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想想】為什麼我不能玩Hello Kitty麥克風?

友善列印版本

從小我在農村長大,農村的童年生活是快樂的,不僅學業競爭壓力小,還可以結交一群興趣相同的同學。雖然我父母有傳統對女性性別角色期待與規範,教育方式是打罵教育方式,實際上家中農務與家務是不分男女,在學業及工作選擇上任由子女決定。長大後我選擇社會工作這個行業,進入家庭暴力被害人服務領域,多年工作經驗,深深體悟性別不平等帶來許多暴力與傷害,同時,我也告訴自己,我絕對不用各種暴力形式處理衝突家庭關係、人際關係和教育孩子。

邁入婚姻後我和我先生不僅家務分工、經濟收入也各自處理,到了懷孕,我常常在想,我想要孩子未來會長成怎樣,我希望我孩子的童年是快樂的、跟家人關係是親近的、可以同時具備有陰柔和剛強氣質的兩性化孩子。於是,孩子出生後,生活中有關於衣服、物品、玩具、書本選擇,只要孩子喜歡,不論顏色或圖案,只要沒有具備危害物質及有多重使用功能,便會選購給孩子使用,包括娃娃家、粉紅色麥克風、湯瑪士車子、米飛兔、麵堡超人、飛天小魔女、DORENI、史努比、Hello Kitty、黃色小鴨等,讓孩子選擇使用的物品或玩樂去性別化。

我的孩子生理性別是個男孩子,從小是個很愛哭、膽小、又愛講話、愛抱抱的孩子,而且在家裡從來沒有被打、被體罰、貶抑言語管教。眾所皆知,性別是社會建構的,家庭是孩子第一個社會的環境,幼兒園是第二個,卻也可能是複製性別迷思或傳統性別任務定型的大染缸。猶記得,幼兒園每周五有玩具分享日,可以帶玩具與同學玩,他很開心選了一個有聲音有音樂的Hello Kitty麥克風,晚上在床上嘰嘰喳喳要如何跟同學玩。隔天回家後,他很失落的告訴我,他以後不要再帶去了,因為老師在集會詢問同學有沒有帶玩具,請同學把玩具拿出來看時,一位女同學突然說:「你是女生嗎?女生才會玩粉紅色、才會玩Hello Kitty」。

我當下問他接下來呢?他說老師問同學想不想玩?大家回答想玩。有趣的是,他的男同學第一個跟他借來玩,女同學也來借。我可以理解,對於孩子很開心分享玩具當下,突然面對同學質疑,造成羞愧的負向感受,這是很正常的。身為媽媽,聽著他陳述整個過程,同理當下他的心情感受、討論同學玩麥克風的情形、抱抱他安撫不舒服感受,進而跟他澄清說明:「麥克風的功能是要玩的,不管任何顏色、任何圖案,只要想唱歌都可以玩,不管是男生或是女生」。雖然經過這樣過程,孩子不舒服感受紓解,之後我也鼓勵可以再帶去,但孩子被當眾質疑感受是真實的,他之後總是會精挑細選分享玩具,不希望再被嘲笑。還好,此事對孩子影響場域只停留在學校,在生活中影響不大。由於孩子具有兩性化特質,不管是小女孩或是小男孩遊戲都受歡迎,但也成為相互拉攏的對象。

還記得一次,孩子回家聊天,孩子說:今天在學校,玩遊戲,有女同學跌倒在哭,老師告訴大家,男孩子應該要保護女孩子。之後他用狐疑眼光看著我,因為我常告訴他「先要保護自己才能協助別人」。當下我跟他說明,並舉例討論「不管男生或女生都要自我保護」道理,同時也趁機灌輸孩子「要愛別人之前,要先愛自己」觀念。

進入國小生活,孩子回家後都會跟家人講述在學校點點滴滴,有好的、不好的、高興的、不高興的事件,我和家人非常珍惜與享受這個時間,家人對孩子只有聆聽、回應、同理,甚至參與討論。然而,我發現孩子在這個充斥各種傳統性別角色場域,面臨更多性別刻版難題與考驗,包括,生氣可不可以打人、看見同學被霸凌要不要有義氣衝上救、男孩子應該要喜歡樂高、喜歡打球、喜歡動物、會游泳等。

學校裡來自各式各樣孩子,難免會遇到習慣用暴力發洩情緒、用暴力處理人際關係或用三字經、貶抑話語的同學。有好幾次孩子說:同學弄到他,他好生氣,他打了回去,還大聲罵對方,或是他氣得要打對方。我在一旁靜靜聽他說,附和他同學弄到他,他有沒有受傷,也回應任何人被弄到當下會痛、會生氣、會想打回去。我也引導他去回想同學是故意還是不小心?同學弄到他後,有沒有道歉或不好意思?當孩子發洩好情緒後,開始仔細回想當時發生狀況,我也趁機提醒他,如果換個立場,他會怎麼做?

之後,我和孩子討論,如果對方是故意行為,他可以採取的方式有哪些?例如告訴對方他很生氣或是提醒對方不要再弄他,或是真的無法阻止時請老師幫忙等;此外我也告訴孩子,不論有多麼生氣,都不可以打人,除非是作為抵抗保護自己,同樣也不可以怒罵髒話或貶抑別人,他可以用沒有貶抑與髒話的話語替代,進而帶他去看一些名人案例(孩子喜歡看名人傳、學校也經常提供這方面的閱讀文章,我經常會參與討論,我先生偶爾參與),這些名人遭到被污辱或貶抑環境中因應的方式。

說實在,要讓孩子養成這樣的認知與行為不容易,家庭的生活環境是重要的,我不曾對我家人和孩子出現任何貶抑、髒話言語或行為,我家人也很少有出現,即使偶爾出現我也會提醒,我和我家人成為孩子最佳的示範。然而,當學校中各種肢體暴力、行為、髒話、貶抑話語普遍存在,尤其對於男孩子可能成為其展現男性剛強象徵或存在感,孩子很難不受影響。

當他偶爾脫口而出時,我會以「你要當個優雅的人」,或是「喔!你又講了不優雅的話囉!」或是教導他可以把他的話語換句話說等。孩子曾經跟我辯論,「為什麼同學可以打回去、可以講髒話,為什麼我不可以?」我想,如果大人聽到這一句話都會立刻擺出權威說:就是不可以。我了解我的孩子,如果他沒有想清楚,一味阻止只會讓他心生不平。我當下告訴他:「媽媽有打你、罵你或用難聽話對你嗎?你想要嗎?」他說:「沒有、我不要」,我說:「如果你都不想要我這樣對你,而我也沒有這樣對你,你也不可以這樣對我」。

接下來我說:「你生氣可以說出來、可以用別的方式表達和發洩,打人和罵髒話不是唯一的方式。同學都可以,不代表你也要跟著一起做,這是有選擇性,例如媽媽從小生活地方到處都是充滿三字經髒話或是管教孩子方式用打的,媽媽也沒有因此就會打架、講髒話或用打的方式管教你,這是可以選擇的,你是個聰明孩子,你可以做選擇,媽媽也幫助你」。

對於上述情境在生活中不斷重複、不斷爭辯、不斷練習,可能需要十次、二十次,甚至上百次、上千次,孩子慢慢長出自己的力量,減少學校同儕影響。此外,教導孩子情緒管理相當重要,孩子從小認識情緒、辨識情緒、表達發洩情緒及控制情緒,家人不會因為他是個男孩子就不可以哭、不可以撒嬌、不可生氣等。

由於孩子很聰明有領導及影響力特質,而其兩性化特質讓不分男女同學們經常會找他聊天、說心裡話或寫交換日誌,我希望孩子對同學有正向影響力,偶爾他會問我一些同學的困擾,我們便會討論各種解決方式。高年級時,有次孩子回家非常生氣,又帶著眼淚告訴我:「他們在回收場發現他們的作品,同學們非常生氣,群體憤慨,不少孩子還哭了,展開拯救作品的行動,很多同學在Line瘋狂批判老師行為。」

我孩子相當重視和珍惜他的東西,學校有作品通常會帶回家保存,家人如果要處理他的東西,都會經過他的同意或請他參與。這次事件讓孩子晚上睡覺時還做惡夢,可見老師對孩子的行為已造成傷害。當孩子跟我說時,我立即接住孩子情緒,讓他不斷宣洩,他的感受是真實的,孩子問我怎麼辦時,我當起軍師,跟孩子討論要如何處理?他也把我們討論的方式跟同學討論,決議先聽聽老師怎麼說,希望老師可以說明並道歉,如果老師都沒有,再由家長反應。

很可惜,當時老師似乎沒有意識他的行為對孩子的影響,剛好孩子們在拯救作品時,有學校行政老師知道,班級家長代表知道,似乎有告知老師其行為的不妥,而且他仍然沒有跟同學說明或道歉。此事件仍影響孩子的上學心情,我與孩子討論由我寫一封信給老師,信的內容經過孩子同意,也徵求一位家長代表同意,聯名寄給老師,內容陳述事件對孩子的影響,和期待老師說明和道歉。老師收到信後,終於有公開跟同學說明,但沒有道歉,只小聲跟我孩子和聯名同學道歉。孩子回家後對老師行為雖有感到不滿,但我只能跟孩子討論為何老師不願道歉背後的可能因素,我也指出老師願意公開說明澄清相當不容易。

其實,現代的孩子承受許多壓力與誘惑,包括學校裡的課業及競爭壓力、人際關係壓力、社會潮流和媒體誘惑,以及家長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的比較心態,經常壓的孩子、家長喘不過氣來,卻忽略家庭關係、親子情感、親子相處的重要性。我家是個雙薪家庭,我們工作很忙碌,但我們重視與孩子相處的任何時間。很幸運,我有很好的婆家可以一起陪伴孩子,所以我孩子不用去安親班、不用學才藝、他可以完成課業後做自己想做的事、跟家人談天說地、一起看電視、看電影、討論國際新聞、討論性別議題、討論人權問題、政治新聞、娛樂新聞及學校所見所聞。我們常說:性別是社會建構,無處不性別。性別教育要家庭生活開始、從自己以身作則開始、從自己下一代開始。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