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沖

2009年已投資緬甸東枝地區,2016年加碼投資緬甸。曾赴緬甸仰光、奈比多(首都)、蒲甘、東枝實地考察基礎建設、房地產等。刻正學習緬文。

【書摘】1927:民國之死

書名:1927:民國之死
作者:余杰
出版社:八旗文化
出版日期:2017/03/08

自序:天下已逝,邦國難成

一九二七年,對於那個時代的大部分中國人來說,仍然延續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傳統生活方式;而對某些中國人來說,則是他們生命中的重大轉折點。

結婚無疑是人生中最大的喜事,這一年前後結婚的名人有:蔣介石與宋美齡、梁思成與林徽因、羅家倫與張維楨。

關於歧視的批判、被批判與自我批判

我有時也會說一些歧視的話。比如說,我也曾在耍寶說蠢話的時候,學腦性麻痺者說話的腔調說話──意思是說自己說這些話很腦殘──而且不止一次。表面上我是在開自己的玩笑,然後確實也逗得同事朋友哈哈大笑,可是其實這樣的笑話是建立在他人的傷痛之上。

於是慢慢地我不再說這種笑話。但那也僅限於「我有意識到的」。另外還有一些,比如說「大陸妹」、「越南妹」這樣的用語──這些是不是一種歧視呢?很可能是,但又好像不是。我自己也還沒有定見。有時候我會因為習慣而說出這些用語,有時候又會覺得似乎有些愧疚。

不論如何,關於這些明知低劣或是疑似歧視的言語,當有誰告訴我「他因為我的這些言行而受到傷害」的時候,我應該檢討我自己?還是應該批評對方「你是正義魔人膩」?我應該對於自己造成的傷害道歉?還是應該批判對方「你怎麼可以在這種雞蛋裡挑骨頭的小地方、用這種嚴厲的語氣批判我」?

台灣棒球的瓶頸──強力不足,細膩有虧

台灣參加本次「世界棒球經典賽」(WBC)卻在首輪就慘遭淘汰且在A組敬陪末座,三年後若要參賽,必須從「資格賽」打起。這對自詡棒球為「國球」且在本項運動世界排名高達第四的傳統勁旅而言,的確是件非常難堪的事。

輸球當然難受,網路上鼓勵、批評的聲浪相互較勁,具有建設性的檢討意見也隨處可見。依我陋見,棒球大致分成投球、打擊(含跑壘)及守備三端,若就這三個層面來看,台灣這次兵敗首爾的主要問題在於投手威力遠遜於各隊,守備也偶有瑕疵,至於打擊則尚能發揮一定的水準。整體看來,筆者認為如果本次球員的徵召能再順利些,旅外球員及桃猿隊好手都能參加,台灣晉級八強應不是問題。

唯無可諱言的,雖然我們的實力仍在,但世界各國的棒球也都不斷在進步,像這次以色列及荷蘭的代表隊,就有不少大聯盟級球員參加。因此,如果台灣棒球實力無法有持續的提昇,即便球員徵召順利,恐怕未來我們在大型國際賽事上的競爭也將日趨艱難。

然則要如何提昇實力?據筆者多年觀察,台灣棒球近幾年逐漸有向「美式球風」發展的趨勢,亦即慢慢走上「強力棒球」的途徑,這點反應在打擊上最為明顯。這並不是壞事,但問題就出在我們真能貫徹這樣的球風?或者說,這樣的球風是否真的適合我們?

新基因工程作物的挑戰 台灣準備好了嗎?

全球首批具抗褐化特性的「北極」金冠蘋果在美問世,二月起於美國中西部商店試賣;值此同時,擁有抗病能力的第二代「天生」馬鈴薯,也獲得美國環保署與食品藥物管理局的上市核可。

越來越多基改作物以更新形態出現在人類糧食生產和食物供應鏈當中,不同於過往熟知透過轉殖入不同種外源基因,使黃豆與玉米等作物產生抗除草劑與殺蟲功效的傳統基因改造方式,新一代基因工程作物則是採取「基因靜默」、「同源基因改造」或「CRISPR基因編輯」等技術,並無涉外部遺傳物質,對一般消費者的既定認知與各國現有法令規範均產生極大衝擊。

挑戰基因改造法律定義

根據2014年修訂通過的「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三條之定義,基因改造係「指使用基因工程或分子生物技術,將遺傳物質轉移或轉殖入活細胞或生物體,產生基因重組現象,使表現具外源基因特性或使自身特定基因無法表現之相關技術。但不包括傳統育種、同科物種之細胞及原生質體融合、雜交、誘變、體外受精、體細胞變異及染色體倍增等技術。」

若以「將遺傳物質轉移或轉殖入活細胞或生物體,產生基因重組現象」之描述來看美國主導、日新月異的基因工程生物和商品,台灣現行管制規範追不上生物科技產業速度的窘境,顯而易見。

【時事想想】野柳紅線事件

網友說

某位網友最近在臉書上po出一張野柳的照片,照片內除了野柳特別的地質地形外,更有一條怵目的紅線在照片中,網友憤慨的責罵野柳管理單位,認為該作為「造成無法回復的嚴重破壞」,質疑「真的很難想像腦要殘到什麼程度才能做出這種事。」

許多網友也紛紛轉貼、分享,在下方留言,媒體也跟風一起報導,大抵上輿論風向皆與原po類似,認為管理單位很糟糕,使用方法太粗暴等等,應該可以利用石堆、告示牌、警戒繩等方式,而不是直接在地面漆上厚厚的紅漆。

但是這是真的嗎?

事實是

林穎東

成功高中畢業、目前為台師大地理系大四老人。看著研究所學長姐受苦受難的樣子,開始覺得未來日子難過了⋯⋯

【書摘】《重構二二八:戰後美中體制、中國統治模式與臺灣》──請兵/欺瞞兩線並進(上)

書名:重構二二八:戰後美中體制、中國統治模式與臺灣
作者:陳翠蓮
出版社:衛城出版
出版日期:2017/02/24

第六章 國府當局的考量與對策
三、請兵/欺瞞兩線並進

二二八事件發生時,島內只有五千餘兵力,警備總部本部直接可資調度運用兵員僅七百餘名。事件當時在臺的中央社記者張任飛指出,二二八發生是陳儀絕未想到的,「這次事變中,他先主張殺人,部下因為兵力不夠,遲遲不去執行。他曾發怒說︰ 『你們不去,要我去拚老命呀!』暴亂擴大到全省,他決定『和談』了。」

陳翠蓮

臺灣大學政治學博士,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曾任自立晚報記者,主要研究領域為日治時期臺灣政治史、戰後臺灣政治史。已出版《派系鬥爭與權謀政治:二二八悲劇的另一面相》、《戰後臺灣人權史》(合著)、《二二八事件責任歸屬研究報告》(合著)、《臺灣人的抵抗與認同,一九二○~一九五○》、《百年追求卷一.自治的夢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