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為台北人社工魂,喜歡了解世界上各種的性別與生命故事。同志運動做了12年後,深感台灣政治腐敗,導致進步價值難以推動,因此選擇親身投入改變,望透過參政讓新政治趕快到來,讓有愛之人皆能在家鄉成家、養育下一代、安心終老。現在正一手做同志運動,一手投身政治工作,同時和老婆和一狗二貓居於台北近郊。
近日來年金改革議題沸沸揚揚的展開,每週四舉行的「年金改革委員會」至上週為止已正式邁入第12次,也就是已度過了三個月的討論,這三個月來,內行的看門道,外行的看熱鬧,除了直播頻道之外,各種政論節目最喜歡邀請代表軍公教退休人員的李來希和不同的代表分別進行辯論,火花四濺,好不熱鬧。
然而,9月3號的「反污名,要尊嚴」軍公教大遊行,主辦單位號稱有25萬人上街,然而,從這場遊行當中可以觀察得出來,年輕人佔遊行人口的極少數,難道軍公教都沒有40歲以下的年輕世代嗎?當然不是。
過去的軍公教之所以會被連結在一起,是因為過去黨國不分的體制,軍人、公務人員、與教師和國民黨與國家的利益某個程度是連結相當深的,同時,國家作為所謂的「軍公教」雇主,為自己的「員工」設立優惠的職業福利,老實說,這其實是理所當然之事,也可藉此吸引優秀人才來就職。
但當「雇主」照顧員工,當「政府」要照顧人民,這兩者的差異如果過大,自然會產生許多相對剝奪感,同時也造成國家預算上的排擠效益。因此,職業與世代間的對立,也逐漸的產生。在台灣,不同的職業間的退休金差異相當龐大,同時,同一職業內的世代差異也存在著,如民國84年前就任的軍公教仍可領取18%優惠利率,但由於年輕的軍公教並無法持續的享有此職業福利,卻要同時承擔社會給予的刻板印象眼光,也令許多年輕軍公教感到不平,這也是年輕軍公教並未大量走上街頭的原因。
年金改革,是台灣社會目前多數人都認同必須持續往前進行的重點改革項目,然而,由於以上所述之職業和世代間的差異,讓許多對話都難以進行,人人都希望緊握自己手中的利益不願放手,卻沒有辦法從整體宏觀的角度來思考。當初政府希望照顧員工的立意雖然良好,卻沒思考到世界經濟的改變,以及未來人口結構的不同,更未曾考慮到軍公教與一般勞工與農民間,可能會因此產生族群間的裂痕,更不利於社會和諧。
長期的情緒累積,讓年金改革的衝突在這一次的討論聲中炸裂開來,一方指著對方的鼻子罵「無恥」、「貪心」,另一方也指著對方的臉狂飆「鬥爭」、「共產黨」,在媒體上固然這樣的話語能夠吸引鎂光燈的焦點,或許也為一些人出了一口氣,然而對真正的討論改革方向,這些情緒性的語言卻毫無幫助。
現實狀況是軍公教年金帳戶將相繼在109、119、120年再也無法支付。這代表著不論是軍、公、教的退休年金帳戶在15年內可能會相繼破產。一間民間企業公司如果投資、政策方向失誤,都必須趕緊調整,盡快改進,讓大股東小股東們安心,更何況是一個國家?我們人人都是國家的小股東,國家的稅收是人民的血汗錢繳納出來的,如果當初的政策就是一系列錯誤的決定,在沈船前改變方向,才能拯救整體人民,難道這樣的改革理由還不夠充分?
我認為,九三遊行走上街頭的人們,或許有部分的人並不理解這樣的狀況—年金改革並不是針對軍公教的一場鬥爭,而是同樣的也要拯救年輕軍公教未來的人生。未來的年金制度,必須重新消弭職業之間的貴賤差異,訂定人人皆可安心生活的「基礎年金」、接下來才是各自賺多賺少的「職業年金」、第三層則是可自由選擇的「私人保險」,同時要有「頂天立地」的制度──基礎年金的理念是人人可「安心生活」,而非人人可「富裕生活」,有能力可賺取高薪的人,可自行操作投資或購買私人保險,不應由政府稅收承擔過高比例的退休年金,才符合公平正義,同時也必須建立退休基金經營的監督制度,讓人民可檢視政府的投資收益,保障人民的退休金。
最後,呼籲各界在討論年金改革時,請多納入青年的聲音,不論是青年勞工,或是青年的軍公教人員,現有的軍公教代表多數為「退休代表」,套一句我母親的話「其實我們這一代根本不在意改不改,因為15、20年後我也不一定活在這個世界上,最後還是你們這一代要承擔」。未來的台灣,是現今的三十世代、二十世代、甚至是今日的青少年們必須承擔的社會,改革必須納入青年的聲音,讓青年決定自己的未來。
這是一個危機,或許也是一個轉機,讓分裂許久的台灣人民們,重新有個機會好好坐下來認識彼此,期許年金改革,只是台灣民主改革的第一哩路,請跳脫過去的政治黨派間的恩怨情仇,好好的坐下來討論解決方案,才能讓全民都往更好的生活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