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與業壯遊】 對教師、學校的制衡機制,正好是信任與尊重的來源

友善列印版本

在我開始做教育研究後,發現許多家長和學生抱怨老師,而老師也抱怨家長與學生,甚至同時也抱怨自己工作的專業環境。這些抱怨就不一一列舉── 那可以寫幾千字。近來有機會研究了英國教育體系中的師資制度,他們如何處理教師資格、管教權力、親師爭議…這些事呢?

什麼樣的人有教師資格?

只要是大學畢業,就可以視其專才,在中學擔任該領域專任教師,由學校決定聘任與否。只有當其教學能力明顯不足的時候,才會需要受教育能力補充訓練。

教師之間是什麼樣的合作關係?

在英國學校當老師,從來就不是單兵作戰,而是團隊作業。在開學前,學校每學科召集人會帶領該科目所有老師,合作研擬逐周的教學內容及進度表 (在英國的大學,則有「課程召集人」這樣的制度)。

老師對管教學生有多少控制權?

英國的中學,教室是絕對公開的場所,學校主管、其他老師、學生家長、政府或民間的代表,都可以隨時走進教室觀課。當然,在上課前知會一下是好事,但是即使不知會,直接進教室觀課,老師也無由反對。此外,英國不會有任何老師可以憑個人意志,強制學生接受任何安排,或是對學生進行處罰。

老師對教學有多少掌控權?

各科上課時數由各學校老師,依學生真實特質、依各單元材料內容決定。上課的內容、深度、時程規劃,都以讓學生學到合格程度為主,沒有公定、全國一致的「教學進度」。英國信任教師的專業,給他們實質的教學掌控權。

是否會為升學大考加課或留校讀書?

英國兩個升學大考都是五月初開始考試。在三月底到四月中,有兩三星期的感恩節假期,這是考前的密集總複習時間。大多數學校會開辦總複習班,有些老師會受僱擔任家教,坊間也有些學習機構提供這樣的服務,但大致上是一個半月的時間。總體而言,台灣模式的「補習」──一年到頭,每周每天佔滿下課後以及周末時間、不斷追進度拼小考和針對課程細節的補習,在英國不存在。

為什麼英國沒有衍生補習文化?

英國的考試重在思考,以及各領域廣博的知識積累,都是需要學生自己培養起來,而無法透過老師用什麼特殊方法和教材抄捷徑達到。因此,英國學生普遍對於亞洲學生的補習文化感到奇怪。

英國的教師和家長有什麼樣的溝通?

在英國的家長日,所有的教師在大禮堂有座位或小攤位 (也可能是室外空間或各教師的科任教室),全校所有學生家長在那天到學校來,逐個找學生各科的教師,老師要和父母談他們教學過程中對各學生的觀察,父母可以提出他們的意見和疑問──家長可以和孩子的每個老師都談到話。

家長若對老師不滿意,如何表達和處置?

學校每年固定會讓家長與學生填寫對老師的調查,如果老師得到相當負面的評價而且無法改善(無論是教學缺乏能力或熱忱),在最極端的情況下,學校會讓老師離職。在英國,老師並非終身僱用的職位,但是即使如此,還是有複雜的訴願救濟的管道。

如果對學校不滿意,如何表達和處置?

家長、學生、老師都可以填寫對校方的意見調查,這些意見都會由 Ofsted 這個第三方機構 (財團法人) 加以調查。這個督學性質的機構也管孤兒院、領養等各種機構的評鑑。這個機構也會發出各種組織、各種學校課程的優良作法,當作教學及營運的基礎綱領。

英國的教師體制,對台灣有什麼借鑑啟發?

在採訪和研究英國教育體制時,有一個整體的感想──當設計了完整的制衡體系之後,體系中的每一方之間都更可以互相信任。讓我來說仔細一點。

在英國,其實你看不到什麼「尊師重道」的口號。事實上,英國教育體系中充滿對教師權力的制衡力量,例如第三方監督、開放教室隨時觀課、對學生處罰權力的限制、在極端情況下可以革除教職…等等。對學校的權力,也有同樣嚴格的制衡,在爭端的時候有第三方介入裁決。

但在同時,對教師的制衡力量,造成的最終結果恰好是對教師與學校的信任──在擔任教師前不需要特別的文憑證照、教師可以自主規劃最適合學生的教學計畫…等等。這些在台灣都是難以想像的。而英國的老師了解這個道理;我所訪問到的教師,都把這些制衡力量視為這個「專業」的重要元素。

英國的經驗傳達了一個道理:沒有完整健全的制衡,就不會有堅固徹底的信任,即使有表面的尊重,也是虛假中空的。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