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展想想(上)】七年不癢:致親愛的你和台北書展

緣分,用張愛玲的文學語言來說,便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要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裡,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那也沒有別的話可說,惟有輕輕地問一聲,噢,你也在這裡嗎?」

然而,當年的我怎能夠預料,那個「噢,你也在這裡嗎?」的「你」是指你,「這裡」是指台北書展,或者是,其後我將要花上一生時間來來回回的台灣。2011年2月,在冬與春交替之間的曖昧時節,在我還沒能適應突如其來的「詩人」之名,便羞怯地抱著出生只有八個月的處女詩集《淡水月亮》,第一次出席台北書展的沙龍座談會和朗讀節活動,也剛好趕上台灣幾間小型獨立出版社首年以「書展中的書展」概念所啟動的「讀字去旅行:讀字機場」。

【人心人術】在二二八中消逝的台灣第一位留美博士:林茂生

台灣第一位留美哲學博士林茂生,一生都為台灣的教育和文化努力;原本終於盼望到「台灣光復」的這一刻,卻沒想到,不久之後,他成了消失在島嶼上的台灣菁英之一......

出生台南的林茂生博士(1887-1947),是台灣第一位留美哲學博士。林茂生博士在書香世家長大,他在長老教中學(今長榮高中)畢業之後就赴日本讀書,1916年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文學部哲學科,成為「台灣第一號文學士」。

日本學成畢業後,林茂生無論如何,都要回到母校,「家父用感謝與分享的心情,從事教育,培養子弟。」林茂生的兒子林宗義醫師曾這麼說。

林茂生回到母校長榮中學擔任教務主任。他也在台南商業專門學校兼職,是學校裡「唯二」的台灣籍老師,卻受到與日本人截然不同的不公平待遇,日方還要求師生都要參拜神社,他對日本殖民下的台灣感到不滿。他堅持不改日本姓,在家也堅持和家人用台語交談,不講日語。

【書摘】《激越與死滅:二二八世代民主路》(下)──殺戮輓歌

書名:激越與死滅:二二八世代民主路
作者:黃惠君
出版社:遠足文化
出版日期:2017/02/15

第九章  殺戮輓歌

淡水河上不時流下來雙臂反捆的屍體,流經台北時會沖到岸邊,或沖到橋墩下。政府不遺餘力追尋並殺害領袖人物,……殺人如麻的目的,是使福爾摩沙人不再有未來的領袖。

這是英國駐台領事G.M. Tingle一九四七年三月二十一日給南京英國大使館的電文。是連外人都看懂了,政府這樣捕殺台籍領袖是為什麼。

陸穎魚

香港詩人,現居台北。曾任財經記者、文藝雜誌《字花》編輯。於香港曾獲「城市文學獎」、「中文文學創作獎」。著有詩集《淡水月亮》、《晚安晚安》、《抓住那個渾蛋》。新詩作品入選:《2011香港詩選》、《2012香港詩選》、《港澳台:八十後詩人選集》、《80後十位香港女詩人: 詩性家園》。

【書摘】戰爭、空間、六堆客家:另一臺灣歷史地理學的展演

書名:戰爭、空間、六堆客家:另一臺灣歷史地理學的展演(第2版)
作者:施雅軒
出版社:麗文文化
出版日期:2017年2月/ 初版1刷

第一章  渡海

窮島軍需飛檄催,蔗霜兼買鹿皮來。

生番禳社三冬集,互市洋船六月開。

浪嶠山形隨地盡,廈門風信逐潮回。

荷蘭故土非甌脫,窺伺將毋隱禍胎。

施雅軒

現職: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副教授

學歷: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研究所博士

專長:地理思想、六堆客家歷史、區域地理、歷史地理、世界地理

【書摘】《激越與死滅:二二八世代民主路》(上)──變調的歡迎曲

書名:激越與死滅:二二八世代民主路
作者:黃惠君
出版社:遠足文化
出版日期:2017/02/15

第二章  變調的歡迎曲

餓得不得了 

在人民的日常生活裡,感受最深的是什麼?戰後的台灣竟然飢餓不已。

一九四六年從元旦開始,法官吳鴻麒的日記便浮著擔憂:「因食糧缺乏,社會有不安空氣,為政者不可不講究對策也。」不少地區陷入飢饉,台南及台北萬華都傳出缺食自殺的消息。

台灣曾被寓為東亞的米倉,年有多餘糧食出口,何以此時竟落得無米可吃?

黃惠君

法國巴黎第五大學文化社會學碩士暨博士候選人。
曾任新台灣研究文教基金會執行長,為二二八及台灣民主運動研究者及策展人。策展作品包括〈台北二二八紀念館常設展〉、〈二二八國家紀念館常設展〉、〈陳澄波與蒲添生紀念特展〉、〈公與義的堅持– 二二八事件司法人員受難者紀念特展〉。

本土語言教育何去何從?對於近日「臺語作業好難」新聞的反思

漢字難?拼音難?源頭是語言教育的方式

近期有兩篇討論本土語言教育的新聞,分別報導了臺灣閩南語(為利讀者閱讀,以下簡稱為「臺語」)的漢字教學(註1)與羅馬字教學(註2)的問題,引發軒然大波,不少網友紛紛留言質疑、嘲弄本土語教育方向的錯誤。

筆者想先帶各位回顧百餘年前的中國。時值清末民初,西方思想漸次傳入,許多文人志士遂主張應當廢除中國慣用的漢字,而改用西方式的羅馬拼音來書寫漢語。這樣的想法想當然爾,最後並不成功;然而,撇除漢字優劣的討論,這場運動背後的意義何在?當初鼓吹廢止漢字的其中一個重要依據就是,漢字乃是「象形文字之末流」,並且因而「不便於識,不便於寫」(註3)。相較下,今日的臺灣社會在此時卻高度擁抱漢字,聲稱羅馬拼音看不懂,造成學習困難,其中的曲折引人深思。

社會上對於西方拼音文字系統的恐懼其來有自。臺灣兒童在學齡前先學習的是拼寫華語(即一般習稱的「國語」)發音系統的注音符號,乃是減省漢字筆畫創製而成的音標系統;接著才是臺灣社會普遍使用的繁體中文漢字。西方羅馬字母的學習是伴隨英語教育而帶入的。如果仿照中國,以羅馬字母為主體拼寫漢語發音,學生自幼習慣拼音文字,應不致如今日一般的引起嚴重反彈。

王翌帆

歷史系畢業生,目前處在人生的gap year,喜歡各種語言,特別喜歡家裡講的臺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