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馨想想】《蝴蝶朵朵》故事說完後,孩子安全了嗎?

友善列印版本

著重「自我保護」,孩子易落入自我苛責處境

近期《蝴蝶朵朵》繪本與兒童熟人性侵害防治的議題備受關注,許多人提及這樣的議題時,會強調:「我們要教會兒童保護自己、懂得拒絕、跟信任的大人說」,有些甚至只談「教孩子保護自己」。每當看到這一句句的呼籲時,不免有些許擔憂。實務工作中,太多的孩子、或是長大後求助的成人訴說著,自小被教導要「保護自己」,當孩子遭到性騷擾、性侵害,第一時間是自責沒有保護好自己。

性侵害的發生,實際上經歷了四個階段(性侵害發展四階段模式  David Finkelhor 1984):

一、加害者具備侵害動機

二、加害者內在控制瓦解

三、可利用的外在環境

四、受害人失去抵禦能力

四個階段中,僅最後一個階段是受害者能影響的,「我們要教會兒童保護自己、懂得拒絕、跟信任的大人說」等期待,則是變相把多數的責任歸到孩子身上。

家庭、校園與社區三管齊下

另外三個階段的責任在於降低加害者形成加害動機的機會,加強加害者的內在控制力,提升外在環境的保護因子。

社會大眾需要對加害者有務實的認識,什麼樣的人可能會是加害者?在生活中抑鬱不得志者,長年被排擠的人,生活高壓者,心理思想偏差者,情緒發展不佳者⋯⋯等,設想過所有加害者可能的特質與身份後,會發現所有人都可能成為加害者。無論是孩子、身邊熟悉的成人、甚至自己都有可能成為加害者。因此除了教孩子辨識、拒絕,保護孩子免於受害的同時;另一方面,透過家庭教育、校園教育、社會教育培養大眾的內在控制力。

兒少性侵防治從家庭教育做起─ 成為孩子信任的大人

家長能透過認識兒童的性發展,在適當的階段帶孩子認識身體器官,以及身體可能的變化,建立孩子的身體界限與身體自主權。透過多種情境和孩子討論如何拒絕與應對。當兒童有自我觀念後、建立身體自主權時,也讓孩子認知到其他人也有自主權,進而也教導孩子適當地尊重他人的自由意志。另一方面,家長可以進一步瞭解兒童情緒發展階段,在3至6歲的階段培養孩子調節情緒與衝動控制的能力。

受性侵兒少不敢和家長說的諸多原因當中,最常見的是孩子怕被責備、怕家長不相信。日常生活裡,家長自身的情緒反應,不論是開心、生氣、失望、悲傷,都可以和孩子說明自己之所以產生情緒背後的原因;孩子能知道家長會為了什麼事情生氣,同時理解若有人傷害自己,是加害者的錯,不是自己沒有保護好自己。並且讓孩子真確知道,有事情可以跟信任的大人說,大人會保護自己。除了和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家長平時也需要悉心觀察孩子的習慣與表現,以利孩子有異常行為和狀態時,家長能即刻發現與關心。

落實性教育從校園開始

回想自己國中、小學的「健康與體育」課堂中,每次教到關於性教育的單元時,老師總是請大家往後翻、跳過性教育的內容。至今,仍偶有耳聞在某些學校中仍是如此。

在台灣,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新課綱中明確規劃各階段的性教育課程內容,校園師資針對性教育課程提供培訓,校方也須嚴謹審核教師執行性教育課程的情形,家長在課堂後定期與孩子確認性教育課程進行的進度,也能避免性教育課程被忽略的情況一再發生。

任何人都可能是加害或受害者

對於整體社會,最重要的是提升外在環境的保護因子、不只是保護孩子。任何人都有可能是加害人,同時任何人也都可能受害。因此提升外在環境的保護因子不只是為了孩子,同時也為了每一個人。

外在環境的保護因子不僅是指硬體設備,如大街小巷中的照明設備;還包含了軟體方面的知識與能力,如社會大眾是否具備對性侵害議題的認識、是否承認兒童性侵害事件普遍存在的事實,以及性別平等是否真正落實等。

《蝴蝶朵朵》只是第一步

以繪本作為一個開端,與孩子共讀繪本討論身體界限與身體自主權,也可以是向孩子傳遞性知識與性侵害防治觀念的開始。

最重要的是,社會大眾開始翻轉過去的教育方式——「教導孩子辨識,不只告訴他聽話;教導孩子拒絕,不只命令他順從。」不將「性」視為禁忌,不避談「性」,才能知道孩子面對性的態度與知識。

完善校園體制內的性教育課程,並由專業的師資傳遞性知識,避免孩子從網路或其它管道接收錯誤的資訊。開始落實性別平權,尊重每個孩子的個人氣質,不使生理性別影響孩子的發展。像是許多男孩自幼被期待具備陽剛的特質,以致於傷害發生後,不敢承認自己受害,因爲覺得受害有損自己陽剛的形象。

《蝴蝶朵朵》繪本只是第一步,但絕不會是最後一步,持續的討論與完整的教育方能真正防治性騷擾與性侵害事件發生,而這有賴社會中的每一位攜手協力織成縝密的防護網。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