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三想想】 美國的誕生 之二十四:走出谷底

友善列印版本

前回提到薩拉托加會戰伯哥因全軍被俘,成為獨立戰爭的轉捩點,但同時,華盛頓對抗郝將軍卻落居下風,不但連戰連敗,丟失了首都費城——雖然大陸會議已經先行離開——連他慣用的反戈一擊,也沒能成功。

華盛頓在郝將軍進入費城之後,對駐守德國鎮的英軍發動反攻,但是突擊行動卻因為烏合之眾組成的各部隊在戰場上無法協調行動,甚至彼此誤擊,演變到只能自己退兵,讓華盛頓灰頭土臉。

這次反擊卻是一次「雖敗猶勝」,雖然戰術上大陸軍算是失敗,但是華盛頓丟失費城後,不但不喪氣,還策劃反擊,大陸軍雖然戰術行動亂七八糟,但是戰鬥中卻十分勇猛,這兩點讓隨軍的法國人印象深刻,當他們向國內回報後,與薩拉托加會戰的勝果一起促成了法國參戰。

然而,簡直有如老套的好萊塢老電影劇情,在戰爭的風向轉變前,華盛頓卻得先面臨整場戰爭最嚴峻的考驗。

其中一個考驗來自政治,當華盛頓連戰連敗,北方戰線的蓋茲將軍卻輝煌大勝,相較之下顯得華盛頓很「無能」,於是少數對華盛頓失望者,以及一些想從中獲得政治利益的野心家,便起了將蓋茲拱上大陸軍總指揮官,以取代華盛頓的念頭。

一位和華盛頓處得不大好、又因為升遷問題對華盛頓不滿的外籍軍官(愛爾蘭出身,法國籍)湯瑪斯・康維(Thomas Conway),把這個念頭付諸實行,他寫信給蓋茲,批評華盛頓雖然人品崇高,但領導戰事的能力是一團糟,並且還說軟弱無能的將領會毀了殖民地的前途。

康維是打算利用剛大獲全勝的蓋茲將軍,做為取代華盛頓的工具,蓋茲將軍雖然並未主動發起取代華盛頓的陰謀,但他也有政治野心,因此很樂意被如此「利用」,在這個狀況下,他把康維在信中對華盛頓的批評,由部下轉寄給其他將領。

蓋茲沒想到他自己才是「顧人怨」、而華盛頓公正的人品普遍受到軍官們肯定,於是收到信的將領馬上告知華盛頓,華盛頓知情後,寫了一封信詢問康維,康維表示的確有寫信給蓋茲,但否認有寫那些批評的話,而蓋茲知道華盛頓知情後,也馬上寫信給華盛頓,辯稱說信件不是他授意轉寄,而是被人盜寄的……

華盛頓不跟蓋茲計較,仍然重用他,於是整起「康維黨爭」至此不了了之。

另一個考驗則來自於大自然,華盛頓在費城周圍與郝將軍連續交手,部隊毫無喘息時間,打著打著就直接打進了冬季,當凜冬降臨,由於費城已經落入英軍手中,華盛頓只能帶著他們進駐一處谷地,名為鑄谷(Forge Valley),華盛頓的部隊,又累又倦又缺乏補給,沒帳篷、沒禦寒衣物,連鞋子都沒有,刺骨寒風直直吹襲虛弱的士兵,不少人就這樣凍斃,華盛頓這隻部隊的未來十分灰暗,儘管華盛頓在屢次敗戰中都能大體保住部隊,但是卻可能在無情的大自然摧殘之下全軍覆沒。

華盛頓選擇鑄谷,是因為它位於費城與大陸會議新的所在地之間,並非考量它的名字,但是不知是命運的巧合,還是冥冥中注定,就在此地,就在嚴酷的環境中,華盛頓卻貨真價實地磨練成一隻可靠的正規軍隊。

這主要歸功於一位普魯士籍軍官史代本(Friedrich Wilhelm August Heinrich Ferdinand von Steuben),他原本是腓特烈大帝的參謀軍官,在班傑明・富蘭克林的介紹下,加入大陸軍,於1778年2月到鑄谷報到,也為大陸軍帶來了當時全世界最前衛的參謀概念,他抵達後所辦的第一項參謀業務,就是為大陸軍擬定訓練計畫。

史代本首先挑出100名士兵,由他親自嚴格訓練,灌輸普魯士軍隊的嚴明軍紀與戰術,訓練有成後,這100名士兵就擔任種子教官,分別再訓練其他士兵,依此類推,於是在這樣病毒式的傳播下,普魯士的鐵血基因滲入了大陸軍之中。

前來幫助殖民地獨立大業的外籍志願者也不只史代本,著名的拉法葉,在法國正式參戰以前,就熱血澎湃的志願加入大陸軍,而巴伐利亞的約翰・凱伯(Johann Kalb),則幫助史代本在鑄谷訓練部隊,更有來自波蘭的塔陀烏斯・科斯朱斯科(Tadeusz Kosciuszko)、撒西米爾・波拉斯基(Casimir Pulaski),前者是出色的工程師,薩拉托加戰場上,他一手設計的野戰工事堵死了伯哥因的退路,後者則是大陸軍奇缺的野戰騎兵軍官。

華盛頓在戰爭之初只想「維持現狀」,稍後很快改變主意,認為必須將戰爭的大義名份提升為獨立建國大業,才能吸引人民熱誠加入,但這個歷史偉業觀點,影響的不僅是殖民地人,這些志願參戰的各國人士,都是聽說美國要進行光榮的獨立大業,心向往之,為了歷史留名,為了取得榮耀的機會,為了捍衛自由的主張,而願意為了別人的國家奮戰,其中有幾位甚至在戰場上壯烈犧牲。

1778年2月,英軍統帥郝將軍引疚辭職,3月,柯林頓將軍接手,另一方面,5月,大陸議會通過與法國的盟約,情勢逆轉,柯林頓將軍擔心遭到法國的海上攻擊,急於將英軍撤出郝將軍與華盛頓周旋老半天才奪下的費城,以便集中兵力到紐約鞏固防務。

經過了嚴冬的考驗,華盛頓在鑄谷,把一群飢寒交迫的鄉民鍛鐵成鋼,成為一隻強大的部隊,他從谷底躍出,準備再度迎戰英軍。

(本文待續)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