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勇闖非洲死亡之心》:柑仔店的小男孩

書名:《勇闖非洲死亡之心:一個台灣人的查德初體驗》
作者:陳子瑜
出版社:前衛
出版日期:2018年5月


巷口柑仔店的小男孩

人跟人的相遇,有時候會在生命的記憶中留下一個很長很久的位置,有時候就像一個眨眼的瞬間,下一秒就消失了。但是也有很多時候,會讓人感慨際遇的差異,於是乎,緣分也好、運氣也罷,往往都是在尋求一種解釋,為相遇尋找注解。

客觀與理性:德國的馬克思兩百年誕辰紀念

2018年5月5日是卡爾.馬克思(Karl Marx)兩百年誕辰紀念日,德國特里爾,也就是馬克思的出生地,舉辦了盛大的慶祝活動。市中心到處都看得見馬克思的身影,不僅到處都有宣傳活動的旗幟,連書店中、公車車身上,甚至不相關的眼鏡行門口,都可看到馬克思。然而,馬克思的名氣固然響亮,爭議性卻也不少。

德國許多大學名稱都會冠上當地代表性的人物名稱,如法蘭克福「歌德」大學、柏林「洪堡」大學、耶拿「席樂」大學,若特里爾大學要選一代表人物冠名,必然會是特里爾「馬克思」大學。但是,關於這項提議的討論從未斷過,因為贊成者雖然不在少數,反對者亦不少,使得這項提議遲遲未通過。今年逢馬克思的兩百年誕辰紀念,名稱議題再度成為討論焦點,但特里爾大學校長仍認為,學校並不需要透過特定人物的冠名來獲得肯定,因此繼續維持現狀。

【荷事生非】誰是《天堂異鄉人》?聆聽紀錄片裡的他者聲音

 當我們扯開人道的遮羞布,用歐洲的眼睛來看移民時⋯⋯

一部紀錄片可能是一小時、一天、一個短暫的時刻或是一段生命的旅程。《天堂異鄉人》是一幅開展畫,在60分鐘內,把歐洲對難民/移民的觀感和現況一覽無遺的攤開在眾人面前。這部紀錄片由荷蘭導演Guido Hendrikx於2016年拍攝製成,並在今年的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的5/6、5/10、5/11 上映。

聽見另一端的聲音⋯⋯

SzuHui Huang

台灣人,不學無術但求飽食終日,對於風花雪月有極大的熱情。在海牙的國際社會科學研究所(ISS)就讀國際發展與社會政策的碩士學程,長年致力於協助人們得以飽食終日的行業。

德國小說家湯瑪斯・曼與台灣翻譯家彭淮棟—連結二十世紀的兩個生命

知名翻譯家彭淮棟於今年二月逝世,這個消息對台灣人文社會學界來說是相當令人震驚與哀傷。彭的譯作橫跨文學、歷史、社會科學,而近來所譯的《浮士德博士》( Doktor Faustus, 1947)更是從英語翻譯橫跨德語翻譯的傑作。

談到《浮士德博士》,我們同樣會想到彭淮棟早期翻譯的《魔山》( Der Zauberberg, 1924),兩本著作都是德國小說家湯瑪斯・曼( Thomas Mann, 1875-1955)的長篇鉅著。或許大部分湯瑪斯・曼的中文讀者談到《魔山》時,心中所持有的印象便是彭先生在1970年代翻譯的版本,甚至我們可以這麼說:彭淮棟是我們認識湯瑪斯・曼的重要橋梁!

從湯瑪斯・曼到彭淮棟,仿佛連結成一條由過去通往現代的道路,這條道路並且貫穿了整個二十世紀的世界史。

【滬尾經濟學】你499了嗎?為何廠商訂價會有大小眼?

我們常觀察到許多廠商的訂價方式可能因消費者的購買量不同或身分別不同,而有不同的訂價策略。例如,便利商店常推出咖啡第二杯半七折、麵包第二件六折或冰品第二件六折等促銷方案。再者,大學系籃要做專屬隊服時,會因訂製數量的不同,球衣製造商會給予學生不同的價格折扣。此外,學生在不同時段到KTV唱歌時,店家所收取的價格也不一樣。最後,電影院對於學生與上班族收取的票價也有所差異。上述例子共同的特性是,當不同消費者購買相同的商品與服務時,廠商對他們收取的產品或服務的價格並不相同。

陳智豪

中興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生,專研西方近代觀念史。

從一張「無法放大的試卷」,看盡官僚主義的荒謬

小D(化名)在拿到試卷的那一刻愣住了,他沒有想到,事前已如此「完整」的溝通與交涉,最後換來的卻是張完全無法作答的試卷;而他更未曾預料、甚至無法接受的是:接下來這整場烏龍事件中,所突顯出散漫、僵化、推諉、不負責任,甚至只想「私了」的官僚主義心態。

那是個4月的炎熱上午,地點在考試院考選部所舉辦的「身心障礙特考」考場。就讀法律系、患有先天性白內障的小D,特地幾天前就查好了搭乘公車與路線規劃;也因為對試卷有特殊的需求,早在報名時,小D便已在報名系統的「特殊照護措施」中註明「試卷字體需放大至20號字」。幾天後,考選部以電話方式詢問小D「技術上無法提供20號之字體,然得提供18號字體,是否可行」。小D表示可以,進而又收到了考選部的回覆:「特殊照護措施已審核完畢,請至報名系統查詢」。

核廢料處置需多重效益分析

最近原能會預告《低放射性廢棄物最終處置設施場址設置條例修正草案》,放在國發會的公共政策網路連署平台徵求各界意見,修正內容將直轄市納入選址範圍,而引發社會反彈,認為核廢料不應該放在人口稠密的直轄市。然而,核廢料處置的爭議不斷,無論如何放置皆不免引起民眾疑慮,究竟我們應該如何看到核廢料的政策難題?

台灣的產業與能源轉型之入門磚——智慧電錶

不管是台灣最近爭議的深澳燃煤電廠啟用、亦或是離岸風電設置所帶來的環保議題,面對以後廢核所產生的可能缺電缺口,在開源不易且面對未來不管是人工智慧、金融科技等新形態用電需求下,如何有效率的管理能源成了非常重要的解決方案,而智慧電錶的推廣即是此入門磚。行政院2017 年起推動低壓智慧電錶裝設,預計今年 20 萬戶、民國 109 年 100 萬戶、113 年 300 萬戶。台電表示,以 6 直轄市當範圍先裝設,挑選用電量較大的街區做為基本單位安裝。6 直轄市中以雙北優先。

台灣過去為何推不動智慧電錶?

根據前行政院長林全的說法,過去台灣低廉的電價以及便宜的人工抄錶才是目前台灣安裝率超低的主要原因。如果全台1300萬用戶全都要裝設智慧電錶,那就得先花800億元台幣,這還不包括控制中心建置與維運費用。而目前台灣每戶每月人工抄錶費用為5元,1300萬用戶總共也才6500萬元一個月,一年費用約為7.8億元,故以現在階段投資智慧電錶的回報率太低才是目前不普及的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