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索上的謝長廷

友善列印版本

謝長廷訪中返國,外界褒貶不一、毀譽參半,他如同在鋼索上行走,稍一失足,就可能落入深淵、萬劫不復。敢這樣做的人,民進黨內應無人出其右,某種程度來說,也算是藝高人膽大。

兩岸關係層次:凸顯民進黨對中國太陌生

謝長廷訪中成敗,要分三個層次來說。以第一個層次的兩岸關係看來,他並不成功。謝的訪問凸顯了民進黨人對中國的不了解,比如不知道「中華文化發展促進會」是解放軍的外圍機構,或者不識戴秉國等等,不免讓中共看破手腳,認為民進黨對中國其實非常陌生。

謝認為中共對民進黨知之甚詳,其實也是過譽。傾一國之力尋找幾個人的個資,對一個警察國家來說易如反掌,但若真認識台灣、了解台灣,今日中國對台工作也不會老是如此跌跌撞撞。

不過說起中共對台組織,別說是一般人,就算是中國通,也可能忙中有錯,對台小組到底有多少人,從10到14各種說法都有。即將到來的中共十八大,將選出七位、九位還是十一位政治局常委,全世界都還在猜猜樂。中國政治的不透明,即使已經比以前要來的制度化,仍然經常跌破一干專家眼鏡。因此謝長廷掌握得不好,也不能全怪他。前美國駐中大使羅德(Winston Lord)說過,沒有什麼中國通,因為中國太複雜、太難,永遠弄不通。

很多人都說江丙坤是中國通,但是他幹海基會董事長前,對中國的認識其實也不會太多。他學經濟出身,曾經在經濟部長任內和陸委會主委黃昆輝為了三通與否大動肝火,當時的國安系統想必也覺得江丙坤不懂中國。但久病成良醫,經歷五年海基會歷練,江丙坤現在也變成中國達人了,或者說,做生意達人了。

國內政治層次:順利動搖swing voter

謝這趟中國行成敗的第二層次,是國內政治的層次。出口轉內銷本來就是謝最早設定的目標,他這一趟必須要見到中共高層,創造了一個民進黨人與共產黨人對話的契機,讓人覺得民進黨也有心要處理兩岸關係,不是光說不練。

這點謝長廷成功達陣,雖然在福建祭祖掉淚有點矯情,但事後回想,哽咽也無損什麼。反而因為如此哽咽,讓他北京行規格升高。

民進黨長期以來想要擺脫「逢中必反」形象,謝長廷用行動展現了善意,比起論述一百次「台灣前途決議文」或者「和而不同」的意義,更具有行動感,這麼大步的移動,基本教義派以親痛仇快之姿的激烈反彈可以預期。

當然,一片讚好的人不會投給民進黨,以謝的聰明才智,不可能不知道。但謝很清楚,自己要爭取的,是一大群對政治沒有涉入,全憑印象的swing voter。謝長廷要證明民共本無冤無仇,中共不會不理民進黨。與戴秉國和王毅見面言歡,正可以落實此印象,動搖對政治沒有敏感度的swing voter。這個面向上,謝長廷表現優異。

民進黨的內部政治:爭地盤的有利地位

謝長廷訪中的第三個層次,則是民進黨內政治的層次。長久以來,民進黨對中國事務的領域,都被新潮流所壟斷。新系在「知中」角色上表現出色,也是有目共睹。現在半路殺出謝長廷,一下子捲走所有紅利,新潮流的不滿可想而知。再加上2008年謝系在初選時創造「十一寇」名稱重傷多名新潮流戰將,謝新兩派新仇舊恨交織,新系戰將在媒體上痛罵謝長廷,高潮迭起彷如電影情節。

新潮流和蘇貞昌在這幾年的黨內結盟上交好,讓蘇在2012年初選時站在看起來對中比較開放的位子上,這個立場甚至成為蘇貞昌競選黨主席時的包袱。但現在這個「知中」的位子被謝長廷坐走,蘇貞昌一下陷入前狼後虎的絕境,前有謝長廷「知中」,後有游錫堃台獨,還有主張從國際包圍中國的蔡英文不知道會把棋下在哪裡。黨內政治要怎麼結盟,謝現在站上主位,他平安下了鋼索,換蘇貞昌發現自己站在鋼索中央;到底蘇怎麼走下一步,幾乎可以決定他未來的成敗。

然後,該做什麼?

不過比起這些層面,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共方面的態度。邀請謝長廷訪中,其實隱含了兩層意思。其一是當中共發現馬英九已經突破了中共由吳伯雄、連戰、江丙坤等人圍下的網,真正掌握了對中政策時。不免會想創造新的圍網,將民進黨納入統一戰線,來包夾馬英九,謝長廷正是這個時機的一著好棋。

其二,中共也想試試看民進黨人到中國,可以配合演出到甚麼程度。雖然少了祭黃陵和中山陵兩關,但返鄉祭祖之後入京朝拜的形式,已經行之有年。謝長廷並未有突破之舉,凸顯了兩岸關係的互動模式如何運作,是操之在中共。

簡而言之,謝這趟鋼索之旅,雖是毀譽參半,但整體來講,他所希望達成的目標,都已經順利達陣,整體來說,不可謂不成功。而最被詬病的對中共體制的不了解,可以用時間彌補。

民進黨內年輕一代,並不乏中國研究、兩岸關係專長者,科班出身者也大有人在。這些人「知中」緣於長時期的閱讀、關注與經驗互動,他們不曾受到戒嚴的行動限制,也沒有反共抗俄的感情問題,因此到中國不會有大開眼界之感。如何善用這些幕僚,讓民進黨的中國政策正常化,不用再從頭「認識中國」,才是謝長廷起頭後,民進黨內最重要的工作。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