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我的紀錄片《千甲》:觀看與練習(下)

友善列印版本

《乘著光影旅行》

不過看電影簡單,拍攝到底要如何下手,對於非本科出身的我,不知道從何開始。拍攝器材我使用的是初階單眼,無外接收音設備,然後從入門的拍照構圖開始學。但影片的構圖又不太一樣,短時間內我也無能惡補,拍攝的可能性在哪?這時我剛好看到一部至今仍有收藏的紀錄片:《乘著光影旅行》。

這是一部關於台灣攝影師李屏賓的故事,片中李屏賓看著風吹窗外的樹葉,竟有點自言自語的說著,它們(樹葉)不斷地在講話,沒有發現有人在看它們,甚至在家庭錄影帶中,李屏賓和被風吹著的樹葉面對面對話,說樹葉十分開心,不斷的跳著舞。在電影裡,許多效果是做出來的,但有更多效果是做不出來的,比如突然來的一陣風,一場雪,一個颱風天,這些都不是我們能決定,或一開始想要的。當下能觀察到甚麼,拍到甚麼,那就是當下的福氣。忽然之間我好像知道了一些甚麼,可以開始拍攝。

我拍了人生第一支紀錄片《移動的日晷》(29min),故事關於我大學系上的工友伯伯。然後我做了一個小實驗,在影片內穿插一段位在系館外日晷的介紹,這在後來的《千甲》也有類似呈現,也就是都市原住民和社區協力農業。為何會直覺性的想將兩個不相干的東西放在一起,直到最近我才有了答案:因為工友伯伯和日晷是相處在一起的,即使彼此未曾打過照面,也不管日晷象徵的是甚麼,在我心中他們(伯伯和日晷)就是這個樣子。

拍攝《千甲》,邊做邊學

回到為何拍攝《千甲》這個問題。

自詡為農村孫子的我,一直想接觸農業、土地等相關議題,在大四下的通識課堂,剛好有同學做了千甲農場的報告,學期結束後我就想自己過去看看。我想拍紀錄片的人都要有一點勇氣,對於想拍的主題卻是不認識的人,要能開口也要想如何開口。我只能說截至目前,我遇到的都是好人。

《千甲》前後拍攝了八個月,是這輩子最難忘懷的「校外教學」。因為我同時在念研究所的關係,我找了朋友合拍,而設備一直是我們困擾的問題。初期只有一台單眼,和一支接在單眼上的麥克風,拍了三分之一後,才又添加一支槍式麥克風並轉接錄音筆,收音才比較乾淨。學生通常資源(金錢)不多,器材有點拼拼湊湊,但總是自己打工添購,拍起來格外珍惜。

通常我們一個禮拜固定一個下午拍攝,若有活動,如母語課、去山上、說明會等等,則再跟著兩位農場主持人側錄。更幸運的,是我能邊看邊學。看的部分,可分為議題和電影。前者包含了台灣的農業(歷史)、世界糧食概況、現下農村報導等,後者則不管是劇情電影或紀錄片,我會保持一定片量的觀看,而影評人的剖析之外,我更喜歡導演自己說自己的作品。

以侯孝賢導演為例,他曾在香港浸會大學客座講課,從出生與成長的環境說起,如他自己閱讀《沈從文自傳》時所說,感覺像有一雙眼睛在旁邊看著事件的發生,而攝影機就是那雙眼睛。我慢慢體會,原來電影裡的點滴細節,其實和導演之間存在著一個微妙關係。講課後來以逐字稿方式,整理成《侯孝賢電影講座》一書,國內外不少導演也有此類自述書籍出版。

此外,影評人林木材先生訪談多位紀錄片導演,寫了《景框之外:台灣紀錄片群像》一書,是認識紀錄片,並學習「如何」拍攝的好書。每位導演拍片的動機不同,但都有難以抹滅的熱情,從他們身上我看到有想法、並能堅持想法繼而去做,比器材和技術更重要。

這對無任何影像訓練的我是極大的鼓勵,喜歡、覺得有可能,先做了再說,不一定要等到自己有充分的準備。不是自己所學,那就學起來變成自己的。許多人會覺得拍片、寫作是一種興趣,但我覺得是志向,這才是我自己想做的事情,即使未來出了社會,成為工程師,帶點遺憾也無所謂。生活是自己在過,不能控制的事情太多,但我總能決定一些事情。張愛玲說過:「出名要趁早啊!來得太晚的話,快樂也不那麼痛快」,不僅是說超齡創作者的驚人天分,更是有些事情,既使最後成功了,時間點不對,快樂也不會那麼完全。

所以《千甲》就是我學的部分。看一個農場真實運作,看自己真實拍攝。雖然電影成品的和實際拍攝有一段落差,但我就跟在兩位農場主持人旁邊,靜靜的看/拍。多數紀錄片都有導演的觀點在,但我必須承認,在《千甲》裡我沒有甚麼觀點。可我多了許多認識,原住民文化也好,社區協力農業也好,我想如果每位觀眾看完,可以有自己的觀點,是不是會更好?我想呈現的是一些生活片段。也許做得還不到位,但這是我的目標。

能夠拍紀錄片我很快樂

以上所言和我的《千甲》合拍人阿山(張峰銘)無關,這是自己對自己截至目前的簡短整理,下次也許能聊聊《千甲》更詳細的內容與議題。之所以寫這篇文章,除了回應開頭的兩個問題外,這個歷程也許能供人做個參考。

不論千甲農場在未來的營運如何,我們的初衷與過程已經被記了下來,成功與否也不那麼重要,至少,我們都曾為自己想做的事情付出。我很快樂。

註:《千甲》目前後製中,預計2013年10月公開播映,並於同年10月下旬在網路上完整播映。後製小額募款到2013/09/09,臉書粉絲頁與前導片網址如下。

FB粉絲頁

前導片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