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大導演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懸於心中近30年,改編自日本小說家遠藤周作代表作《沈默》的同名電影,本周即將於台灣上映。由於該片全係在台灣取景拍攝,所以台灣代理商就以「讓世界看見台灣」,作為吸引本地民眾前進戲院的亮點。
這就形成多重的平行時空:遠藤周作身為日本的天主教徒,他亟思透過歷史檢索,一方面考察德川幕府迫害天主教徒的史實,另一方面,他更在意如何為日本人量身定造出救贖新衣,這就是《沈默》的要義;而作為紐約義大利後裔的史柯西斯,他似乎想透過電影捕捉普世、超時空的救贖,表象看這是美國人俯看世界的企圖,內裡卻有著異於新教的執念,史柯西斯的內心衝擊又是一道課題;至於台灣人藉由好萊塢導演之眼,演繹一齣17世紀日本天主教徒受迫害悲劇史,場景卻是那麼熟悉,是否也經由「讓世界看見台灣」致使國際孤兒的台灣也能獲致救贖呢?
作為源頭的小說,關於「沈默」的主題:反抗歷史的沈默、探索神的沈默,其實並未囿限於天主教;再者,小說、電影和台灣觀眾各自展延了救贖的意念,這意念或是宗教,或是族群認同,或是國際地位的歸依,更可能在觀賞電影之後產生截然不同的化學變化,我們不必、不該先驗地設定什麼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