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地眺望】《斯卡羅》後的琅嶠踏查

友善列印版本

號稱台灣大河劇的《斯卡羅》播映完畢了。除了劇情剪輯與推進上的瑕疵,整體來說我還是相當喜歡這部作品,特別是場景經營的細節,總會把我拉回到那個時空裡面。身為一個歷史遺跡的愛好者,就算我曾經看過相關的史料,也沒辦法那樣子去想像古早年代的府城、琅嶠,在其中每個人物與職業生活的樣貌。

我無法忘記當年在台北敦南誠品,看到改名前的《魁儡花》人物劇照。每個族群人物的服裝與表情,讓我震撼不已。

劇情播映到中段,我開始對於這個既熟悉又陌生的故土有了更深的興趣。我認真地把曾經調閱過的「日治時期戶籍資料」找出來看,並且查閱地籍圖才確定:原來我阿公原本是射寮人,而阿嬤那邊居住在原貓仔社的領地,有潘姓的祖先[1]

我依稀記得,當年開心的去戶政事務所調閱資料,就是想看到先祖那一輩是不是有「熟」這個紀錄。畢竟從很久以前,就覺得恆春老家親戚與鄰人的輪廓很深,而也有著奇特的音調。但看到種族欄的標記皆為「福」,則覺得沒有特別之處,沒認真研究下去,堆置案頭至今。這次的新發現則是一個全新的契機,我想會我在實際的踏查中有新的發現。

閩客庄踏查

中秋佳節,調查展開。第一站前往車城福安宮。正逢民俗中的土地公生日,熙來攘往的民眾,廟埕前擺著三齣戲台,小販們在廟埕準備晚上的夜市。而我想要尋找的是放在廟裡面,非常具有歷史意義的兩塊石碑。

向土地公說明來意後,把廟內都找了遍。直到走出廟庭後,才在虎邊的門口一角看到了它的蹤影。

「奉君命 討強梁 統膍貅 駐繡房 道塗闢 弓矢張 小醜服 威武揚 增弁兵 設汎塘 嚴斥堠 衛民商 柔遠國 便梯航 功何有 頌維皇 同治丁卯年秋 提督軍門臺澎水陸掛印總鎮裴凌阿巴圖魚劉明燈統師過此題」

沒有標點符號的石碑,卻可以看出劉明燈用字的氣勢。宣示著自己在琅嶠顯彰皇化的豐功偉業。這塊石碑在《斯卡羅》的最後一集有出現,非常有趣;另一頭是福康安的碑文,則是說明更久遠前的乾隆年間,福康安為勦捕莊大田,駐軍琅嶠的歷史。兩塊歷史石碑訴說著深遠的故事,但卻沒有特別的說明文字、且被雜物給擋住,慎為可惜。

沿著公路南下不遠,我來到了保力。在聚落內看到了刻有「褒忠」的石碑。同樣是莊大田之亂時,保力庄民協助清廷剿亂,後得乾隆御賜「褒忠」匾一面,並於翌年立碑。

當我拍著保力豐富的街區彩繪時,我聽到旁邊社區活動中心在跳扇子舞的阿嬤們大聲討論:「那個是看了斯卡羅來的觀光客!」

平埔人歸鄉

夜晚,我住在四重溪溫泉區。手邊閱讀伊能嘉矩的《台灣踏查日記》,翻至1897年11月伊能踏查牡丹社戰場,而夜宿溫泉草寮的章節,望著同樣的明月,我似乎能體驗到他的感嘆「好不快哉」其意如何了!

翌日,第一站先前往統埔的大日本琉球蕃民墓。多年前的實察曾經來過這裡,這一次重遊,察覺似乎來訪的人變多了,留下清酒、硬幣數量不少;又或是不久前曾有祭祀活動呢?

離開統埔,前往探索我阿公的故鄉:射寮。當我騎著機車跨過保力溪,我想到了這個小聚落的海港,當年有多少人與貨品上岸的畫面。也想到了牡丹社事件時,日軍在此上岸的場景。

在射寮的小巷中,我看到了先祖輩移動的身影。根據伊能嘉矩的紀錄,琅嶠地區的平埔族原住於鳳山縣萬丹一帶,1830年左右,因被漢人驅趕而移居至琅嶠,以水牛向當地龍鑾社人交換土地而在此生根。我來到這裡最想看到的也是馬卡道的特殊的祀壺「老祖信仰」。

根據文獻紀載,射寮當地還有幾戶民家仍有祭拜老祖,而每年元宵節仍會有祭拜老祖的儀式跳戲「跳呵咾」[2] 。但我在射寮除了因為找到張光清宅相當開心外[3],並沒找到資料中的拜壺人家。我決定要繼續尋找半島上的的公祀廟宇。

我到了墾丁。穿越墾丁國家公園一片涼爽的高位珊瑚礁森林,抵達了位於社頂的三奶宮,我看到了傳說中的壺神。它的樣貌真的令我震撼、卻又無比熟悉。當地的老祖信仰已經融合了道教文化,從原有祭祀「矸仔」,到包著紅布、著神衣,並在瓶口戴著神冠,甚至轉換為具有漢人神像樣貌的老租金身,與原本的形象又有很大的不同[4]

穿越小尖山後離開恆春半島,公路走在陡峭的海岸線旁,直到抵達楓港才有喘息的空間,抵達枋寮才覺得視野開闊了起來。可以想像二戰末期台灣島築城計畫中,把恆春與東台灣皆稱作「陸上離島」的意義何在,也更能想像更早年代交通的阻隔,如何讓恆春半島上的族群與文化彼此混雜,成為如此獨特的存在。

對我來說,這是一場因為追隨先祖與血緣的而開啟的踏查,其中契機更要感謝的是,引發我興趣的這部歷史小說與其改編作品。

而在更大的尺度上,我看到了:在這座小小的半島上,曾有著各種族群為求生存碰撞出的火花。衝突過後彼此涵化與滋養,我想就跟島嶼的歷史一樣如此精彩而充滿活力的成長著。


[1] 關於申請日治時期戶籍資料後,如何將番地資訊對應至現今的地理位置,參見:http://crgis.rchss.sinica.edu.tw/info/knowledge/20150326

[2] 跳戲又稱跳嗚嘮。洪宜鮮、黃皇榮(2015)〈恆春地區老祖信仰奉祀實體觀察研析〉屏東文獻,19期

[3] 射寮頭人張光清(棉仔),為《斯卡羅》中「水仔」的原型是琅嶠許多重要史事的見證者,人稱瑯嶠皇帝。參見〈射寮走一遭重新認識傀儡花——一張照片穿越145年〉,https://talk.ltn.com.tw/article/paper/1276065

[4] 更詳細的早期馬卡道族儀式紀實,可參考:劉還月(1996)《馬卡道民族誌》屏東:屏東縣立文化中心。電子書:https://taiwanebook.ncl.edu.tw/zh-tw/book/CPTHG-9910002162/reader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