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小說家湯瑪斯・曼與台灣翻譯家彭淮棟—連結二十世紀的兩個生命

友善列印版本

知名翻譯家彭淮棟於今年二月逝世,這個消息對台灣人文社會學界來說是相當令人震驚與哀傷。彭的譯作橫跨文學、歷史、社會科學,而近來所譯的《浮士德博士》( Doktor Faustus, 1947)更是從英語翻譯橫跨德語翻譯的傑作。

談到《浮士德博士》,我們同樣會想到彭淮棟早期翻譯的《魔山》( Der Zauberberg, 1924),兩本著作都是德國小說家湯瑪斯・曼( Thomas Mann, 1875-1955)的長篇鉅著。或許大部分湯瑪斯・曼的中文讀者談到《魔山》時,心中所持有的印象便是彭先生在1970年代翻譯的版本,甚至我們可以這麼說:彭淮棟是我們認識湯瑪斯・曼的重要橋梁!

從湯瑪斯・曼到彭淮棟,仿佛連結成一條由過去通往現代的道路,這條道路並且貫穿了整個二十世紀的世界史。

湯瑪斯・曼的生平及其時代

德國小說家湯瑪斯・曼出生於1875年北方城市呂北克( Luebeck)的中產階級家族。家族以經營小麥貿易為業。1892年曼的父親驟逝,家族企業遭到解散。陷入財政危機的家族遂遷往南方大城慕尼黑( Muenchen),而年輕的湯瑪斯‧曼便在當地理工學院就讀。

1898年湯瑪斯・曼前往羅馬( Rome)與已成為作家哥哥海因里希‧曼( Heinrich Mann, 1971-1950)學習寫作。這趟學習之旅也讓湯瑪斯・曼開始寫作日後奠定其文壇基礎的大作《布登勃洛克家族》( Buddenbrooks, 1901)。1901年《布登勃洛克家族》單行本發行,曼也因此成了在慕尼黑名聲響亮的作家。1905年湯瑪斯‧曼取了慕尼黑大學數學家之女卡提亞( Katja Pringsheim)為妻,之後幾年內陸續出版《國王的神聖》( Koenigliche Hoheit, 1909)與《魂斷威尼斯》( Der Tod in Venedig, 1912)等中長篇小說。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湯瑪斯・曼站在德國中產階級的立場上自然而然是同意國家對外發動戰爭,為此還撰寫《一個非政治人的觀察》( Betrachtungen eine Unpolitischen, 1918)來為自己的立場辯護。不料,這篇論文出版後幾個禮拜,君主專制政權便被共和政權所取代,德國同時也向協約國( Allied Powers)投降。

1924年湯瑪斯・曼出版了《魔山》,這部小說因為陸續被翻譯成英語和法語而為當時整個歐美所認識。1929年湯瑪斯‧曼獲頒諾貝爾文學獎,其文學地位一下子從德國躍昇到全世界。

1933年希特勒( Adolf Hitler, 1889-1945)成為德國總理,被取消公民資格的湯瑪斯・曼一家輾轉從歐洲一路流亡到美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湯瑪斯‧曼成了美國公民,並聲援美國對抗歐洲的極權主義。1952年湯瑪斯‧曼返回歐洲,定居在瑞士直到1955年逝世為止。

湯瑪斯‧曼的一生橫跨兩次世界大戰,經歷了歐洲文明由盛轉衰的過程。從他的小說中常常能感覺到其掙扎於各種新舊觀念之間,沒有對特定理念抱持絕對肯定的態度。但也正是這樣的風格讓湯瑪斯・曼被後來的評論家視為重要的現代小說家( Modern Novelist),因為現代小說家正是二十世紀巨大歷史變遷的產物。

彭淮棟的翻譯生涯

彭淮棟所出生的1953年正好是湯瑪斯・曼過世前兩年。1970年代東海大學畢業後,彭便開始著手翻譯湯瑪斯・曼的《魔山》。這次的翻譯經驗是如此艱辛,以致其後的翻譯多顯得輕鬆。

第一本《魔山》中譯本出版的時間為1979年,台灣社會尚處於國民黨政府的戒嚴階段,不只政治言論受到限制,人文學術界所遭遇的瓶頸更是現今所無法比擬的。然而,就如同政治上早有反抗當權者的社會運動,學術界亦有其對策。

當時的彭淮棟在與聯經出版社的合作下將同時歐美所流行的學術思想著作一本本翻譯進來,我們現在所熟知的以撒・柏林( Isaiah Berlin, 1909-1197)和麥可・博蘭尼(Michael Polanyi, 1891-1976)等思想家的著作都是這個時候的翻譯成果。

彭淮棟在學術翻譯上的努力,豐富了台灣人文社會學術的內容,並且增加我們對西方歐美文化的認識。

湯瑪斯・曼與彭淮棟兩人都想將近代以來的知識份子精神加以保存並發揚,一人靠虛構的文學創作,一人靠人文學術思想的翻譯。他們的行動都將成為二十世紀世界史的一部份,並且化作二十一世紀重要的思想文化遺產。

 

參考資料:

1. Martin Travers, Thomas Mann, London: Macmillan Press, 1992.

2. http://okapi.books.com.tw/article/3852

3. http://okapi.books.com.tw/article/10848?loc=new_003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