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笑、恐懼與虛偽:論言論自由與嘲諷

友善列印版本

「笑聲可以讓村民在短暫的片刻裡,不再在意害怕的感覺。但是神的法規乃是透過害怕的感覺執行,而這害怕的感覺真正的名字,就是對神的畏懼。」

──恩貝多‧艾科,「玫瑰的名字」(作者自行翻譯)

十餘年前曾經出差至伊朗德黑蘭,遇見的客戶亟於與我們這些新興的東亞國家建立商業關係,因此與他們聊了不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做進出口貿易的客戶對於美國的貿易制裁當然不滿,但是他們最厭惡的卻是伊朗的回教政權。

客戶們會帶著我與滿袋的走私啤酒回家晚餐(伊朗的海關入關處寫著幾個大字:「帶酒入國者可處死刑」),他們的妻子一回到家,就忙不迭地將覆住全身與頭髮的長袍脫掉,然後大家一起吃著烤得太乾、客戶們卻很喜歡的烤肉,聽著客戶以英文大罵政府、宗教禁令與宗教警察,對源遠流長的波斯文化被他們看不起的阿拉伯國家給「阿拉伯化」的不滿,以及他們有多期待到馬來西亞去度假,「因為那裏的回教律法執行沒有那麼嚴格」。

客戶們只敢在家裡或是窗戶緊閉的車內這樣的密閉空間才敢大鳴大放,而且還是用大部分伊朗人聽不懂的英文。他們並沒有像我在街上等車時,主動靠過來用蹩腳英文搭訕那個穿著軍裝的小夥子那樣地戆膽:他一見到我是外國人,就湊過來問我是否去過美國那個美好的國家,還大肆批評伊朗回教政權的差勁,當然,這是用英文說的。

也許更令人訝異的是當他們來到台灣時的表現。如果他們是一群人同行的話,他們就會乖乖遵守回教戒律,還會在固定時間要求我們準備房間以祈禱;但是若是一人獨自前來,那麼那位仁兄大口喝酒、甚至大口吃豬肉乃至尋芳的機率就會大為提升至「非常有可能」,與其他許多中東等回教國家客戶一樣。

鏡頭轉到現在。在巴黎為了紀念Charlie Hebdo 雜誌社恐怖攻擊的遊行開始前,CNN記者訪問一位前雜誌社的成員,對於這個事件她悲傷地說,為什麼恐怖份子他們不了解笑的力量呢?我們只是想博君一笑啊?

另外一方面,經濟學人也在本周紀念這次恐怖攻擊的報導中堅持兩個重點:一是捍衛該雜誌社與任何媒體「冒犯他人」(to offend)的言論自由,另一個重點則是拒絕將這事件視為西方民主與極端伊斯蘭的文化衝突,也連帶拒絕邪惡化伊斯蘭。

恩貝多‧艾科在1984年所出版的「玫瑰的名字」中,借中世紀某修道院裡各方人馬,對於傳說中失落的亞里斯多德關於喜劇著作之爭奪戰與凶殺案,來表達其對於眾多哲學、神學乃至於社會議題的意見,其中反對此書被昭告天下者的意見即為「笑使人暫時得以忘記恐懼,對神的恐懼。」這樣的想法恰與攻擊這本雜誌者的想法有相近之處:汝不得以所謂幽默來挑戰我相信的教律。其實這本雜誌所做的不過是挑戰部分人士建構成神的觀念,也就是教規與部分人士的神聖性。

有趣的是,在前述小說的結尾,作者藉著修道院的付之一炬來隱喻中世紀的神權至上思想,即將被亞里斯多德所代表的啟蒙思想所擊敗垮台;但是在那個宗教至上、迫害猶太人的歐洲黑暗時期裡,保留了並研究希臘羅馬哲學思想,並將其再次傳進歐洲的卻是信仰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甚至當年連猶太人在阿拉伯人統轄區域裡,其處境雖然也被歧視,但卻比在歐洲好得太多,其信仰自由與人身安全也被保障。對比現今伊斯蘭被認為是封閉殘暴反猶太,西方國家被認為是人權先進的狀況,不得不說歷史充滿了諷刺。

也因此西方媒體紛紛慨嘆,何時伊斯蘭教才有自己的啟蒙思想,從神權至上的觀念中解放出來,而改為以人為中心的思想,並且開始質疑權威,並確立政教分離的原則?至今許多討論集中在法國政教完全分離與言論自由的原則,以及對伊斯蘭乃至於對東方人甚至其他種族的歧視這兩個議題,但是對於歐美主要媒體這樣的質疑,卻較少被著墨。

事實是這次法國的恐怖攻擊,是被視為一連串對自由意見表達的攻擊事件之延伸,其中包括2004年謀殺荷蘭導演特奧‧梵谷的恐怖攻擊,這位導演只是拍了一部片質疑可蘭經與伊斯蘭教中對女性的對待,就被激進份子給謀殺了。也因此這次事件讓歐洲知識份子都同仇敵愾,也讓我們不禁要自問「如果你會因怕冒犯別人或是因此被殺被攻擊,而閉嘴不談某個議題的話,請問這還叫言論自由嗎?」。

同時親身看到如前述的伊朗客戶的雙重生活後,筆者不禁要質疑在許多伊斯蘭教國家,人民被迫要過這樣的雙重生活,這不也是一種值得批評反思,甚至於被當成笑話的虛偽嗎?

當然我們也要批判歐美媒體的不公平及虛偽,未曾對伊斯蘭國家與族群(以及其他許多少數族群)的處境給予公正報導:以筆者本身為例,經濟學人儘管高唱言論自由,對於筆者多次質疑其對台灣報導過少,報導時又過度美化馬英九政權與其個人,絕口不提其可能涉及之貪汙案與統治無能,而且很少訪問反對黨,但是這樣的質疑從未出現在其讀者投書欄上。反對黨立委應該去查查看,其與國民黨之間的關係,也許會找出更多政黨與媒體間「密切合作」的驚人內幕也不一定,尤其是在胡志強都可以轉身一變成為旺中集團的第二把交椅之際,不禁讓我們懷疑,國民黨的媒體攻勢是否將更加無所不包,言論自由也將更加受到危害。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