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恐懼的力量》:什麼會導致心理病態?

友善列印版本

書名:《恐懼的力量:為何有人捨身救人,有人惡意病態?一位心理學家探索大腦、神經和行為科學,實證揭露人性善惡真相之旅》

作者:艾比蓋爾・馬許 Abigail Marsh
譯者:潘昱均
出版社:奇光出版
出版時間:2018年7月4日

心理病態(psychopathy,發音為sigh-COP-a-thee,或稱精神病態)是一種失去同情能力的人類大腦障礙。它的特點綜合冷酷無情、行為控制力不足、慣性說謊,以及有操縱控制癖等反社會行為。心理病態者不一定很暴力,但他們往往是。美國人口只有1%到2%可以歸類為真正的心理病態,但暴力犯罪的人數也許高達50%。一般認為心理病態者都傾向表現出操控性攻擊行為(proactive aggression),也就是他們的暴力行為和攻擊都是出於有意也有目的的,不是暴躁和衝動下的行動。

心理病態也高度受基因的影響,遺傳率商數高達70%。我遇到好多人都對此大感驚訝,這也反映出這些人對人類攻擊性的共同觀點,無論他們知道與否,這些想法通常都受到行為主義色彩的長期籠罩,以致多數人都認為暴力冷酷的人必定是受到長期虐待或被家庭忽略的結果,但這根本不是事實。

就拿蓋瑞.利奇威(Gary Ridgway)來說吧!他是瑪莉.斯坦曼(Mary Rita Steinman)和湯馬斯.利奇威(Thomas Newton Ridgway)的次子,和兄弟一起在華盛頓州的麥克米肯高地長大,那地方就離我長大的地方塔科馬再往北一點。不意外,他家很窮,湯馬斯開著貨車進進出出賺錢,一家子擠在六百平方呎(約十九坪)大的房子。瑪莉是霸道又愛支使人的媽媽——「強悍的女人」,她大兒子葛瑞格後來這麼說她。她和丈夫總是爭吵,吵到最後打起來,有一次一家人吃飯,她還把盤子砸在老公頭上。但蓋瑞也記得媽媽好的一面,她會和他一起拼拼圖,小時候會教他念書。沒有真正虐待的跡象,也沒有超出一九六〇年代一般家庭生活的正常狀況與動態變化,蓋瑞的兄弟們長大後也都過著平凡生活。

只有蓋瑞不是,他長大後變成「綠河殺手」,是美國史上最多產的連環殺人魔。背了四十九件謀殺案,而他聲稱犯下的案子更是已定罪的兩倍有餘,現在還在服無期徒刑。他在一九六三年首度嘗試謀殺,說巧不巧,同年,米爾格倫開始做他的服從實驗。

蓋瑞十四歲時,去學校舞會的路上,經過一片樹林,剛好碰到一個六歲小男孩。他想都沒有想,就把男孩拉進灌木叢,然後用他一直隨身攜帶的刀,刺進男孩的胸腔,刺穿他的腎臟,火速拔刀,看著血從傷口冒出來。然後他就走了,把男孩丟在那兒自生自滅,也沒有特別關心男孩是死是活,只希望男孩就算活著,也不要把他指認出來。(那男孩真的活下來,但從沒認出利奇威就是攻擊他的人。)之後,利奇威根本不知道他為什麼這樣做,就像其他常做的壞事,如拿石頭砸碎一排排閃亮的窗,用BB槍射鳥,把小貓放進小冰櫃活活悶死,他就是做了。

利奇威快成年時,情況變得更暗黑。他抑制不了體內那股強烈的性衝動,而他已擁有殺戮力量,當殺人的冷酷與喜悅混合著性,那些衝動讓利奇威轉變成永不滿足的性虐待狂,他強暴虐殺了至少四十九名少女和女人,她們多是逃家的少女,或是一九八〇年間在西塔克鎮附近從事性工作的成年女性,那時候我念的小學就在西塔克南邊三十哩附近。

利奇威的人格特質比起其他殺人狂更顯得異常沒人性——套句他自己說的,「一部削瘦卑劣的殺人機器」。著名的FBI側寫師和心理病態專家瑪麗.艾倫.奧托爾(Mary Ellen O'Toole)花了好多小時訪問他,她告訴我,利奇威是她此生遇過把掠食性發揮得最極端的心理病態。

利奇威引誘被害人,向她們秀出自己小孩馬修的照片,或把馬修的玩具隨意橫放在貨車座位上,藉此取得信任。綁架之後,再用極其變態詭異的方式虐殺這些女人小孩,就算我們的文化早已習慣《CSI犯罪現場》或《無間警探》那種驚悚場景,但以此為標準他的手法更是詭異變態。大多數受害者都是悶死或勒死,全都有被性侵的跡象,胳膊雙手滿布瘀血和大小傷口,有時還在陰道發現奇形怪狀的石頭,有人的身體掛上樹枝和掉毛的刷子。二十一歲的受害者卡羅.克里斯汀森(Carol Christensen)被人發現躺在樹林裡,頭上罩著紙袋,脖子上纏著魚線,酒瓶擺在肚子上,脖子上掛著一條鱒魚,還有另一條魚平放在肩膀上。

世人對心理病態求知若渴,連細微枝節都想探究。我知道如果我想和陌生人開始一段一小時的對話,只要提到我正在研究心理病態就好了。(如果我想獨處,我就說我是心理學教授,就會把人嚇到逃跑。)至少有十本書寫利奇威,包括他的辯護律師東尼.薩瓦吉(Tony Savage)寫了一本,還有真實犯罪小說之后安.魯爾(Ann Rule)也寫過一本。為什麼讓人如此著迷?連我自己也不完全清楚,我想部分是因為心理病態者,特別是詭譎病態如利奇威這樣的人,讓人毛骨悚然卻又認不出來。甚至有些心理病態者明明犯下一長串讓人無法想像的恐怖連環殺人案,表面上卻大多正常到讓人嚇呆。不是那種看起來陰陽怪氣的正常,就是正常,就是那種出門上班會跟鄰居揮手問好的那種正常。

東尼.薩瓦吉在二〇〇四年接受賴瑞.金訪問時強調:「賴瑞,」他說:「我一直跟大家說,你可以和這傢伙在小酒吧坐下來,喝杯啤酒聊個天,聊個二十分鐘後我再出現告訴你:『嘿,這就是綠河殺手那怪物。』你一定會說,『不會吧。』但只要你想想,這一定得是真的。如果心理病態者明顯都陰陽怪氣或「怪怪的」,他們應無法犯下一長串罪行才對啊。他們應無法說服受害者讓她們相信他,也不可能逃避偵查躲了這麼久。」

一般好像都將心理病態和患精神病的殺人犯區分開來——這是很常見的困惑,但也是重要的分野。精神病患者無法區分幻想和現實,這是精神分裂症和雙極性情感疾患(躁鬱症)常見的症狀,表現形式是相信妄想或幻覺。大多數精神病患會相信他們正被中央情報局CIA跟蹤,廣告看板或電視正向他們傳送祕密消息,有時聽到聲音,要他們做可怕的事,有時這些事包括暴力行為。(大部分精神病患都不暴力,但做出的事可能具毀滅性,特別是當他們既有精神病又是心理病態患者的時候—這真是糟糕的組合。)最近屠殺式的殺手,如在亞利桑那州圖森停車場射殺前眾議員嘉貝爾.吉佛斯(Gabrielle Giffords)和其他十八人的賈德.勞納(Jared Loughner) (註1);還有在科羅拉多州奧羅拉市電影院槍擊八十二人的詹姆斯.荷姆斯(James Holmes)(註2)都是精神病患。認識他們的人都說他們很怪異,看到就會加以提防,甚至從照片也能輕易看出他們有多混亂。像勞納和荷姆斯這樣屠殺式的槍手並不需要說服別人相信他們,也不用逃避偵查,因為他們都在公開場合一舉犯案,且通常都有赴死的意圖,無論是自殘或被警方擊傷。

屠殺式殺手很可怕,連環殺人魔更是恐怖,也許因為最恐怖的危險是那種無法事先預測的危險。不是所有連環殺人犯都是心理病態,但很多人是。如果心理病態者真的出入正常,就沒有簡單方法避開他們,這讓他們更加可怕。我猜想,對心理病態普遍的迷戀,反映在對細節的渴望,都是某種想讓心理病態者遠離的方法—以「不言而喻」的方式,如眼神接觸有不尋常的模式,或找到人生歷程的細節標記,如小時候會尿床或放火。或許人們認為如果能找到標記心理病態的線索,就能避開他們,圍捕他們並關起來。有種迷思認為心理病態者都是因為成長過程中遭受虐待,這迷思會流傳這麼久的原因也許就是如此。它似乎很合理,有時候也是真的(泰德.邦迪〔Ted Bundy〕和湯米.林恩.塞斯〔Tommy Lynn Sells〕這兩個惡名昭彰的心理病態殺人魔的確在小時候遭遇悲慘虐待),也許這就是心理病態的簽名?我們可以利用這種細節式的標記,隔離隱伏在你我之間伺機而出的心理病態者。

有些寫利奇威傳記的作家已掉入這種誘惑中被生吞活剝——努力地想把利奇威變態虐殺的人生志業和他父母吵架或他媽媽幫他洗澡這些事扯上關係。但事情沒那麼簡單。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小孩目睹父母吵架,有些還暴力相向;更有成千上萬的孩子被虐待或忽視,可悲地說,有時簡直悽慘。但(謝天謝地)沒有成千上萬個連環殺人魔在受虐後變身到處趴趴走,如果僅從童年虐待就會讓人變成像蓋瑞.利奇威這般等級的心理病態殺人魔,我們的社會必定變成殭屍末世錄裡的迪士尼樂園。

毫無疑問,兒童受虐是糟糕的事。兒童被虐待、忽視或經常目睹暴力,他們之後的人生會承受各種各樣的負面影響。毫不意外,他們通常會對潛在威脅或被欺侮等事發展出過分誇大的敏感度,有時不免反應過度,這就是所謂的反應性攻擊行為(reactive aggression)—用憤怒、腦充血式的、衝動的攻擊行為回應屈辱、挑釁或威脅。如果你的另一伴威脅要離開你,你用杯子丟他,這就是反應性攻擊行為。如果有人在人行道上撞到你,你轉過身來推他一下,這也是反應性攻擊行為。如果你朝陌生女子的屁股抓了一把,她打你一巴掌,然後你打回去,朝她臉上揮一拳,再一次,這也是反應式攻擊行為。這種攻擊相當普遍,通常會出現在沮喪、焦慮或受到嚴重創傷的人身上。

但這不是心理病態者的主要問題。心理病態者也可能很衝動,有時也會做出反應性攻擊,但請記得,真正讓他們有別於常人的是操控性攻擊行為——是冷靜、以目標為導向,特意尋找弱女子來強暴虐殺的那種攻擊行為。兒童受虐和忽視不會激發出這種攻擊,使心理病態與眾不同的操控性攻擊行為跟父母虐待幾乎沒有直接證據和因果關係。不是人們還沒有找到證據,是連控制完善的實驗都找不到證據。

例如,加州南加大的艾德里安.雷恩(Adrian Raine)和同僚做了一次大型實驗,以大洛杉磯地區六百多位不同族裔和社經階級的雙胞胎為對象,研究反應式與操控式攻擊。他們從雙胞胎的青春期就開始追蹤,這是攻擊性變得最明顯的時期。研究者發現,在青春期持續性的反應攻擊行為上,基因的影響約占50%,其餘影響則由環境引起。但在持續性的操控性攻擊行為上,基因貢獻高達85%的影響力,而剩下的15%並非來自所謂的共同環境影響,也就是影響兒童的家庭類似因素,如貧窮、住家或社區類型,或吵架或忽視他們的父母。這些共同影響變數,就算把它們全部加在一起,都無法預測青少年的操控性攻擊行為。當然這就留下迫切的開放問題:什麼會導致心理病態?經過一連串非常幸運的事情後,我得到參與尋找答案的機會。

註1:二〇一一年圖森槍擊事件,參議員吉佛斯在圖森超市停車場舉辦見面會,遭暗戀者勞納當場槍擊頭部,受波及的還有來站台的法官、隨扈及九歲小女孩等六人喪生。

註2:二〇一二年奧羅拉槍擊事件,當天是《黑暗騎士:黎明升起》的首映,霍姆斯染成紅髮,身著戰備武裝,自稱「小丑」帶了大批槍枝與手榴彈,進入奧羅拉購物中心的電影院向觀眾掃射,造成十二人死五十八人受傷。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