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貿評估報告做2次,政府偷偷摸摸一以貫之

友善列印版本

馬克思在他的經典政論小冊子「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裡面有一句經典:「黑格爾在某個地方說過,一切偉大的世界歷史事變和人物,可以說都出現兩次,他忘記補充一點:第一次是作為悲劇出現,第二次是作為鬧劇出現。」

然後,再請仔細看一下底下這張網頁截圖,記住它。

「第一次是悲劇,第二次是鬧劇」

你看出什麼了嗎?是的,我跟你一樣什麼都沒有看到。這是7月16日早上的網頁截圖,但它根本不應該長這樣。7月15日,中經院所做的第二次服貿協議經濟影響評估報告已經出爐,當晚原本已經放上ECFA官網,但在數字過低、效益不如預期的一片罵聲下,16日早上就已被偷偷撤下

而15日據說會在「午夜」以前放上ECFA官網的彙整各部會、針對各產業的質化評估,也理所當然地晃點了大家。

請你回頭再讀一次本文第一段的引言,比對整個不值得信任的馬政府官僚體系作為,細細咀嚼。不管你信不信馬克思,總之我是信了。

這一切作為證明了,整個馬政府、江內閣,都恰巧是馬克思所提的這個歷史律的服膺者。在他們手底下,5月30日以及7月15日公布的兩次服貿協議評估報告,第一次成了悲劇,而這兩天我們所眼見的,正是第二次不折不扣的鬧劇。我們期待第二次評估報告,可以作為7月29日立院臨時會賴以評估審查服貿協議的依據,但如今這種宛如鬧劇的作為,我們還在期待什麼?

什麼樣的量化報告,需要大張旗鼓開記者會公諸於世以後又撤下?什麼樣的質化報告,需要在月黑風高所有媒體都截稿以後的「午夜」發布?這個偷偷摸摸的內閣,就如同當初偷偷摸摸在午夜以「黨政高層消息」宣布走馬上任一樣,狗盜雞鳴的伎倆根值在思維裡,從核四、服貿到可以想見的以後所有需要「操作的」議題中,我們會不斷看到這種十足滑頭的馬戲手法。

茲引述工商時報16日的的一篇新聞分析,寫道「最奇怪的是,經濟部表示,各產業主管機關會把服務貿議的質化分析,交由經濟部做最終彙整,於昨晚9點上網發布,但是至昨晚11點多,仍不見蹤影。這般行政效率,顯然行政部門還沒有意到在國人對服貿協議的反彈,也還沒有意會到溝通的重要。」(註1)隔天,這篇文章已經見報,但傳說中的質化分析卻尚未面世。

我們的政府只知玩弄媒體,操作議題,影響人民,但他們意會到的,卻比媒體與民眾還要來得少。

我知道你還來不及嘆息,但還有別的事情要告訴你。

從0.57%到0.034%,沒有多打一個零

15日公布,由中華經濟研究院所做的「兩岸服貿協議經濟影響評估報告」顯示,服貿協議生效後,將使台灣實質GDP增加9700萬到1.34億美元,成長率為0.025~0.034%之間。

服貿協議開放後,台灣GDP約將增加1億美元。這約30億左右台幣是什麼概念?媒體笑稱「是統一超商一週的營收」。而對比7月15日的這一篇報導「雲縣60家合作社 去年營業額飆百億」,更讓人懷疑,政府從馬總統、江院長一路以來所稱的服貿協議不得不簽,中國予台灣的待遇全數為超WTO,利基豐厚,這必須要以十年才能如數兌現的30億台幣利基,也不過是台灣統一超商一週、雲林20幾家農業合作社一年的營業額

而再比對簽署前所宣稱兩岸服貿開放GDP將成長0.57%,前後將近20倍的差距,更顯荒唐。

當然,包括中經院與政府單位都有話要說。中經院院長吳中書指出,成長0.57%是在兩岸服務貿易全面自由開放的假設下所估算的,但目前服貿協議沒有開放那麼多,自然帶來的經濟成長也不如預期。

然而,當初在簽署前,是誰把這樣不適宜的假設下,所做出的不符現狀「灌水」數字,放進第一次的評估報告裡,而且還是2009年的舊研究?政府單位可以花許多經費,三星期以來於各大報登廣告、下鄉、在各城市的大飯店裡巡迴辦理座談會,委託商業總會、經濟日報、外貿協會等外圍團體,舉行各式各樣為服貿協議護航唱好的所謂「服貿協議商機論壇」。

這些活動一個月以來不下數十場,其他檯面下鴨子劃水的業配、隱性廣告、人情壓力等支出還不計。這些錢,難道不夠在服貿協議簽署前,委託做一個更好、更貼切的量化評估,非要等到簽署後各方大加撻伐,才要再亡羊補牢地來一個結果「效益」變「笑議」的量化評估?

「非不能也,實不為也」

中華經濟研究院所使用的GTAP模型,除了以「全面開放」作為假設測算以外,事實證明可以更貼切地勾勒出符合現狀的評估,而且不會透露開放的細項產業別。15日在記者會上,中經院WTO與RTA中心副執行長李淳解釋,之所以在簽署前沒有作更細緻的模型評估,因為在服貿協議正式簽署前,連中經院也無法得知正式洽簽的結果與條件為何,算不出來。

但後來在媒體追問下,他也坦承,用更細緻的假設是可行的(註2)。真正的問題在於,經濟部與相關部會,在簽署前根本沒有委託中經院做新的評估。況且,假如連負責進行評估的單位,都無法事前知道簽署內容是什麼,要如何進行評估?這樣為保密而保密,早已因噎廢食,要說不是政府單位拒絕被監督的托詞,難以令人信服。

也就是說,政府單位在第一次報告中,根本早就意圖以舊數據,和離譜假設算出的膨風數字搪塞,根本無意重新估算一個更貼近事實、更新的數據。搪塞完了,還騙立委、媒體與民眾,說量化做不出來。

6月26日協議剛簽署完,海基會副董事長高孔廉說,「由於服貿不像貨品貿易有量化分析標準,相關衝擊評估比較難以衡量。」(註3)今昔對照,看看低得離譜的量化評估數字,難道當時高副董事長就知道見不得人嗎?

報喜不報憂,吾道一以貫之

最後,儘管在簽署到15日的三個星期中間,政府不斷宣傳簽署貿易協定有利有弊,同時對印刷、美容美髮等產業也進行不下數十場座談會,但第二次出來的報告仍然報喜不報憂,對各產業結論均為正面效益。

既然有利有弊,緣何還能夠全為正面效益?仔細一看,爭議的美容美髮、殯葬、印刷、洗衣等,全部化零為整與其他產業併在一起,在「有利有弊」之下,相互抵消,結果出來雖然數字不漂亮,但整體仍然看起來還是「薄利」。

政府單位以這三個星期以來的洗腦式宣傳,以及不忍卒睹的第二次服貿協議評估報告,重新為我們定義了一次「薄利多銷」這個概念。就算利基很少,但開放足以使小產業、個體戶擔驚受怕,政府單位也拒絕溝通、敷衍塞責。不但事前評估沒有做好,事後又耍盡小手段,只想要動用國家宣傳體系「多多行銷」,以為包裝得漂漂亮亮,就能夠強渡關山,製造輿論。

這樣「薄利多銷」的政府,啟動大型國家宣傳機器,騙你量化評估結果在簽署前做不出來,騙你拿了多少超WTO待遇利基豐厚,發動媒體天羅地網式洗腦,若報人還有良心不從,就直接把報老闆約出去喝咖啡,喬事情。

這樣薄利多銷的政府,銷贓到你身上,你看清楚了嗎?

 

註1〈新聞分析-服貿協議效益太低 反對聲浪恐難平〉 工商時報 潘羿菁 2013年07月16日

註2:事實上,以香港CEPA為基準策算「約當關稅」的評估作法,在簽之前就可以做。

註3〈高孔廉:服貿讓台商先卡位〉 中央社 6月26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