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開化來了》:身穿襯衫的書生

友善列印版本

進入明治二○年代,插畫裡經常出現書生的房間。那是一個西學的時代,此時被稱為書生的人,若不是在明治時期出生,便是懂事後已經受到文明開化之光洗禮的世代。既然是在這種時代立志學習西學,身邊配置許多「洋物」便是很自然的事了。

在明治十年東京開成學校和東京醫學校合併成「東京大學」之前,許多胸懷大志的青年便來到東京。他們大部分都依靠同鄉前輩,或寄宿在親戚家,一邊當門房一邊努力學習。

掉落的土瓶之口

那麼,這張插畫的主角義雄又是什麼情況呢?他所尊敬的父親和祖父關係不好,當他對此深感遺憾之際,祖父卻對他說:「你要保護這個家」。於是他決定獨立而離家出走,此時已安頓於神田錦町的租屋處,並在學校就讀。然而經過了一段時間,適逢月底,他無法支付學費、買掛(不是付現,是約定了某個日期付清而事先購買)的書籍費用及房租,只好賣掉懷錶來付清費用,最後剩下五圓三十錢……。那麼,他接下來該怎麼辦呢?

仔細看,連土瓶的口都缺角而掉落在地,他把飯桶當作書桌,默默地翻閱西書。不過話說回來,辭典在哪裡呢?堆在身旁的西書中是否有一本辭典呢?總之它就在附近吧,這張插畫如實地表現了苦學生的生活。

墨水瓶

繫著帶子的小物品是墨水瓶,當時的書生都攜帶它上學。

石油燈 火柴

他身邊放置了將炭火埋在灰裡的今戶燒方形火盆,火柴掉落在一旁。背後有一條毛毯,但他沒有蓋在身上,看來似乎沒那麼寒冷。

天花板垂掛著吊燈,還下了一些工夫,用紙來製作燈罩,使光線柔和,避免眼睛疲勞。這盞石油燈便是文明開化之光的象徵,在明治五年才出現國產品,而直到明治六年左右之後,路燈開始排列街頭,庶民才有更多機會接觸。

第一個瓦斯燈出現於明治五年的橫濱,根據石井研堂的《明治事物起原》,明治五年十一月的《郵便報知》第二十六號岡山通信裡如此敘述:「連夜設置瓦斯燈,已經完成十二支。」石井說明:「這不是真正的瓦斯燈,而是石油燈,當時的路燈都稱為瓦斯燈。」牽引瓦斯需要相當的設備,因此在瓦斯燈廣為普及之前,一般使用較輕便的石油燈當作路燈,大概是這個意思吧。

另外,在明治二○年代以後,石油燈取代了燈籠作為室內燈,所以在這張插畫的時代,石油燈已經相當普及了。

報紙的腰張

快要頹圮的牆壁上貼著舊報紙反古的腰張(日本房屋的牆壁幾乎全是土牆,需防止地震、長年使用造成的裂痕及崩塌。通常會從牆壁下方開始崩解,因此用紙來修補,這就叫做「腰張」)。不知道是出自這位書生還是前住戶之手?無論如何,把報紙當作腰張是很新奇的,可見購讀報紙變得很普遍了。

另外,翻閱刊登於明治二十一年四月《繪入朝野新聞》上舊報紙腰張的插畫(圖三),也是書生的租屋,因此可以推測義雄房間的舊報紙,就算不是他自己,也很可能是習慣讀報的書生貼的。

和服裡的襯衫

書生散髮很理所當然,不過在他的和服底下是襯衫。片山淳之介(福澤諭吉)的《西洋衣食住》(慶應三年)中提到了「ショルツ」(shorutsu),據說這是日本首次介紹襯衫。

其後,到了明治三年,在日本橋長谷川兵左衛門的店家已經開始製作襯衫。明治六年左右,芝(東京地名)的野村辰二郎開始製作現在的西裝襯衫,而在都市也逐漸出現散髮且身穿西服的商人,他們都很理所當然地在外衣下穿著襯衫吧。和服搭配帽子和鞋子在很早以前就開始了,所以這個時期當然會有內穿襯衫外披和服的打扮。

從報紙來觀察,明治八年十月的《東京平假名繪入新聞》中有一張插畫,看似和服裡穿著襯衫(圖四),其實這是橫濱的人足(相當於今日從事土木工程、搬運貨物作業等勞力工作的人),他在河邊發現溺斃的山豬。連丁髷的男人都穿著襯衫,可見這種和洋混搭的服裝一定很常見。

針織襯衫與木棉襯衫

幕末武士家庭的副業之一是製作針織──メリヤス(meriyasu,原是西班牙和葡萄牙語的襪子)的襪子與襯衫。針織襯衫的布料是編織的,所以親膚舒適,只要穿在和服下,就算寒風灌進袖子裡也不用擔心,因此做為防寒衣物而備受重視。

進入明治時期以後,隨著西服的普及,針織襯衫在都市被廣為使用。到了明治八年左右,除了手工編織之外,開始以機器製造,另外也製作了金巾(原為葡萄牙語,以細線平織的棉布)製的襯衫。

從圖五的報紙插畫可知,很早就有生活貧困的庶民穿上針織襯衫,可見價格算是親民的,也可能在二手衣店就可以買得到。

【西裝襯衫】

插畫中書生義雄身上的襯衫,與其說是內衣,不如說更像是西裝襯衫。這或許只是畫工水野年方的描繪方式所致,但實際上義雄老家並不貧窮,而且他都擁有懷錶了,所以這件襯衫的價位是不是也較高呢?

根據《內衣流行史》所述:「在東京,明治十三(一八八○)年手工針織襯衫搭配褲子開始普及,另外還出現了將西裝襯衫穿在和服裡的習慣。當時西裝襯衫的領子是可以活動的,不像現在的固定式衣領。所以這件西裝襯衫是取下衣領,然後穿在和服內。這是明治時代書生常見的穿著,主要的布料是木棉,但也有針織。」

女性也很早就穿著襯衫

不只男性穿著襯衫,請看看明治十年五月《東京繪入新聞》(圖六)。

〈貞婦的繪入美談〉一文有以下的內容:「日本橋榑正町的山田喜代(三十七歲),為了生病的丈夫與十三歲的女兒,每天都三更半夜起床,徘徊於日本橋附近的市場,撿拾被丟棄的稻草屑、舊草鞋等,並將它們帶回家。為家人準備好早餐之後,又馬上出門購買家用品及廉價點心,然後趕緊回家將撿來的稻草等物剪碎後賣給泥瓦匠。在這些工作的期間,只要有人請她跑腿寄信,她總是一口答應並立刻前往,無論是洗衣或做其他工作,她都會承接下來,每天晚上都工作到一點左右,用這些賺來的錢打理柴米油鹽和丈夫的醫藥費。不僅如此,雖然自己一身襤褸,但因為丈夫喜愛喝酒,每天一定會讓他喝上一合……。」故事還有後續,但重點是畫工以襯衫表現她一身「襤褸」。換言之,不輸男子的勞動女性,可能把這種「襯衫」當作勞動服來穿吧。

年輕女性對時尚的堅持

喜代小姐的襯衫是勞動服,但在這裡又不同了。根據《明治事物起原》的描述:「明治十一年春天,年輕女子流行穿著襯衫,如同年一月芳年所畫的錦繪〈我想去西方〉(圖七)中的年輕女性,以陶製鈕釦固定紅色襯衫的袖口,想必是實際情形。到了明治三十年左右,在鄉下仍會讓女童穿著這種鈕釦固定的襯衫。」

西書放在身旁,和書生義雄一樣,女性對西方的憧憬與男性相同。紅黑相間的法蘭絨格子襯衫,紫色絞染半襟的襦袢(襦袢為穿著和服時外衣與內衣之間的中衣;半襟則為襦袢的領口),其上穿著藍底繡有小花的和服,再套上茶褐色的條紋鋪棉外衣。無論在什麼時代,年輕女性對於新時尚的堅持始終不變。

印花布鋪在餐桌上,有種異國情調。畫工大蘇芳年領先時代描繪出這些場景,真不愧是大師。

【鈕釦】

前面介紹的襯衫都有鈕釦──「ボタン」(botan),這個詞彙原本是葡萄牙語,其實「金巾」、「襦袢」等也都是葡萄牙語。以「襯衫」、「針織」為首的西服相關詞彙,明治維新之前的日本人已相當熟悉了。

 


書名:《文明開化來了:與路上觀察之神一同翻閱明治時代的生活畫卷》

作者:林丈二

譯者:鳳氣至純平、許倍榕

出版社:遠足文化

出版日期:2019年5月22日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