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問我有沒有參與318──《太陽‧不遠》觀後

友善列印版本

將紀錄片成為社會運動的一個工具或方式的時候,必須肯定製片群們在事件半年後就推出這部紀錄片,不管是324那夜在血與水中被驅散的人們,或以不同方式觀看到這場發生在號稱民主國家的台灣的人們,十一月底的大選讓人意識到,人民投的那一票不怎麼神聖,而是多麼卑微。

也因為運動本身的重量與複雜,含我在內的許多人,短期內尚未能將那段時間的情緒處理妥善,半年內完成的這部片,也許只能在半年後的現在,有其最大的價值──警示著我撼動一個看不見其如何思考運作的獨裁政府,不完全無希望,但如何困難,月底的大選如何關鍵。

我做為這場運動無臉孔也未參與任何組織如志工的支持者,也是從事紀錄片拍攝的工作者,對此片內容想提出兩點認同。

首先,此片檢視著被高度注目的陳為廷,雖嫌力道不足,但如陳為廷檢視著自己與媒體上運動的決策小組,是否變成跟馬英九與其團隊一樣──領袖(執政者)是否僅是具有群眾魅力等因素的個人,在團隊(人民)裏頭的一個分工,或其實有走向其個人意志,獨裁的可能?很難有比陳為廷為更好主體的個案作探討,而此更是運動原先不滿現有代議政治所造成的問題。這當然也可以擴及到哪些個人應受訪,哪些團體應出現於此片,但片子最後呈現如何,我想不是切割與委屈的問題,紀錄片不是論文或專書,須盡可能提到不同的論述與說法,而是在導演的主觀意識底下,於觀影時間內,丟給了觀眾他想處理與討論甚麼的問題。

其次,是此片願意給出不少現場素人參與者的篇幅。半年前他們的信念與執著,在鏡頭上襯托著國家暴力的殘忍,參與運動只因從小到大課堂上的公平正義,無關藍綠,卻又背負藍綠,那種自我抉擇的過程,反而更能激起初衷,雖然深刻性亦嫌不足。我想不只因為這是一部大眾募資而拍的片子,更因為這是一場大眾的運動,即使組織與領袖必須存在,先別提未曾到過現場的參與者,如果連現場素人參與者的篇幅皆無,那也只是另類歌功頌德的英雄紀錄片。

此外,賀照緹導演希望此片能如當年綠色小組,給予觀眾不同於電視媒體的觀點,拼湊沒有終點的真實,但我覺得此片不能僅止於此。綠色小組的年代資訊的傳播遠不及今日,324那晚政府都能在全台幾近直播的注視下,將國家機器赤裸地變成會濺血的暴力,紀錄片導演的攝影機僅是眾多錄影機的其中幾台。網路於運動當下至今也早已有了多種觀點的文字與影像。此片尷尬之處在於太多現場的還原,那些口號與口述如何翻進兩院的過程,甚至是諷刺主流媒體的滑稽,儘管多有收斂,在運動後半年持續冒泡的人民自主意識與不滿中,此片應給予更多運動中飽滿的價值,與不會被浪頭帶走的參與者人性,一些片段,都讓我有跟不上現下社會,停留在過去之感,只提醒了如我開頭所說,我們未因運動結束就來到公平正義的社會。

也許這不是此片欲處理的部分:參與者對未來的想像是甚麼。從不同角度拼湊過去事件只是基礎,是前情提要,在這當中,當時的參與者對現在或更久之後的台灣,應該長成甚麼樣子,對我來說更為重要,這遠不只是一群318運動參與者的回顧而已。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