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編輯推薦
連絡我們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Toggle navigation
FB
contact
rss
簡體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編輯推薦
熱門文章
政策想想
教育文化
環境經濟
財政金融
全球脈動
國防外交
司法人權
媒體觀察
休閒育樂
政黨政治
主權兩岸
中國問題
社會安全
時事想想
想想副刊
文化研究
書評書介
歷史書寫
運動休閒
電影戲劇
音樂藝術
漫談時事
專欄作家
公民平台
简
熱門
首頁
熱門文章
熱門文章
歷史書寫
張肇烜
11 月 14,2017
【人心人術】北歐來的埔里阿嬤⋯紀歐惠一生獻台灣
「每個人來到台灣,都有他的使命。」埔里基督教醫院有一位「院長阿嬤」紀歐惠醫生,她遠從北歐挪威而來,夫妻倆將一生都獻給台灣⋯⋯ 山城埔里有一對外國臉孔的夫妻紀歐惠、徐賓諾,他們遠從挪威而來,在台灣一待就是一輩子。 紀歐惠醫生的先生徐賓諾是一位護理師,他在很年輕時就從挪威來到台灣,比紀歐惠還要早到台灣十年。那年是1952年,原本在監獄醫院工作的徐賓諾和兩位宣教士同行,...
教育文化
周雅淳
11 月 14,2017
【女人想想】小媽媽不上學,是不想,還是無法?以花蓮地區為例
根據衛福部統計,民國105年由未成年母親生育之新生兒總數為2,972人,其中花蓮縣有103人,雖僅佔這些新生兒總數的3.4%,但若以未成年生育率看,則花蓮縣為10‰,較104年12‰低,但仍高居全國第二,且遠高於全國平均之4‰。 勵馨基金會花蓮分事務所很早就意識到未成年懷孕議題在東部地區的重要性,民國99年即開辦「青少女懷孕防治及輔導服務」,以民國105年生育的100名花蓮地區青少女為例,...
司法人權
,
政黨政治
許有爲
11 月 02,2017
誰還記得葉爾欽效應?
憲政改革呼聲 引來對民選總統削權的雜議 今年九月,兼任執政黨主席的蔡英文總統在執政黨全國代表大會中拋出憲政改革議題。一時之間,不論朝野藍綠,不論政界學界,許多人都提出他們的憲政改革意見與方案。 其中最為引人側目的,當屬曲解台灣現行的半總統制(雙首長制)憲政體制背後之法理、邏輯,宣稱在總統直選的前提下要將憲政體制朝向內閣制修訂的聲音。有的說歐洲有些國家儘管總統直選,...
教育文化
易俊宏
10 月 26,2017
禁含糖飲料?教學正常化才是正道!
因為要解決肥胖問題,校園內禁止販售含糖飲料,這種直觀的作法,其實是見樹不見林、治標不治本的「鴕鳥心態」。 日前有立委提案,要增訂《學校衛生法》,讓高中職以下各級學校,不得販售含糖飲料,因為「國小學童過重及肥胖比率為28.7%,國中生為29.2%」。此舉一出,就連衛福部國健署也來湊熱鬧:著手草擬《國民營養及健康飲食草案》(簡稱國營法),準備將管制範圍從校內禁止販售,提升到禁止攜帶,...
全球脈動
楊虔豪
10 月 19,2017
【首爾想想】朴槿惠最後的掙扎?「杯葛審判」的攻防
南韓前總統朴槿惠因在崔順實的「親信干政」案中,涉有濫權與共謀收賄等罪嫌,於3月31日被裁定收押,經過半年,法院再度以「憂慮滅證」為由,予以延押,朴前總統最長可能待在看守所到明年4月中。 10月16日,朴前總統在出席法院審理時,首次公開被收押半年來的心聲。她在法庭上說道:「對一個人的信賴,換來的卻是遭逢想像不到的背叛,讓我名譽及人生盡失。」 話中的「一個人」,指的就是「密友」...
教育文化
張肇烜
10 月 18,2017
【人心人術】無私奉獻台灣54年!甘惠忠:台灣是我家
台灣有你揪甘心!今年國慶,由「新住民」甘惠忠神父領唱國歌。甘惠忠神父,今年82歲,無私奉獻台灣54年,守護台灣的慢飛天使。神父一直有個心願:「想做真正的台灣人」。這一等就是54年,直到去年底《國籍法》修法後,甘惠忠神父終於拿到台灣身分證,成為「正港的台灣人」...... 甘惠忠神父今年82歲了,1963年從美國舊金山搭貨輪來到台灣,他創立全台第一家「早療照護」機構,...
全球脈動
Jack Huang
10 月 13,2017
泰國覺醒青年抗議事件
香港有黃之鋒,台灣有林飛帆,新加坡有余澎杉,泰國也有一位被當權者視為「麻煩人物」的年輕人,知名學府朱拉隆功大學前學生會會長秦聯豐(Netiwit Chotiphatphaisal)。名字太長,根據曼谷當地華媒給他的暱稱,我稱之為「小奈」。 小奈前陣子鬧出了不少事情,搞到連海外大學者諾姆. 杭士基(Noam Chomsky)教授[1],都聯合了近百位學術界人士,聲援小奈被校方「不公平」懲處。...
書評書介
謝世忠
10 月 12,2017
【書摘】後《認同的污名》的喜淚時代:臺灣原住民前後臺三十年 1987-2017
書名:後《認同的污名》的喜淚時代:臺灣原住民前後臺三十年 1987-2017 作者:謝世忠 出版社:玉山社 出版日期: 2017年10月6日 第一章 導言:出版之後 筆者1987 年在自立晚報出版《認同的污名──臺灣原住民的族群變遷》一書,內容述及「山地同胞」或「山地人」或「高山族」(按,1994 年始獲正名為原住民)...
文化研究
賴慈芸
10 月 06,2017
【翻譯偵探事務所】戒嚴記憶:苦海餘生
「如果中國打開門,每個人都會走,都會去美國。」 這是1982年暢銷書《苦海餘生》的最後一句話。我小時候看的是好時年版本,封面是林布蘭的「加利利海上暴風雨中的基督」,還以為是寫船難的書,沒想到居然是描寫共產中國的。 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紐約時報記者包德甫(Fox Butterfield),原作書名為China: Alive in the Bitter Sea, 1982年出版,...
教育文化
張肇烜
10 月 04,2017
【人心人術】醫生父子兩代68年的奉獻!臨終寫下最愛兩個字「台灣」
他從英國而來,不畏語言和環境的隔閡,將西方醫學傳入台灣,蘭大衛、蘭大弼醫生父子兩代68年都奉獻給台灣,臨終前,朋友去探視蘭大弼,問他:「要寫信給誰嗎?」 蘭大弼醫生寫下「台灣」兩個字,成為他畢生最後的字跡。 他從英國來到福爾摩沙,此刻英國倫敦正舉行「從英國到台灣:蘭大衛父子及宣教士文史特展」(2017年9月27日至10月6日於英國倫敦律門聯合歸正教會(Lumen...
‹
…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