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生。長期關注運動與都市的議題。因喜愛棒球多次旅行他國,被同儕戲稱為「生命的棒球旅人」。
都市幻想偉大時刻,試圖在那歷史的牆,刻下永恆的名。過去,都市因地理位置而偉大。現在,只要辦場運動慶典,便可將都市盛名推至全世界。換言之,運動是造就現代偉大不可或缺的元素。
〈辦奧運辦到破產?史上五大「悲慘城市」〉一文,曾點出追尋都市夢該有的憂慮。諸如2004年希臘、1976年加拿大蒙特婁、1998年日本長野、1980年美國寧靜湖及法國阿爾貝維爾。這些城市都因舉辦奧運賽事,大興土木而面臨龐大公債壓力。台北雖然只是舉辦「小奧運」,但能挺住龐大的公債壓力嗎?
事實上,1976年加拿大蒙特婁奧運後,各大城市便不願冒著財政破產的危機申奧。直到1984年美國洛杉磯成功以私人資金舉辦奧會,創造「商業」奧運模式典範,才挽回奧運在全世界的心。緊接著1992年巴塞隆納利用奧會,重新整治舊城區,擴充基盤設施的不足。1996亞特蘭大奧運,市政府捍衛在地居民的生活品質。可惜的是,亞洲國家仍深陷於尋求國際認可的浪漫情懷,1964年日本東京、1988韓國漢城,以及2008年北京奧運。都以大量政府資金大興土木,吸引世界的目光,卻深陷舉辦負債的陣痛期。
現代都市夢的真相,是一味迷信國際賽事帶來的豐饒,卻無法意識到國際賽事帶給都市的財政、空間負擔。國家獲得國際讚賞,人民卻苦於生活環境惡化。因為,國際賽事的經濟面,造成都市計畫的排擠效用與資源分配不均。雖然使得都市快速成長,但忽略社會弱勢團體的藉口更是國際賽事常用的藉口。Baade說:「我們不該假設主辦奧運一定能刺激地方或國民經濟。」大概就是這個道理吧。
築夢世大運?
世大運素有「小奧運」美名,是台北未來爭取國際賽事主辦權的一項利基。不過,台灣舉辦賽會往往不與空間規劃整合,使得都市空間發展紊亂外,還落得一屁股公債,等著納稅人來還。運動與都市脫節,是這一切的始作俑者。在這般美麗誤會下,台北市自然認為那身行頭得來全不費工夫,殊不知都是由人民稅金砌出的華麗。也難怪,當那身雍容華貴再現於都市空間。霎時,揭開都市公私空間之爭的序曲。
《2017台北世界大學運動會籌辦計畫》期程自2013年底到2017年初,編列198.58億元打造台北市的行頭,預計新建三項設施,整修61處競賽場館、升級場館軟硬體設備,及權利金繳納等(表1、註1)。該計畫將我所有經費投注運動設施的軟硬體興建、改善。籌辦方向偏重「賽會設備」而非「改善都市」。缺乏整體規劃觀點,難以整合都市既有資源。除破壞舉辦國際賽事應有的巧妙平衡,也種下破壞都市紋理、擾亂發展步調的隱憂。追根究底,規劃大型賽事的核心在於都市體質,沒有妥善評估都市的先天優勢,草率提出籌備計畫。縱使符合台灣政府總不按牌理出牌的精神,也真夠令人捏把冷汗了。
表1 2017 台北世界大學運動會預算分配
用途 |
金額(元) |
比例(%) |
興建場館 |
7,998,591,414 |
40 |
整修現有場館 |
5,360,000,000 |
27 |
場館硬體及軟體經費 |
6,499,408,586 |
33 |
總計 |
19,858,000,000 |
100 |
資料來源:2017台北世界大學運動會籌辦計畫
更有甚者,吵得如火如荼的「大巨蛋」與「世大運選手村」,讓世大運預算分配爭議浮上檯面。前者斥資288億元興建,卻僅有80億元投入「體育」,其餘208億元皆被承包商挪去興建旅館、商場,用以「平衡」成本支出(註2)。根本是假公共,真賺錢;世大運選手村更是大玩文字遊戲,由中央國宅基金撥款171億元建造選手村,僅編列26億元「選手村附屬設施」預算,混淆成本計算。選手村後續轉作國宅,還只是概念,尚未見到實質內容(註3)。就此而論,政府加上民間投入2017世大運的成本,早已突破700億台幣,與政府拍胸掛保的198.58億,有近500億的差距(表2)。更何況,這還未納入破壞自然生態、砍伐老樹的成本。
表2 2017世大運投入成本計算比較表
|
教育部編列 |
政府部門總額 |
政府與民間總額 |
總金額(億元) |
198.58 |
523.8 |
811.8 |
※詳請見附註4
緊接著,因編列預算衍生的債務問題,更是舉辦國際賽事的燙手山芋。《102年度直轄市及縣市地方決算審核節國年報》曾指出:
「查各直轄市及縣市公共債務未償餘額逐年增加,截至本年度止1 年以上及未滿1 年公共債務未償餘額計9,735 億餘元。顯示地方財政仍持續惡化,亟待研謀有效開源節流措施,並落實執行。」(註6)
10年來,台北相繼舉辦聽奧、花博到接下世大運,提升國際能見度,但沒提過市府公債也逐步攀升。去年度北市負債1549億,高居台灣第一名。未來,當世大運落幕,新建的3項設施,以及維護的設施費用,是否會給北市財政負擔一記重擊(註6)?不都是變相加重納稅人負擔的可能嗎(表3)?當我們了解得越多,就越接近這些醜陋的真相。然而,台灣還能承受幾次才有辦法學到教訓呢?
表3 台北市公共債務統計表(2001~2014)
年度(西元) |
未償還債務餘額(億元) |
2001 |
1241.64 |
2002 |
1418.41 |
2003 |
1553.71 |
2004 |
1805.14 |
2005 |
1753.47 |
2006 |
1698.66 |
2007 |
1619.51 |
2008 |
1553.51 |
2009 |
1487.51 |
2010 |
1467.51 |
2011 |
1665.51 |
2012 |
1641.67 |
2013 |
1630.67 |
2014 |
1549 |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
喚醒運動靈魂
Sharon Zukin:「公共空間是城市的靈魂。」剛成為美國爭取2024奧運主辦權的候選城市波士頓,提出十分吸引人的城市願景:在現有資源下,整合、修復大學既有場館,承諾未來興建的選手村,轉作學生宿舍。期許波士頓能夠藉由舉辦奧會,使波士頓成為全世界頂尖運動員前來取經的城市,或許正是思考公共空間的未來典範。
相比之下,香港啟德體育園區發展就沒那麼幸運。從香港政府10年前敲定啟德發展計畫,便未考量到香港未來住宅用地,及住宅市場供需動向。隨即逐年調降提供公共住宅的比率,屬意將啟德打造擁有碼頭、體育場的大量綠化帶的花園城市。看似吸引人,卻在公私營住宅供給比例的失衡。導致該發展計畫可能失去調節香港未來人口成長的效用。香港的例子,直指公共空間的規劃,不該只是反映市場需求,而是該回應城市未來的願景與危機,讓其產生最大公共效率(註7)。
台北在這次世大運過度關注運動,忽視都市既有的優缺點。造成籌辦草率、預算亂花、設施興建爭議。不都是在折磨台北嗎?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世大運籌辦方式,還變相將城市的靈魂賣給撒旦,還能信誓旦旦跟台灣人民說:「將會創造看得見與看不見的直接、間接效益。」卻不跟人民說辦理世大運給台灣人民最直接的效益是什麼?難道只是期待被國際認可的小確幸嗎?
當台北市政府能夠有效利用公共空間,謹慎看待所處城市應有的特質。才能量身打造世大運籌辦計畫。如此一來,必定能讓世大運發揮最大功效,讓世界看見台北吸引之處。只不過,現在該怎麼繼續談台北願景?公共都不公共了!是吧?
註1: |
新建設施包含:台北市網球中心、台北市籃球館、世大運選手村附屬設施。整修設施的範圍橫跨基隆市、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以及新竹縣市,包含部分大學場館。 |
註2: |
引用新聞〈向大巨蛋宣戰 柯P不惜取消世大運或移師高雄〉:「80億用於蓋大巨蛋場館,其他208億元全用來蓋商場,最後台北市政府換得什麼?除了2017年世大運開閉幕場地外,未來每年只有10天在大巨蛋舉辦活動的檔期,「台北市政府等於什麼都沒有拿到」。 |
註3: |
引用新聞〈選手村轉國宅?朱立倫:社會住宅本來就是給大台北居民用〉:「世大運選手村將來轉作國民住宅,由新北市營運,可是交接卻沒說清楚,分配也不公平。」 |
註4: |
政府部門總額為引用徐欽煌先生於〈瘋狂的真相-2015.01.14-一顆又髒又臭的台北大巨蛋〉短片中的資料,指出政府並未將選手村完整、巨蛋BOT等經費納入計算。 政府與民間總額則為本文擴大成本計算範圍,包含民間投資288億元興建之「台北體育文化園區」。 |
註5: |
風傳媒於2014年11月20日新聞〈地方未償公債達9735億 台北負債居第一〉指出:「各直轄市和縣市公共債務未償還餘額逐年增加,顯示地方財政持續惡化。部分縣市自籌財源匱乏,相關施政經費要仰賴上級政府補助,不足支應的部分則需仰賴舉債,導致公共債務餘額逐年攀升,有的縣市更已負債超過或瀕臨法定舉債上限,亟待研擬有效開源節流措施,並落實執行。 |
註6: |
引用新聞〈世大運場館興建爭議 柯文哲任內大挑戰〉寫到:「台北網球中心,事後維護、每年要燒6000萬,台北籃球館,每年燒3000萬。」 |
註7: |
感謝香港本土研究社-陳劍青先生提供「人文啟德」研究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