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中國和周邊國家的關係,常面臨起起伏伏的狀態。若打開中國的地圖,陸地和鄰國接壤的部分,有時雖有一些小矛盾,但總體局勢平穩。對於中國這個傳統的陸權帝國而言,西半邊的安全大致獲得保障。
然而,東半部的領土與海洋安全卻是中國長期的隱憂。當前的中共領導階層認為,來自外國的軍事入侵可能性小,但與周邊國家的臨海地帶卻可能不時出現小衝突或矛盾。
海洋安全的不穩定,激化了中國採取積極的「防衛型現實主義」誘因。為了要深化防衛型現實主義,中國正採取「邊緣地帶理論」的戰略手段。
美國已故知名學者尼古拉斯·史派克曼曾在1940年代提出「邊緣地帶理論」。該論點繼承了麥金德的「陸權說」,並把世界劃分為心臟地帶、邊緣地帶、離岸島嶼與大陸(麥金德理論之「島嶼大型陸地」,「外新月形地帶」)。
其中,邊緣地帶的特徵是處於心臟與海權的邊緣。夾在海陸強權之間,邊緣地帶必須自衛,因而有根本的自身安全問題。史派克曼認為,「誰控制邊緣地帶,誰就統治歐亞;誰統治歐亞,誰就控制世界的命運」。
史派克曼的論點成為美國於冷戰時期圍堵共產國家的理論根基,而被稱為「圍堵政策之父」。
以此論點觀察當今東亞局勢,中國已明顯感受到美國開始採取圍堵中國的意圖。因此,對中國而言,如何處理邊緣地帶的相關國家,對其國家安全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