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來了,我們真的渴望自由嗎?──閱讀佛洛姆《逃避自由》

友善列印版本

書名:《逃避自由:透視現代人最深的恐懼與孤獨》
作者:埃裡希‧佛洛姆( Erich Fromm)
出版社:木馬文化
出版日期:2015年4月

小時候看過一繪本,女孩穿上了渴望已久的紅舞鞋,竟然如被下咒語般晝夜跳個不停,跳到她求饒仍無法停止,這頗像我們當今頌揚的資本主義社會,當我們擁有夢寐以求之物後,卻如紅舞鞋的詛咒一般,跟著它旋舞一生,如佛洛姆說的:「我們擁有之物,成為了我們的主人,而我們創造出的東西成為我們的上帝」。

「自由」是否只是很潮的「商品」?

我在讀《逃避自由》一直浮現的畫面是電影《沉默的羔羊》其中一幕,食人魔醫生漢尼拔與史達林探員的談話,史達林講到自己的童年回憶時說道:「半夜時,我聽到外面有嚎哭聲,以為是嬰兒的哭聲,下去一看原來是一群待宰的羔羊,牠們在哀嚎,但我把門打開時,卻沒有一隻走出牢籠。」當時這部電影把羔羊比喻為人,讓我們反思為什麼沒有羊走出來?

我們真的如口頭上說的如此渴望自由嗎?還是只是迷信於社會群體所定義的「自由」,如果如佛洛姆所說,我們為了心安已把自己商品化,那「自由」在商業催眠下,是否也只是一項很潮的「商品」?

我們一生都受「大風吹」的遊戲洗腦

其實有個很簡單的評估法,我們回想一下自己從小到大的自我介紹,免不了就如米蘭‧昆德拉所提到過的,我們通常都用「加法」(以名人與名物來加註自己)來自我標註,如我喜歡陳綺貞、我聽蕭邦、讀佛洛伊德、熱愛搖滾,上次去了什麼活動、職稱與座車品牌,外加球鞋款式,都如同便利貼分門別類來標註我這個人,前提都在這社會與你之關聯。而如今大行其道的臉書與社群軟體,更天羅地網地建構了這加法邏輯,讓你無法逃脫,不停地打卡與用各種所有物來言明自己的存在,近乎所有人都制約於其中,藉此找個群組可以依歸。

然而當這些「加法」便利貼都拿掉時,赤條條的你到底是什麼?真的有很多人敢面對嗎?沒有委身於群組保護藏身的你,是否敢站在那群誰都不是的中心點,不要依照「大風吹」的遊戲規則,仔細想想你真正想坐的是哪一把椅子?還是你只是單純想坐在地上?我們的教育有給我們這樣的自由嗎?

學校教育難道只是傳授社會化的SOP?

沒有,其實我們的教育就是幫助我們社會化,包括常玩的遊戲如大風吹,與童書,都在建立社會的SOP,獨立思考的教育相對不足,一個學生要從這樣的教育體系建立思考力並不容易,等於從隊伍中走出來,很容易成為目標。以亞洲的教育來講,是一思考,同學與老師就會發笑,比方小時候玩「大風吹」時,我在想我為何不能站在原地,而自我介紹時,我想不出我的哪些線索是與他人有關的?於是被當「白目」過,只要不符合現在滾輪速度的白老鼠,是否都會被視為異類,而深感將被放逐?

當代的「做自己」是個假議題

這一切,都在佛洛姆的書中找到答案,或者說多少被理解了,如這些年大力鼓吹的「做自己」,甚至被人當成口頭禪,但無論當事人還是旁觀者,多少都發現鬼打牆的情況居多,其實如果去掉了「找自己」的苦工,做自己就是個「假議題」。正如佛洛姆書中所說:「作為現代人活動目的的那個自我只是社會性自我。」「社會性的自我」跟自己其實是差很遠的,佛洛姆在《逃避自由》中指出:「現代人的自私,是因為真實自我嚴重挫敗而產生的貪婪,他的目標是社會性的自我,現代人雖然看似以極端維護自己為特色,其實他的自我已經被剝削⋯⋯」。

因此「做自己」之前要如何與「社會性的自我」脫鉤,那絕不是一句口號而已,而是決定心智上的恆常勞動。如何在社會認同我們與否之外,自己認同自己,弔詭的是,通常社會高度認同的人,自我認同程度極低,因此從小就沒有養成自外於社會價值思考的習慣,一旦成為成人,除非有人物對照組與事物對價關係,不然他自己的存在感就趨近於零,這樣買空賣空的對價永不休止。這也是村上春樹發現奧姆真理教何以吸引了許多高知識菁英分子,因為他們部分人的思維體系,只是藉著他人與他物的反射才看得到他,基本上是個「月亮人」,只能借照,無法像太陽自體發光,這群人是被「社會性的自我」吞噬掉自我的人,然我們的教育是非常鼓勵且盛產這樣的「月亮人」。

而這類的「月亮人」,正因為市場決定了自身價值,佛洛姆也點出他們更容易感到孤立,固然資本主義帶來人類空前的自由時代,解放了中世紀的獨裁,然而有趣的是,幾千年的籠中鳥基因似乎深植於心,籠中鳥對天空的想像有限,能自己作主的時代,就必須要承擔不安感,以及後果自負的風險。

不思考,終將失去自由

於是我們恍然地逃進能讓我們麻痺的重複催眠模式中,包括電玩、不斷重複的廣告口號、滿街霓虹閃爍的語焉不詳、無意識地滑手機,更重要的是成功與失敗的新宗教,相當於佛洛姆書中所提中世紀的天主教專政的威權,失敗的自我鞭苔、成功實為失敗之母的警報聲,我們在視聽(廣告與新聞、戲劇)都在警告我們不能失敗的世界裡,我們如集體進入一個防空洞裡,以為除了成敗這一元價值外,已沒有可以安全的精神棲息地。遂蒙著眼睛,一個跟著一個走,滿室的霓虹與口號刺眼呼嘯,照著我們眼瞎心盲,以為接人龍之外,無路可走。

這處境,跟人魔漢尼拔取笑的籠中羊有什麼不同?他那眼神,就像撒旦與神對賭般:「你看,沒有一個羊敢走出那籠裡。」自由需要靠思考,而思考則需要強大的勇氣,因為一思考,你將與眾不同於其他人,如此仍敢自由嗎?敢像自由人一樣思考嗎?
 
羅賓威廉斯演過部經典片《春風化雨》,他演的基廷老師,教導一群學生在校園裡自由行走,不要跟著隊伍走看看,是不是敢走出自己的步伐與方向,也教同學把錯誤的課本章節撕掉。勇於思考,才可能自由。「Oh Captain!My Captain」這是電影中結尾學生對基廷老師的致敬之語,我也將此語向佛洛姆致敬。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