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一想想】離Earth越來越遠的地球日

友善列印版本

關心地球環境保護與生態的世界地球日Earth Day)從1970年4月22日開始推動以來,已經超過40年;然而,地球的生態環境卻是越來越顯惡化。在今天(4月22日)這個地球日的日子,我們為自己生存的地球或台灣這土地做了些什麼?

Donald Worster的《自然的經濟體系:生態思想史》(Nature's Economy: A history of ecological ideas)探討了十八世紀以來人類對地球生態思想的發展歷程,從過去人類將工業生產技術做為破壞環境生態以利人類生存的思維,一直到人類嘗試利用科技發展保護環境生態的企圖。然而,就現階段的人類而言,人類對環境的破壞以及對資源、能源的浪費,遠遠超過對環境生態的保護。

雖然數十年前就開始有地球日活動,但氣候的變遷、雨林的消失、崩塌的冰山等等的環境生態問題,卻日趨嚴重。死海早已日漸邁向死亡,波羅的海成為全球最大的人為污染海域,加上人類對核能的追求,1986年的車諾比核災污染了北半球,2011年的福島核災污染了西太平洋等等。這些人為所導致的自然死亡故事,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

然而,我們更容易忽視的其他嚴重問題,其實就在我們的生活周遭。當我們享受WTO自由貿易與大規模經濟生產的便宜穀物與肉品時,你想過其他的問題嗎?鮪魚少了,鮮美的鮪魚肚更貴了;鰻魚苗少了,美味的鰻魚飯高不可攀;白鯧魚從二十年前的1兩6元漲到現在1兩動動輒超過100元。這些生活中的瑣事,不正是凸顯,無國界的海洋生態也逐漸死去?

雖然上面的故事無法說明地球日的成效,但值得肯定的是,國際社會早在1970年代就透過地球日活動,檢視人類發展對地球生態環境的破壞,並思索如何保護生態環境。反觀,台灣為了追求經濟發展以及戒嚴統治等因素,遲至1990年才有呼應地球日的聲音。

戒嚴統治時代,政府對於經濟發展與土地開發等宣傳是「人定勝天」;因此,由當時退輔會主委蔣經國主導的中部橫貫公路大開發,就是政治宣傳的樣版。1999年921大地震震垮了中橫公路鬼斧神工的人定勝天神話,位於中橫九曲洞的「如腸之迴、如河之曲、人定勝天、開此奇局」題字,不正是對此最諷刺的寫照。

1990年,台灣政治強人離世後的兩年,政治的解放、環保運動的奮起,加上全球136個國家對世界地球日的響應,世界地球日稍微在台灣激起了一滴水花。為了回應國際的訴求,當時政府呼籲國人以「地球村」一份子自居,並發表一篇響應活動的宣言。然而,在這份宣言之後,台灣的環境又變得如何?

資深媒體人楊憲宏分別在1986年出版的《走過傷心地:一個記者的公害現場觀察筆記》以及1987年出版的《受傷的土地:一個記者的公害現場觀察筆記》,深刻地記載1970年代到1980年代經濟發展下的環保生態問題,這兩個年代,正是政府最自傲的高速經濟成長年代。

在《走過傷心地》以及《受傷的土地》出版數年後的1990年,我家門前的河流依然有魚有蝦,這條小河是我們村莊孩童在暑假戲水抓魚捕蝦的地方。20幾年過去了,這條河卻變成了一條水泥製的臭水溝。

值得深思的是,在1990年,台灣政府響應世界地球日宣言以後,政策改變了什麼?1990年代,也正是導致台灣環境污染元兇的製造業西移中國的年代,但製造業的移出,卻沒有為台灣帶來更健康的生態環境。因為,政府和人民依然追求經濟成長數據,持續開發傷害早已受傷的土地。

經過17天265公裡徒步的旅程,「不要告別東海岸徒步行動」保護美麗灣的苦行,在4月20日抵達了凱達格蘭大道。(圖片:公視新聞)

二十多年來,因為我們的產業不思轉型,現在中國的人工越來越貴,導致台商cost down的製造業想回台發展。雖然台商「鮭魚回流」可能創造就業機會,但是,天曉得台商返台是不是逼迫政府大量開放外勞,而且變成是污染再度回台的「鱷魚迴游」?

再者,在選票與經濟發展的大原則下,土地開發成為獲取選票與經濟數字的有效藥方。但是,這幾年的環境生態問題與弊案顯示,土地開發就是破壞台灣生態與環境最大的問題之一。

Earth,有著很多層意義,其中一個意義就是泥土、土地。台灣各級政府圖利財團,追求速效犧牲環保生態的土地開發,讓我們離土地越來越遠。43年後的Earth Day?難道大家沒發現,我們反而離Earth越來越遠!?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