謂爐火純青。從二戰「八年抗戰」改成「十四年抗戰」、美化文化大革命權鬥手段到否認八九天安門屠城,中共都透過扭曲史實,加上其文宣、教育及執法機器,從而在一代又一代中國人中烙上美化共產黨專政行為的史觀。

在228事件70周年前夕,中共突然宣佈擴大紀念228,更將228說成為「起義」、「愛國民主運動」甚至「解放戰爭」。儘管上述說法有其歷史脈絡,但現時中共在中國的專政管治手段,他們還憑甚麼悼念在台灣為自由而犧牲生命的人?可是,中共就是故意篡改史實,甚至刻意讓國民黨丟臉,以達到其在國內豎立「統一」、「反分裂」等狹義民族主義旗幟,去蓋過專政及經濟不景的手段。

【山農說書】二二八的迷霧與新徑(上)

歷史是段無垠的鐵道之旅,但每逢重大歷史事件或人物的N十年乃至百年紀念,就是停歇暫憩的大站月台,爾後再思考何去何從的大哉問。於是屆滿七十周年的二二八事件,除了追思會、音樂會、史蹟巡禮、研討會、書籍出版、藝文展示……等例行活動,是否還有新義初創,眾人都引頸企盼或狐疑之中。

話說陳永興、鄭南榕、李勝雄等人於1987年組「二二八和平日促進會」,透過演講、遊行打破島嶼長期的緘默;但二二八可以公開暢談並全面研究,已是1990年代之事。暢談意味著既有的二二八出版物全面解禁,也代表學術研究逐漸取代意識形態的吶喊。二十多年來,潛心其中的學者專家藉由檔案解讀、口述積累,以及外國檔案、文書、報章的出土,凡此已闢出多重路徑,然而放眼今日,籠罩於島嶼上空的二二八陰霾似未清除,顯見學術新徑和政治舊道仍少溝渠相連。

近年來二二八論述遇到最大的瓶頸在於:死亡人數究竟有多少?元凶是誰?

【印度想想】在印度該如何選擇航空公司:印度國內航空大解析

印度的國內航空市場成長率高居世界前幾名。2016會計年度(四月至三月)印度國內線搭乘總人次突破2億2300萬,相較於去年同期1億9000萬人次有將近18% 的漲幅──同期間中國航空市場的成長率約10%,美國航空市場則是不到5%。鑑於有能力負擔搭乘飛機出行的上層中產階級(upper-middle class)仍只占總人數一小部份,印度航空市場仍有無限的潛力。安侯建業(KPMG)去年發布的印度航空市場報告指出,印度航空市場將在2020年擠身全世界前三,並且有可能在2030年成為世界第一大的航空市場。

【二二八70週年】方寸之戰:郵票裡的228

歷史涉及記憶,記憶操弄著人們的行為模式。

1947年2月28日在台灣發生的一個事件,註定永遠不會只有一種說法,這原本是歷史的特質,在場者與不在場者,死亡、恐懼、失憶或失語,沒有任何兩個人的感受應該是一樣的。

但是,刻意扭曲與造假畢竟不應被允許。只是,這和一廂情願或以訛傳訛的非惡意錯解之間的差別又是什麼?我相信,最大的差別就在於面對和不斷對話,任何人想尋求單一的解答(例如不假思索的做出反應),都應該要避免。

不斷地質疑,不斷地探索,千萬不要拒絕思考。且讓筆者邀請大家來想想郵票裡的三套228郵票,試著挑戰自己,好嗎?

這世界上的第一套228郵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發行的,時間是1977年,目的在紀念台灣人民抗暴30周年;所謂抗暴指的是國民黨的暴政,在郵票設計上我們可以看到毛澤東的著作「迎接中國革命的新高潮」,三位「台灣青年男女」手持五星紅旗,後方是天安門的「我們一定要解放台灣」標語。

黃猷欽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副教授

【二二八70週年】二二八事件70週年與轉型正義的省思

今年適逢二二八事件70周年,而蔡總統也揭示將落實轉型正義的政見,在這樣的氛圍下,如何深入探討二二八事件的歷史意義,催生二二八事件的轉型正義的報告,是值得國人省思的重要課題。

就轉型正義而言,原本就包含了真相的釐清、責任的追究的工作。而促進檔案進一步的開放與應用,是探討歷史事實的重要配套工作,進而可以在歷史的事實上,追究歷史的責任。追究責任一方面可以記取歷史的教訓,讓二二八事件的悲劇永遠不要再發生。另一方面,也可以提供社會和解的基礎,強化台灣社會的共感。

但是,為什麼會有二二八事件這樣的悲劇發生呢?過去,可能著重於追究執政者跟相關政治人物的責任,這個做當然很重要,但是,可能我們也需要考慮,是什麼樣的政治體制下才會發生這樣歷史的悲劇,過去的相關的政府機關到底做了什麼事,才會造成這樣的歷史悲劇?這也是需要進一步再追究的。同時,我們也必須思考,是什麼樣的文化衝突會造成這樣的歷史悲劇?為什麼會有一個不尊重自由民主、一個侵犯人權的統治政權會統治台灣?為什麼會有一個相對不尊重自由民主法治的政權,在過去曾經會長期統治台灣?這是在二二八事件發生70年後,我們應該再深思反省的。

1. 悲劇發生的結構性因素

【女人想想】一個受害者位置 各自培力

光腳的愛麗絲:2009年開始,勵馨找了一群曾在人生道路上因性而遭受過創傷的人,把她們聚在一起,跳脫出有別於傳統社工/政府、個案/法律的方式,透過戲劇治療的方式,培力這群女人。勵馨前後花了五年的時間,直到2013年,勵馨才敢大聲的說出口,這群女人,「沒有亂踩上一個受害者的位置」。

「不要亂踩上一個受害者的位置」堪稱2016年經典語錄,來自於一名女大學生被「酒醉撿屍」後跟其老師的對話。但什麼是受害者位置?為何不能踩在受害者位置上?當釐清這些事情後,我們才可以更能理解性侵對於社會、對於女性的意義。

華人社會中,女性長期在「三從四德」的教化中,被長輩、同儕、教科書與社會間的潛移默化,女性是不能與「性」產生連結的,很會調戲女孩的男孩,會被形容成「風流倜儻」,而很會調戲男孩的女性,「北港香爐」、「酒店妹」等負面的詞彙就會烙印在女性身上。在環境中塑造、被「去性化」的女性,是不能擁有丈夫以外的性實踐的。

女人擁有「性」是一件可恥的事情,就算是被迫的「性侵害」也不行。

莊泰富

勵馨基金會公民對話部倡議組專員

【書摘】《杜拉克過時了,然後呢?》──輕浮男與擅長周旋的大叔是最佳搭檔?

書名:杜拉克過時了,然後呢?:貼近時代脈動的管理學
作者:入山章榮
譯者:林詠純
出版社:先覺
出版日期:2017/02/01

第7章 創新的最強組合:輕浮男+擅長周旋的大叔

◎創新與創造力的差別

在此我想點出一個問題。許多人都把「創新」與「創造力」當成同義詞使用,實際上,有創造力的人就是帶來創新的人,不也是世間一般的印象嗎?

【二二八70週年】自由時代周刊中的屠殺論述

今年是二二八事件邁入第70周年,以及二二八和平促進會成立的卅周年。首次在臺灣成立以公佈真相平反冤屈,並訂立二二八為和平日的和平促進會奔走者鄭南榕,不僅在其創辦的自由時代周刊中,長期關注國際間的屠殺與人權議題,更是將二二八事件中的政府施暴,定調為屠殺的先行者。回顧自由時代周刊中的屠殺論述,無非是要提醒讀者屠殺不僅與人民距離很近,而且會在世界的各個角落持續發生。遺憾地是,著有《現代性與大屠殺》的鮑曼(Zygmunt Bauman),儘管與自由時代周刊抱持相同的看法,但甫於今年過世的鮑曼,以及殞落多年的鄭南榕,其警語可能逐漸為世人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