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舉投票應與戶籍制度脫鉤

友善列印版本

2014年九合一選舉,為了促進民眾投票,各種政策和訴求紛紛出現,包括傳統上常見的救援投票(註1);國防部實施彈性放假(註2),讓役男可回家投票;台商上海協會表示兩岸有半價機票;甚至美國留學生在臉書與網頁上下跪請求身在台灣或有能力的民眾回家投票(註4)。也因此各類長途交通工具一票難求,甚至是長時間的國道堵塞狀況也未能阻饒民眾回家投票的心。但問題是,為何大家都要回家投票呢?為何大家不遷戶籍呢?

台灣是少數按照戶籍制度作為選民名單的國家(註5),故常在選舉前夕有大幅度人口流動。但若按照目前台灣的戶籍制度,若一人在當地已經有居住事實,無論是否有該房屋所有權,都是可以遷移戶籍。例如可以遷到租屋處。但為何大家寧願花費極高的時間與金錢成本來投票,而非僅花工本費即早到戶政事務所做遷戶手續呢?

對於選民而言,不因工作或學業而遷移戶籍,大約有下列幾種原因:

  1. 對於工作或居住的地方缺乏歸屬感:「不想當天龍國人」等情感因素。
  2. 遷戶籍可能會影響到現有福利和資格:現有戶籍可以享有較好的福利(例如金門縣配酒、提供免費子宮頸癌疫苗施打;低收入戶的福利較少等)、學校宿舍資格(僅有外縣市學生可以住宿)等等。
  3. 選票的影響力:例如在金門的一張選票所帶來的影響遠超過台北市;或是擁有一張台北市的選票感覺比一張台南市的選票來的重要(台南市國民黨要翻盤比較不容易,但要變成非國民黨執政的台北市是比較有可能的)。
  4. 財產、所有權等都在原有戶籍:由於房產都在戶籍地,故當地的政策會對於自身有較大的影響,例如土地徵收、工業區設置、公車路徑等;因為尚未在工作或暫居的地方置產,所以影響較少。

戶籍對於華夏民族有個深遠的情感牽絆,家鄉就是我們這些蘭花的根。我們必須無時無刻掌握自己是誰,才能夠在快速變遷、絢爛的俗世中保持住自己的本心,這也是為何大家對於「落土歸根」的執著。也因此遷戶籍是一件直到我們結婚、生孩子、買第一棟房產時,才會思考的問題。當我們從父母親那裏獨立出來成立自己的家庭後,成為另一戶的戶長或另一戶的家人後,所需要辦理的行政手續。對於尚未遷移過戶籍者,說服其為了選舉而遷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

雖然從2013年開始確立說全國性選舉將嘗試不在籍投票的作法,但我們所需要思考的是,是否選舉應該要繼續和戶籍制度連動呢?戶籍制度已經不再是我國為了控制人口流動、掌握稅收的主要手段,曾有一度,政府甚至不確定戶籍制度的用途何在,直到後來逐漸變成福利給付的依據。但投票是公民參與政治活動與改變我國政治走向最直接且最便利的方式。民主的精神為人民作主,但許多民眾卻需要花費高額成本來實踐我們的基本人權時,我們應該思考選舉是否仍應與戶籍制度連動。

註釋:

1. 指的是許多候選人廣告會表示就差選民這一票就可以獲選,希望大家不要忽視那一張選票所可能帶來的影響。

2. 聯合報,〈逾九千役男 可返鄉投票 〉,2014年11月14日,。

3. EToday,〈沒有半價機票!美留學生跪求:請你幫我投一票〉,2014年11月24日,。

4. 大多數的國家多是以居住地作為是否具有投票權的基準,換言之,只要具有該國國籍或是居留權,只需要提交自己在該地居住年限的證明,便可以做選民登記,例如美國、瑞典等國。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