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狗人,志願是梳理台灣未盡的歷史。專長為戰爭遺跡與地圖研究。
據媒體報導,位於台中鰲峰山的「清水鬼洞」歷經兩年整修,終於在四月重新開放,新聞內容摘錄如下:
清水鬼洞是鰲峰山歷史景點,昔日拿著火把、攜伴探險鰲峰山鬼洞,是老清水人童年共同記憶,但鬼洞前年封閉至今已經兩年,很多遊客撲空。市府建設局進行修繕工程,並新增照明、消防、通風、逃生及監視器等設備,三月五日整修完工,並擬訂管理辦法,將自四月起開放參觀 。
過往的台灣再造,往往都是利用原有空間的幽暗、外加上穿鑿附會的戰死軍人等傳說,讓遊客進入體驗「有鬼」的感覺。這種體驗設計確實能炒出話題,但往往有個盲點──除了覺得恐怖外,整個空間就像一個樣品屋,關於裡面的一切解說大多只能靠想像,你不太能從中學習到什麼。
這點當然不能責怪主管單位。畢竟那個時空沒有這麼多的史料:沒有美軍的航照,讓你從天空的視角檢視整個要塞陣地的存在;沒有日軍的部隊資料,讓你知道這裡人員的概況與空間設計(當然你要找到當時駐防的日本軍人做口訪,也不太可能);沒有解密後的國軍檔案讓你知道其演變以及如何開放;更沒有相對較多的台灣要塞研究論著,可以提供參考比較。多的是附近耆老信誓旦旦跟你說,他小時候曾經跟夥伴曾經找機會在附近探險、他的父母輩說這裡有很多鬼,沒事不要進去之類的話。最後「鬼」成為了整個遺跡的焦點,這樣想想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暫且不論那些戰爭遺留的洞窟內有什麼。但幾乎每一次的田野調查中,我都會遇到相似的情形。附近居民總對我說:「那個洞裡面有鬼啦!不要進去」,這種狀況基本上跟聽到「日本人的黃金傳說」一樣多。
最令筆者印象深刻的一次,是在北台灣某處田野調查時,發現了一座小型的日遺獨立機槍堡。進去拍完幾張照片出來後,發現了奇妙的畫面:在碉堡外,一個小孩熱切的往我的方向湊來,不停大喊:「我也想進去看」,但小孩的手被另一端的媽媽拉住。在那位女士的臉上,我看到了鄙夷的表情:「不行,這個不能進去」。接著他抬頭對我說:「沒有經過同意,不要隨便進去這種地方!」
在此並非批判那位家長的行為。說實在的,這種幽暗之地確實有某種程度上的危險,特別是在你準備不足之時:也許洞裡面真的有鬼、也許你進得去但出不來、也許會遇上毒蛇跟毒蟲、也許有壞人藏在裡面、亂闖管制軍區被抓到是會被罰的。但仔細想想,過往的人們所害怕的「鬼」不就是在這種脈絡下產生的嗎?也難怪我們對於這些珍貴的文化資產可以如此不重視?相較之下,懵懂的小孩帶著好奇之心,反而卻有機會看到大人看不到的珍貴之處。
我想,洞窟裡是否有鬼也許不是重點。但我們能從中看出一些背景脈絡:近年來對於「軍事文化資產」有許多炒作的話題,然而潮水退後,是不是有料的內容,就可以很輕易的看出來。這類文化資產有著截然不同的特質,包含國軍是否仍需要使用、相關資料如何取得、對戰爭史的通盤了解、如何正確解釋建築物的功能與意義、建築本體的安全問題等等,若缺乏通盤的了解,最後產生出的就是仿效金馬的戰地咖啡、戰地民宿,以及本文敘述的鬼怪觀光,這些缺乏歷史脈絡的產品,等到旅客覺得膩了而逐漸減少,最終又鐵門深鎖、走回荒廢一途。
也許等真正的歷史意義照進洞窟後,那些時代下的幽冥也會退散。最終那些令人害怕的東西也是我們的教室,讓我們在前人沒見過的基礎上,探索我們未曾知曉的島嶼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