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是詩人、自然觀察作家。年輕時以鳥類生態為散文題材,開啟台灣自然寫作風氣。在多年的散文創作過程裡,不斷嘗試各種自然寫作文體和題材的試驗,大至地理文史的論述,小及昆蟲花草的研究,都曾潛心著墨。近年來創作主題則以生態旅遊,古道探查,以及社區營造為主。曾出版詩集、散文、小說和自然旅行指南等著作三十餘部,包括最近的《男人的菜市場》;並獲中國時報新詩推薦獎、台灣詩獎、吳三連獎、台灣自然保育獎等。
不少貓都生病了。
這是近日前往猴硐貓村,觀看時的心得。好幾隻彷彿沾了污漬,臉頰總是溼黏成塊,身上皮毛糾結成束。又或者,腹部鬆弛下垂,行動遲緩,一付病懨懨的形容。無庸說,有經驗者皆知,看來若非貓愛滋,就是患了腎衰竭之類的病。
過去,我在不同城鎮觀察街貓,當貓隻密集生活在同一塊區域,被共同餵養時,只要有一隻病變,若無照顧下,很容易造成相互感染,少有安然倖免者。
猴硐顯然也出了問題,但這不是第一回。兩年前,因貓隻過多,或者是遊客進出頻傳,導致貓瘟的病變頓時發生。不少愛貓人士都在網站再三提醒,前往貓村要特別注意自身安全,更不要讓自己也成為傳染病源。
這座封閉的村子,原本街貓只有二三十來隻,分別在村子兩頭,由兩戶人家豢養。或許這一數量剛好符合,如今擴充為上百隻,而且不斷有外來棄貓,帶來的衝擊自是大了許多。
沉寂的猴硐更因貓村形成,大量遊客慕名而來,遂有舊橋重建,煤礦文化園區興起。附近民家也大量興建商店,搶做生意。但主角仍是街貓。許多街貓相關的公仔、器物和相關設施,最受遊客的歡迎。
那天,我仔細尋找三四年前認識的幾隻,都未再邂逅,看來汰換率極高。網路上拍攝貓村的相關照片,總是捉得住街貓各種異想不到的可愛和美麗。這些惹人憐愛的圖像,加上文字描述,常是無形的宣傳工具。貓村因而被想像為街貓的天堂,但真實的情形如此嗎?
恐怕未必。在地友人告知,逐漸商業化下,不少外地來的店家,喜歡銷售劣質飼料,藉此謀取暴利。一些遊客購買後胡亂餵食,更是推波助瀾。而不少商家也飼養貓吸引顧客,卻因經營不善而棄養。
那天一如先前好幾回的經驗,環境髒亂不堪,滿地餵貓的食物。走過某些地方,還聞著食物腐敗的味道,貓的排洩物到處可見。
去年十一月,猴硐與美國海明威博物館、義大利羅馬廣場、土耳其的沿海小鎮,還有日本的藍島、田代島並列,被CNN評選為世界六大賞貓景點。國外的賞貓景點,針對街貓都有管理單位。或者,封閉於一個偏遠之地,較少受到遊客衝擊。
猴硐貓村興起,政府花了大筆錢在硬體的整修,方便了遊客的享用。軟體部份的導覽,不少解說員在描述人文風物時,亦能娓娓道來。但做為被觀賞的主角,街貓並未享受應有的權利。貓村若要持續美好,接下的工作,可能得展開街貓的全面觀懷,做好各種健康管理。
怎麼做呢?可能得找關心街貓的專家,一起來集思廣義。我順手即想到,社區得定時清潔與環境消毒,預防貓咪傳染性疾病的擴散。還有呼籲遊客協助維持環境整潔,帶走垃圾,飼料不落地。除了定時定點餵食,更不要隨便棄養,或者任意撫摸貓隻,造成人貓彼此感染不好的病源。甚至,託付某一愛貓團體,長期派遣獸醫或志工進來,協助貓隻的飼育,避免個體帶來的影響。
貓村雖打響名號,觀光效益也展現了,但要長期成功經營,若未建立良好照顧街貓的機制,真的會功虧一簣。
(本文照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