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華大學華文系教授
台灣參加本次「世界棒球經典賽」(WBC)卻在首輪就慘遭淘汰且在A組敬陪末座,三年後若要參賽,必須從「資格賽」打起。這對自詡棒球為「國球」且在本項運動世界排名高達第四的傳統勁旅而言,的確是件非常難堪的事。
輸球當然難受,網路上鼓勵、批評的聲浪相互較勁,具有建設性的檢討意見也隨處可見。依我陋見,棒球大致分成投球、打擊(含跑壘)及守備三端,若就這三個層面來看,台灣這次兵敗首爾的主要問題在於投手威力遠遜於各隊,守備也偶有瑕疵,至於打擊則尚能發揮一定的水準。整體看來,筆者認為如果本次球員的徵召能再順利些,旅外球員及桃猿隊好手都能參加,台灣晉級八強應不是問題。
唯無可諱言的,雖然我們的實力仍在,但世界各國的棒球也都不斷在進步,像這次以色列及荷蘭的代表隊,就有不少大聯盟級球員參加。因此,如果台灣棒球實力無法有持續的提昇,即便球員徵召順利,恐怕未來我們在大型國際賽事上的競爭也將日趨艱難。
然則要如何提昇實力?據筆者多年觀察,台灣棒球近幾年逐漸有向「美式球風」發展的趨勢,亦即慢慢走上「強力棒球」的途徑,這點反應在打擊上最為明顯。這並不是壞事,但問題就出在我們真能貫徹這樣的球風?或者說,這樣的球風是否真的適合我們?
從體型看,雖然台灣棒球選手也都十分健壯,但跟歐美及中南美球員的身材相較,仍屬遜色,因此在整體爆發力上,很難與西方球員相提並論,這點從打擊時的揮棒速度與幅度來看,尤為明顯。這種先天體型上的劣勢,絕對會影響我們發展「美式球風」。
打擊如此,投手的情況也類似。我們看美國職棒,不論是大、小聯盟,那些西方投手輕輕鬆鬆都能投出150公里的速球,而且控球都具一定水準。但台灣投手呢?往往一催球速,控球就不穩定。很多球員在青棒時期雖然也能投出很快的速球,但一到美國後手臂便出問題(郭泓志是顯例),為什麼?恐怕還是身體素質的因素。
反觀台灣棒球的「母國」--日本,有鑑於東方球員身材的劣勢,他們一方面藉由加強肌力與技巧的訓練彌補先天的限制,另一方面則朝向不同於美式粗獷的細膩球風發展,不論打擊、投球或跑壘、守備,都展現特有的日式精確性(鈴木一朗就是典型的代表),也因此成為世界第一流的棒球勁旅。
早期台灣棒球受日本啟蒙,因此在訓練上也都採日式規格,東瀛球風非常明確,但可惜的是尚未得其精髓;近幾年受美國職棒影響,才開始崇尚強力球風,卻又因先天體型的限制而無法完全到位。以致形成「強力不足,細膩有虧」、不美不日的半吊子窘況。也因此,只要遇到真正強力或十足細膩風格的球隊,我們總是輸多贏少。依我陋見,這就是台灣棒球目前面臨的尷尬瓶頸。
那麼該如何突破呢?私意以為,台灣棒球既源於東瀛,球員體型也相彷彿,且地理位置上與日本接近,交流方便,似乎應以日式球風為基礎學習對象。畢竟強力球風有其先天上的必要條件,不是硬學可以得致;反觀日本細膩的棒球風格,卻可以認真揣摩,得其精髓。而且,從細入手,可以先健全球隊基本素質,等到真有餘力,再添入一些強力球風,可以相得益彰,近幾年來日本也有很多球員吸收了美式棒球風格,既細緻又狂野(如名投手大谷翔平),可以說幾近於完美。
任何學習都一樣,「轉益多師」是好事,但不能只是半吊子地學。台灣目前棒球的瓶頸就在於既學日又學美,卻都沒法學全。如何突破,端看棒球界能否看清這一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