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人術】跨越1500公里......他從韓國來台灣學醫

他從韓國而來,懷抱著夢想和熱情,跨越1500公里的地理距離,來到台灣學醫......我好奇地問這位醫學生:「為什麼選擇來台灣學醫?」他說:「因為是民主自由的國家!」

每個禮拜,都有年輕實習醫師來到我的診所實習。

這個禮拜,很特別的,來了一位韓國人,他不是僑生,是道地的韓國人。

凌宗魁

畢業於中原大學建築系、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曾任職於財團法人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中原大學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等,現為國立臺灣博物館規畫師。著有《紙上明治村:消失的臺灣經典建築》、《紙上明治村2丁目:重返臺灣經典建築》、《專業通才理想的實踐: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訪談錄(一)》、《圖解臺灣近代經典公共建築》、《Brick Taiwan:積木臺灣經典建築,用樂高積木打造43個古蹟與地標》。

邊緣地帶論下的中國「睦鄰外交」

長期以來,中國和周邊國家的關係,常面臨起起伏伏的狀態。若打開中國的地圖,陸地和鄰國接壤的部分,有時雖有一些小矛盾,但總體局勢平穩。對於中國這個傳統的陸權帝國而言,西半邊的安全大致獲得保障。

然而,東半部的領土與海洋安全卻是中國長期的隱憂。當前的中共領導階層認為,來自外國的軍事入侵可能性小,但與周邊國家的臨海地帶卻可能不時出現小衝突或矛盾。

海洋安全的不穩定,激化了中國採取積極的「防衛型現實主義」誘因。為了要深化防衛型現實主義,中國正採取「邊緣地帶理論」的戰略手段。

美國已故知名學者尼古拉斯·史派克曼曾在1940年代提出「邊緣地帶理論」。該論點繼承了麥金德的「陸權說」,並把世界劃分為心臟地帶、邊緣地帶、離岸島嶼與大陸(麥金德理論之「島嶼大型陸地」,「外新月形地帶」)。

其中,邊緣地帶的特徵是處於心臟與海權的邊緣。夾在海陸強權之間,邊緣地帶必須自衛,因而有根本的自身安全問題。史派克曼認為,「誰控制邊緣地帶,誰就統治歐亞;誰統治歐亞,誰就控制世界的命運」。

史派克曼的論點成為美國於冷戰時期圍堵共產國家的理論根基,而被稱為「圍堵政策之父」。

以此論點觀察當今東亞局勢,中國已明顯感受到美國開始採取圍堵中國的意圖。因此,對中國而言,如何處理邊緣地帶的相關國家,對其國家安全至關重要。

潘玟瓏

兩岸智庫研究員

【聽那些女孩唱歌】以音樂確立人權的聲音──妮娜.西蒙

妮娜.西蒙(Nina Simone, 1933-2003)這位一生從事黑人人權運動不遺餘力的天后級歌手,或許沒想到在她過世15年後,會與Bon Jovi、The Cars、Dire Straits、The Moody Blues以及 Sister Rosetta Tharpe並列2018的搖滾名人堂入選名單。雖說頒獎典禮上,西蒙的哥哥表示她應該會開心,但卻也有許多評論家認為,曾拒絕自己的音樂被貼上「爵士」這個標籤、也不希望音樂由白人來專屬定義的妮娜.西蒙,或許不見得會特別雀躍;她曾經說:「爵士是一個用來定義黑人的白人名詞。我的音樂是黑人古典樂。」在她心目中,如何確立黑人本身應有的傳統、翻轉目前主流社會白人霸權中的文化位階,才是最重要的事。

Ain't Got No, I Got Life - Nina Simone

【日晷之南】在文字的晴空下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對於這個日子有深刻體驗的日本國民而言,內心遭逢到兩種極端力量的撕扯,而且情感上的震撼多於悲泣的纏繞——昭和天皇宣詔戰爭結束。這一天,日本的各大報紙上,紛紛以醒目的版面篇幅,並以崇高的悲劇性的詞語,又不失莊嚴立場來呈示這個嚴酷的歷史事實。每次讀到這段歷史,我愈發覺得日本語的修辭真是深奧,它宛如迷宮般的曲折難測,若沒有全面掌握真正的歷史狀況,以此作為辯證的基礎,僅依憑字面的意思去理解,有些時候往往看不清實相,最後順乎自然地被帶往沒有價值判斷色彩的中性詞義的地帶了。相較於「終戰」和「戰敗」這兩個名詞,對於語言機敏的人都看得出,前者在努力維持著敗者的尊嚴形象,而一旦明確承認戰敗,等於對全體國民的心理給予更大的打擊,還必須肩負起更龐大的道德責任。因此,基於日本傳統的語法習慣,這樣的措辭自然能獲得正當性的身分,留給眾多的敗者們自我療傷的空間。而即使在最私密的領域裡,這個中性的修辭在日本作家的日記裡,同樣沒有逾越這個界限。儘管如此,當我們努力走出那片由修辭構築出來的密林曲徑,我們仍可看見日本戰敗後的社會場景,尤其是日本作家的讀書狀態,他們在艱困危險的戰爭時期,如何歡快地煮字療飢,如何用文字溫潤苦悶的靈魂。

【女人想想】未盡的母親節

不是母親的母親節

「寵愛母親,和家人一起溫馨」的電視廣告輪番播放,除了媽媽笑得開心,最好還要有家人相擁的喜悅畫面,似乎全世界都在感謝媽媽,幸福洋溢。但小草從所謂母親節檔期開始,每看到一次這樣的廣告,心就揪了一下…..

那年小草15歲,本身營養不良的他,因為懷孕而顯得更加嬌弱,在學校廁所意外滑倒大量出血,進而被發現懷孕送醫治療,監護人衝到醫院一陣咆哮並要求立刻墮胎,在考量母體健康及胎兒發育狀況,最後沒有保住胎兒。學校後來調查才發現是小草與同學發生性關係,小草後來康復、復學、定期就醫追蹤都好像很穩定。但社工問起當初中止懷孕的想法,小草說:「其實我很想留下那個孩子,這樣至少有人可以陪我。」一陣鼻酸湧上心頭,「但大家都說我沒有錢,我沒有學歷,沒有健康,所以不能養孩子」。

其實,小草的家裡長期失和,經濟條件也不好,小草沒有自信、害羞、怯懦,在家中沒有感到溫暖的她,進而向外尋求情感支持與親密關係。在發現懷孕後一直小心保守秘密,心裡想著至少有「人」可以陪他了,但那天在廁所跌倒,讓他跌出了深遠的痛。

懷孕是誰的事?

邱振瑞

作家、翻譯家,著有小說《菩薩有難》、《來信》、《日影之舞:日本現代文學散論》;詩集《抒情的彼方》、《憂傷似海》、《變奏的開端》等,譯作豐富多姿,三島由紀夫《我青春漫遊的時代》、《太陽與鐵》、松本清張《砂之器》、《半生記》、《戰爭時期日本精神史》、《親美與反美》、《編輯這種病》等等。

陳建成

勵馨基金會企劃專員

【書摘】《勇闖非洲死亡之心》:從中國國家副主席訪查德談起

書名:《勇闖非洲死亡之心:一個台灣人的查德初體驗》
作者:陳子瑜
出版社:前衛
出版日期:2018年5月

從中國國家副主席訪查德談起

二○一七年五月,中國國家副主席李源潮拜訪查德,與總統德比舉行會談。會中雙方除重申二○○六年復交(一九九七─二○○六年查德與台灣有邦交)以來的邦誼不變,也強調中查對彼此都感到十分滿意。李源潮此行當然不會空手而來,在與德比的會談中,提出中國將持續加強在能源、交通、健康、教育等面向的合作,並將前往拜訪位於首都近郊的迪嘉馬雅(Djarmaya)石油精煉廠,該廠由中國於二○一一年協助設立,目的在於確保查德的能源自給自足並提升在石油市場上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