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想想】遍佈全球的OFW:菲律賓海外移工

友善列印版本

台灣自從開放外勞以來,來自菲律賓的勞動力一直佔有可觀的比率,也常成為部分政客、媒體口中的負面案例,導致社會存在刻板印象。然而,對於菲國而言,這只是一個務實且存在正負面因素的境外就業機會。

菲國成為勞務輸出國與其歷史有根本的關連。相較之前的西班牙殖民時期,從1898開始的美國殖民時期,國民教育大量推廣,使得英文為相當數目人口所使用。獨立之後,菲國的教育,除了本國泰加洛語(Tagalog)的課程外,全部以英文教學,所以英文的影響甚深。即使是在泰加洛語或是其他方言交談時,數字與專業詞彙仍來自英文。英語能力又與美國在亞太地區勢力的發展有關。在二戰之前,菲國勞工最大的市場堪稱夏威夷,因為當地勞動力不足,願意前往的美國人又有限,所以殖民地成為補充的來源。時至今日,菲裔人口仍在夏威夷有一成多至兩成的比重,而馬尼拉—檀香山是菲律賓航空即便最慘澹時期也沒有放棄的航線。

隨著二戰與冷戰,美軍在亞太的部署加大勞力的需求,使得更多菲律賓人前往海外工作,成為Overseas Filipino Workers (OFW)。馬可仕時期更以輸出勞力當作拼經濟的方式。工作的內容也從建築工演變為船員、技術工人、醫療人員。隨著亞洲四小龍、日本與西方國家的家庭轉型與人口老化,家庭幫傭與看護的機會大增,且幾乎限於女性OFW。菲國於1986年再次民主化之後,政治與經濟起起伏伏,加上分散的群島國土與追趕經濟發展的基礎建設,讓類似中國或越南吸引大量外資來創造大規模就業的模式不易落實,使得海外輸出勞力更為重要。

就工作類型而言,在星港台的家庭幫傭大概是OFW中相對不討喜的選項,因為沒有加班費,多做不能多得,加上隻身孤立,可能會遇到各類的危險與侵害。但是這類工作的需求最大,比較不用等,而且相關經歷有利於申請到位於薪資與福利較佳西方國家的同類工作。工廠是大約平均的選項,因為有特殊技能但是辛苦的工作,如護士、船員、石油業的工作人員等會有更佳的收入。薪資差異大到曾有菲律賓國內執業的醫師去申請國外的護士職缺。

OFW的工作地遍佈全球,哪裡有工作機會就OFW,幾乎世界各處都遇得到。筆者曾在以法語為主的布魯塞爾迷路,在不通法文的狀況下,問路其實並不容易,結果忽然聽到泰加洛語的談話,就知道有救了。筆者也曾在卡達航空上看到整個艙間的空服員都是OFW,該航空甚至有固定飛往克拉克機場的航班。這個前身為美軍空軍基地的機場其實只有非常少的國際航線,連對台的固定航班都維持不了,卻能與卡達對飛,主要客源就是來往中東的OFW。筆者還在維也納市內的幼稚園上的窗戶上掛著「Mabuhay」(泰加洛語的問候詞)與菲國國旗,而非其他東南亞國家的語言。這意味不是該校有OFW教員,不然就是當地菲律賓人口的可觀,這也跟OFW有關。在新加坡的醫院內,泰加洛語往往是病房與手術房最常聽到的語言之一。在菲律賓外交部於加拿大雅伯達(Alberta)省開設領事館之前,其流動的領務服務甚至造成卡加力(Calgary)市內的交通堵塞,這樣有多少OFW就不言可喻了。

遍佈全球的OFW給予菲律賓政府可觀的影響。就經濟而言,這些勞工寄回國內的薪資與物資佔有可觀比率的GDP,有一研究認為有10%或更高。但是他們的經濟貢獻其實不好精確的估計,因為從馬可仕時代起就有「Balikbayan box(返國箱)」的特殊管道方便OFW送回物資。返國箱不計重量,只要放得下就可以寄送,而海關基本上不會查內容物。寄送物多半是日常雜貨,不過其他物品也可能置入,因此其價值難以估計。對於政府而言,兩百三十餘萬的OFW是政府可觀的收入,不僅是護照等領務,還有OFW的許可證等。在可工作年紀的菲律賓人出國時,若是沒有OFW的許可證,往往會被其移民官員拒絕出境,以防打黑工(這是台面上的理由,維護收入的動機可能較顯著)。當然,大量遍布各地的OFW使得菲國外交部往往在各地動亂發生時就要處理撤僑,今年甚至動用海軍新服役的登陸艦與巡邏艦至葉門撤僑。在平時,菲國駐外人員則要處理海外涉案的OFW,尤其是死刑案件,儘量避免客死他鄉。OFW也讓菲國的對外政策受限:在2003年菲律賓加入美國入侵伊拉克的作戰後,但是隔年即退出,因為菲國就接到恐怖組織將鎖定OFW攻擊的威脅,而這威脅完全無法防衛。

就民間的角度而言,OFW也產生可觀的影響。首先,基於菲國相對較低的生活水準,到海外落地生根的OFW逐漸增加,使得菲律賓在海外的僑民達一千兩百餘萬,若是連國籍變更的一併記入更有兩千萬一說。其次, 海外工作分離很多家庭,導致夫妻離異、外遇等問題,而且有些留在國內的家庭成員喪失工作誘因,成為依賴OFW的收入。所以在個人與家庭而言,OFW的成本或是風險不只在境外的工作而已。無論如何,OFW至少是菲國人民在對於低薪與就業機會有限的困境下,可行且有效的職業出路。

台灣不分政治立場常以OFW為例來威脅選民,尤其是指涉經濟失敗的後果。這可能政策面上無可厚非,但是以個人的利益來說,去海外找機會比指望政客來救經濟來得有效且迅速。更何況多數台灣人的祖先也曾經做過類似的選擇,甚至到許多戰後世代離開故鄉其往都市,本質上與OFW雷同,只是沒出國。所以在諷刺或警惕OFW的離鄉背井之餘,想想自己有沒有比他們有更多更廣的機會來改善生活恐怕更為實際。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