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書介】當歷史浮出地表——關於《史明口述史》

友善列印版本

書名:史明口述史(共三冊)

作者:史明口述訪談小組

出版社:行人

出版日期:2013年01月29日

2009年迄今,對史明訪談小組的二十位青年學子而言必定是難以忘懷的三年。一路走來終於盼到史明口述史出版問世,身為工作人員之一,總有漫長艱辛之感。但三年不過是一九一八年出生的史明三十分之一的人生,若以總計一百二十個小時的訪談紀錄來看,甚至僅僅佔去約莫七千分之一。我們當然不以為如此渺小的時間刻度足以將台灣最熱血的歐吉桑完完整整呈現在讀者面前,只是回想當初我們把頭給洗下去的一股理想──或者別訴諸過於偉大的詞彙,就說「想像」好了──還是有毋忘初衷的慰藉。

這篇短文除了稍事紀念口述史的出版,正想藉此機會暗渡陳倉、向各位聊聊訪談小組的小確幸,不對,小理想、小「想像」。雖然我們這群走過的路比史明吃過的鹽還短少的猴死囝仔,實在不必再替他精彩的故事畫蛇添足,不過當你從史明身上看到太多台灣歷史的可能、得到太多台灣歷史的精華,應該會像我們一樣壓抑不下言說的欲望。

不然你是在「想像」什麼?

這個問題也許可分為「口述史在當前台灣的意義」以及「史明生命經驗的意義」這兩個方面來看。首先,關於前者,必須從較龐大的時空背景來觀察:1970年代以降,台灣開始興起回歸現實的民族主義潮流,知識分子不再只以空泛的「中國」為想像疆界,台灣的鄉土與歷史被視為填充民族主義的素材,以往單一的歷史解釋或價值觀出現轉折。不久之後,解嚴更進一步釋放出眾聲喧嘩的動力,台灣的社會運動與文化版塊不斷進行解構/建構的輪迴,時至今日,已少有人標舉自己認識或解釋的歷史等同於不容質疑的真相,也逐漸捨棄意識形態掛帥、朝向挖掘多樣性的方向而去。

在這個情況下,口述史作業因其回到經驗歷史的「大部份人」的敘事中、有效排除少數當權者或文化菁英的特色,而越來越受到重視,它除了銜接解構、調整單一歷史敘事的偏頗,更扮演補充第一手史料不足的角色──也就是說,我們並非以為口述史比起它種歷史敘事還要接近真實,但若要追求歷史盡可能的完整,口述史絕對有其存在之意義。

其次,是關於「史明生命經驗的意義」。筆者認為史明對台灣的重要性,絕非僅止於磚頭般厚重的《台灣人四百年史》可以概括。我們經由史明的文字認識台灣,但我們很少真正認識「史明」這個人。史明甚少自曝身家,據他所言,是長年從事地下工作的經驗使然。一方面,外界知道得越少,地下工作越順利;另一方面,談論自己可能形成個人英雄主義,到時各據山頭,平白削弱內部戰力。

但筆者卻以為史明避談的生命經驗,與他繁浩卷秩的《台灣人四百年史》這部處處挑戰威權式歷史敘事的鉅著,其實有著同樣的力量──正因為他是實際在近代歷史中打滾過的見證人,談論史明「個人」的生命經驗,也就與他嘗試突破「大歷史」敘事的迷思、尋回台灣主體性的努力相互應和。

歷史的見證人──創造更多歷史解釋的可能性

不管是史明童年至台北一中這段時間,耳濡目染台灣文化運動的父執輩們的抵殖民情操、接受日本殖民地教育的情況,或者前往日本早稻田留學、畢業後毅然決然前往上海蘇杭展開中共地下情報員的生涯,還是戰後於北京華北等地跟隨中共輾轉打游擊、潛逃回台灣旋即又偷渡至日本,等等這些從史明口中跌宕而出的回憶,儘管絕非「歷史現場」,但比起在教科書中學習到的死板的「歷史知識」,有著難以取代的親切感與多樣性的色彩。

筆者在此私心推薦史明那段替中共地下情報組織的青春歲月──日治時期台灣的知識份子,像史明一樣擁有「中國經驗」的並不罕見,但跑去中國參加共產黨者則實屬特別。我們對中共歷史性的認識因為戰後「恐左」的國民黨體制長期遮掩禁絕,而顯得先天不足,史明的「中國經驗」實在有幫助我們理解中共內部運作的功能,也更補充了戰爭期間中國戰場下日本、國民黨與共產黨三方角力的情況。

但除此之外,筆者以為我們還能藉史明的「中國經驗」反思關於「國族認同」的議題。以往台灣不管是持中國意識抑或台灣意識者,經常都會以預設的立場去解釋歷史人物的選擇或行動,並且延伸出道德式的批判。但從史明這位被視為「台獨派」的人物口中,我們卻發現國族認同並非想像中黑白分明。

史明前往中國是為了「抗日」,但促使他做出決定者,並非中國或台灣的國族認同,而是馬克思主義與年輕人單純熱情的正義感。雖然從之前的敘事來看,史明曾坦言其對日本殖民統治很早就存有反叛思想,但這種反叛似乎只是對被殖民者身份「差異」的不平,還沒有辦法以國族認同來歸檔——這種自我與他者「差異」的認知其實與「民族」的意識還有段距離——總而言之,筆者以為國族認同並非讓史明在日治後期乃至戰後初期這段時間,做出人生抉擇的主因,他的國族認同應該是在之後的歲月、配合更多的歷史情境才漸漸捏出形狀來的。在這裡,我們回到了口述史解構既有歷史敘事的重點上:在歷史的進程中,人們的活動或選擇往往是不確定、與時空境遇改變而改變的。

因此,我們將史明的生命經驗記錄下來,其中的小理想絕不僅止於他在近代台灣歷史上發揮的影響力,而是他與歷史互動周旋的過程,如何能夠幫助我們描繪近代台灣脈動的軌跡,而且提醒我們歷史的解釋不應該有所謂的權威或真理。不論你是否認同史明的意識形態,他終其一生在權力的邊緣游走、為台灣人「出頭天做主人」的信念戰鬥而不知疲累,這整個過程就值得我們反覆討論、追問。

(註:《史明口述史》臉書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shiMingKouShuShi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