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正義卡關:不見天日的「破案獎勵名單」

獲得獎勵,照理說是一件好事,如果是學生得獎,學校會張貼在公佈欄上,如果是公務員,還會得到模範公務員獎勵,舉辦公開授獎儀式,若是專案考績一次記二大功,還會刊登政府公報公告周知。但在過去白色恐怖時間,卻有一種獎勵好像見不得人似的不能公開,令人大感困惑。

眾所周知,許多白色恐怖時期的政治案件都是冤案、假案或錯案,造成冤案、假案或錯案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項便是「檢舉/破案獎金」的制度。「懲治叛亂條例」規定可以沒收叛亂犯的全部財產,「檢肅匪諜條例」進一步規定,「沒收匪諜之財產,得提30%作告密檢舉人獎金,35%作承辦出力人員之獎金及破案費用,其餘解繳國庫。」據此,行政院訂定「戡亂時期檢肅匪諜給獎辦法」、國防部也訂有「檢舉及破獲軍中匪諜獎勵辦法」等。

【書摘】天猶未光:二二八事件的真相、紀念與究責

書名:天猶未光:二二八事件的真相、紀念與究責
作者:陳儀深
出版社:前衛出版
日期:2017/02/22

1991年,由台美文化交流基金會、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所主辦的二二八學術研討會,是解嚴之後第一次那麼大規模探討二二八的學術研討會。其中我發表的論文〈論台灣二二八事件的原因〉是我第一篇研究二二八的作品,後來還被收錄在《台灣史論文精選》。這篇文章是1991年夏天我在美國史丹佛大學進修,利用該校的東亞圖書館(East Asian Collection)的資料,包括戰後初期的報章雜誌所寫,由於身在異國、萬緣放下、全心投入,所以那幾個月的閱讀和寫作,感覺好像親身經歷了二二八。

陳儀深

政治大學政治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台灣口述歷史學會理事長、台灣北社副社長。曾任東吳大學政治系講師、副教授(1984-1988),台北大學公共行政系兼任副教授(1988迄今),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兼任副教授(2009迄今),台灣教授協會創會執委(1990-1992)、秘書長(1995)、會長(2009、2010)。研究專長領域為:近代中國政治思想史、戰後台灣政治史、二二八事件研究、戒嚴時期政治案件研究。

【台中想想】一樹還是一林?三百年老榕樹守護清水

榕樹、海風、在地人

乘著海風,來到清水海濱里(塭仔寮),穿過一條又一條的鄉間小路,咦!怎麼有棵樹一直依傍在這彷彿田野畫作的風景裡呢?原來是棵見證清水海濱里歷史的老榕樹啊!午後時分,許多在地居民來到老榕樹下泡茶、聊天,談著近期社會上發生的事情,說著曾經一同有過的記憶,談天說地,徐徐的海風彷彿也參與了他們的悠閒時光。

什麼是老樹?

何謂「老樹」?其實要成為老樹是有一定條件的,根據前省政府農林廳規定老樹所需的條件有:(一)樹幹直徑1.5公尺以上或從地面算起1.3公尺處的胸圍達4.7公尺。(二)樹齡在100年以上者。(三)具有地方特性、歷史性或有學術研究價值的樹種。(四)只要達到以上任一條件的樹,就可以被稱之為「老樹」。以上述條件來看,海濱里老榕樹絕對能夠成為「珍貴老樹」,一樹成林的現象更可說是彌足珍貴。

《溫度》月刊

「志工有多少熱情,城市就有多少溫度」是《溫度》的創刊精神,每個禮拜的週二晚上,我們聚在一起,分享這一個禮拜的生活和自己的故事、在乎的社會議題,以及彼此的想法,這裡有上班族也有學生。我們的家鄉可能在遠方,但我們都是台中人,一起決定下個月的刊物要和市民講什麼故事。

最美的靈魂少不了生命溫度──「溫度」二字當中各有一個「人」,刊物內容都與在台中生活的你我有關,從設計的律動、空間與形態的獨特看法,進行一跨領域激盪的城市旅行美學。每期固定六個專欄:專題、社論、人物、景點、漫遊感受、與難以歸類到上述的543(或是詩、或是一段隨筆)。這些文章都來自於溫度志工的生活經驗:她逛菜市場遇到的玉女阿嬤,他曾聽過當勤美誠品那還是一片農地時,那間傳奇的咖啡店⋯⋯文章忠實呈現編輯志工的口吻語氣,仿若是他們在跟讀者說話,告訴讀者這一段段台中的故事。

【日本想想】視障者「看」攝影展──一場用說、聽和想像共享藝術的「吵鬧野餐」

「現在您通過的,是寬大概3公尺左右的走廊,左右的牆面上都掛著一排一直往後延伸下去的照片,照片是長跟寬都6.3公分的正方體,大概就跟巴掌差不多大吧,這個區域的主題叫做『每日的銀版寫真』,是新井卓先生從2011年開始,給自己每天都要拍一次銀版攝影的功課,這回集大成,挑選出182幅作品,裡面的內容都很生活化,比如街道呀、樹木花卉呀、很多都是我們在日常中就看得到的東西⋯⋯」

原本應該安靜到一根針掉在地上都聽得見的博物館,導覽員絮絮叨叨地說著,而且許多理所當然的情報都描述得鉅細彌遺,這是當然的,因為她所導覽的對象,是一位近乎全盲的阿嬤。

【書摘】《有聲畫作無聲詩:陳庭詩的十個生命片段》──陳庭詩與二二八

書名:有聲畫作無聲詩:陳庭詩的十個生命片段
作者:莊政霖
出版社:有故事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7/01/18

【本書背景】陳庭詩(1913~2002)原籍福建,1946年來臺,終其一生以質量驚人的創作貢獻臺灣當代藝術。陳庭詩在國際美術年鑑《二十世紀藝術史》(Art of the 20th CENTURY)鉅著中是唯二入選的華裔藝術家(另一位為貝聿銘),在世界藝術史上地位可見一斑。

莊政霖

政治大學阿拉伯語文學系、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創作組碩士。

【書展想想(下)】相遇,我的文學明星走過台北書展

寫作的人,說到底,是相遇自己,幸運一點,便是相遇讀者。閱讀的人,倒是相遇整個想像世界,這想像世界與現實世界完全不同,它能夠變動大小,放任我們飛翔滑落。總覺得,書是燃燒另一個美麗新世界的藥引,能讓日常平凡生活變得燦爛一點,即使它註定包含某種打開無知的自己的孤獨感和悲傷感,然後可能墜入某種誘人的黑暗之中。

中學時就一直往圖書館跑,單純地想要做個喜歡閱讀的人,哪會想到長大後跑的卻是另一個島嶼上的書展。或許,那些我內心深深仰慕的文學明星,幾乎都是台北書展給我機緣遇見的。在我輩寫詩圈子中,敢問誰不把夏宇視為偶像或女神?誰不想親身目擊她的風采,拿個親筆簽名?

我們的社會準備好與失智症共存了嗎?

面對高齡社會,許多以往被忽略的病症影響力都變得大了起來,而失智症正是這樣一個重要的議題。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報告指出,2016年底為止台灣每100人就有一位失智症患者─這是多令人心驚的數字!就如早期各種精神疾病及傳染病被汙名化一樣,現在社會對於失智症認識,正因不了解而多有恐懼排斥。

要緩解社會大眾對於失智症的抗拒,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增進對失智症的了解,日本厚生勞動省老健局於2009年實施「失智症支援者養成事業(認知症サポーター等養成事業)」,目的為:

1.     不帶有偏見正確理解失智症是甚麼

2.     溫暖守護失智症患者及其家族

3.     對於鄰近失智症患者及其家族提供能力所及的簡單協助

4.     發現社區可提供的協助,互相協助建構有效率的社區互助網

5.     作為社區再造的統整者活躍於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