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日想想】政治就是⋯⋯鬥爭,鬥爭,鬥爭,

友善列印版本

政治到底是什麼?聯考體制下的乖寶寶,像王郁琦,一定會說是「管理眾人之事」,大學時使用的教科書上說是「權威性的價值分配」,我偏好的則是Harold Lasswell的Who gets what, when and how,以及這幾年因為受了古典政治學的影響,加上了應然上必須追求的「善」(good)。但其實我對這些理論上的答案都不滿意,我一直認為政治在日常生活的實作上也需要有一些定義,只是遍尋不著,直到前幾天在一個座談會上,友人提出了身為一個政治工作者,每日的政治便是「鬥爭,鬥爭,鬥爭,」一時竟有豁然開朗的感覺。

實在太喜歡這個定義了,年輕一點的時候,覺得參與政治,就是參與偉大的鬥爭(struggle),表現一種為了理念而艱苦卓絕,奮戰求進的態度。是民主與威權之間的鬥爭、是本土路線與中國路線的鬥爭、是進步左翼和保守右翼之間的鬥爭。但實際投入政治工作,就會發現其實每日的所作所為並不太偉大,大多數都是面對雞毛蒜皮的瑣事。遇到人事,大概就是想要錢多事少離家近;遇到地方建設,則不出為路平燈亮水溝通。真正違法的事情很少,也沒人敢作,但灰色地帶的事情很多,裁量的空間很廣。來拜託的人,也很少是什麼真正的弱勢,真正的弱勢,怎麼會認識什麼政治人物?

我也不是什麼道德清高的人物,在國會中工作其實也是為了糊口飯吃,有些請託不影響什麼、也不與自己的政治理念或者理想有太大衝突,可以著力之處也就施以小惠,幫點小忙。但真正遇到與自己的理念牴觸時,消極或者積極抵制者也是有之。偶而有義正辭嚴地教育過選民、也偶而和老闆因為自由或者保守、發展或者永續的立場不同調,而有過爭執。幸運的是歷來的老闆也多半尊重大家對於事情的看法容或有異,有時會接受幕僚建議,有時則他表明責任自負,自行處理。

比如對於死刑、通姦刑事除罪化、多元成家的立場,我都曾經與歷任老闆意見不同,但作為幕僚,力陳立場之後,雖然沒有獲得支持,但也感覺過他們約略呈現意志的動搖。就像是教書時說這些,也不是想改變學生的立場,只是想提醒他們世界上也有人不像他們那麼想。又像是對於老農津貼改革、經濟成長模式,則是折衝後被他們的立場所說服,進而協助擬稿,處理後續的質詢與修法。也有過因為認為某些政治策略或者判斷的衝突,而有過激烈的爭辯,進而相互妥協的經驗。仔細想想,這種日常生活為了理念而來的微型抵抗,並不豪氣干雲,遠不是當年從事政治工作前在閱讀中感受的「鬥爭!鬥爭!鬥爭!」氣氛,而是極為平凡、迂迴前進,永遠不會有句號的「鬥爭,鬥爭,鬥爭,」

因為每一次的鬥爭都只能前進一點點,民主體制下的政治於是只能朝理想微幅前進,甚至偶而也會產生倒退。但在這些日常生活事務的歷練中,作為一個政治工作者,於是在每一天的鬥爭中有了現實感,不會再幻想自己的理想能夠一步登天,也更能夠以務實靈巧的態度,來推動理想中欲實踐的目標,並安然穿越理想推動中必然經過的許多灰色地帶,並且接受理想打折的不完美。

是以,經歷過這場「鬥爭,鬥爭,鬥爭,」的人都知道,政治目標的實現,並不是期待出現符合心中完美形象的領導者,然後才為近距離發現的不完美而沮喪。有現實感的政治工作者之所以支持某些人,是因為相信他可以帶領我們贏,而且信念和我們差距不大。因為政治工作者具有務實感的養成過程,讓我們相信只有勝利,才能夠有機會實現理想。理想可能打折,可能窒礙難行,但就像籃球場上沒有投出,就永遠無法得分;只有贏,才能夠讓政治工作者的理想有機會實現,即使做了卻沒能實現,至少比連做的機會都沒有來得無憾。人的性格多元,果決者必然獨斷、憂柔者也較能傾聽,沒有人是完美的,對於領導者必須擁有期待中的完美人格的莫名幻想,捫心自問,自己也無法達成,何以有資格要求別人?

以上,是作為一個具有實踐精神的政治工作者,在日常生活的政治中,在「鬥爭,鬥爭,鬥爭,」中,逐漸明瞭到的一種政治定義。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