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過度解釋族群衝突議題

友善列印版本

族群一直都是臺灣紛紛擾擾的主要亂源,不只對外勞及新移民歧視與打壓,長期以來,這個議題便一直困擾著我們。

族群議題又常被擴大解釋,而出現性質上有時間上的承先啟後,卻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族群紛爭類型,分析如下。

省籍(語言、文化)衝突:

主要盛行自中國國民黨撤退來台至全臺開放直普選後。其雛型是以來臺時間先後及母語之不同所生。常見的呈現或爭議的方式有「外省人打壓閩南人」、「閩南人排擠客家人與外省人」、「原住民常受其他族群忽視及歧視」等圍繞在外省、閩南、客家、原住民此四大族群間,此類型其更是政治上藍綠惡鬥的濫觴。

城鄉(南北)差距之爭:

到後來網路普及鄉民次文化逐漸流行後(主要來源自PTT),開始出現以居住地之南北及城鄉差距來分別,主要是以大台北地區為主戰場的:「天龍人(泛指住在大臺北地區的人)瞧不起南部人(以此說法戲稱非台北者都是南部)」、「南部人看天龍人不順眼」、「“南部”各地區彼此間互看不順眼」。

同樣的,此類型是接續著第一種分類方式而演變而來,但彼此卻不互斥,能同時存在於同一個爭論的場域中,甚至時常彼此相輔相成、互相結合於各政治場域與民間中鬥得不可開交。

逐漸浮出檯面的新移民問題(以「問題」稱是因為此現象的發展尚未穩定,尚不宜過於狹隘定義之):

因臺灣產業需求、人口逐漸老化之照護需要及國內兩性婚姻失衡而新加入的族群,主要組成分子為來自東南亞、中國之外籍勞工、配偶及其後代,常被統稱為新移民。

新移民無論在原生國籍、宗教信仰、文化、語言甚至是膚色、臉孔等與臺灣本土原有之四大族群有明顯的不同,容易被視為「他者」。他們在勞動場所、家庭、學校甚至是許多公共場合上或多或少會遭受雇主、家庭成員、同學與老師及大眾的異樣眼光甚或歧視、打壓。

但不能忽視的是,現今臺灣的新生兒,有越來越高的比例是來自於新移民家庭,在不久的將來此族群人口甚至會超越原有的原住民族群,但目前社會上無論政府或民眾普遍對此族群的瞭解非常有限,甚至可以說是不願意、沒興趣主動去瞭解對方。

媒體時有報導雇主與家庭成員奴役虐待,或者青少年族群以無端暴力攻擊此族群等非人道的現象。若不正視此問題,可預見的將來此問題將造成臺灣社會嚴重的不安。

臺灣很多人對族群間的差異過度解釋與重視,甚至熱衷於塑造「他者」以作為內鬥的假想敵。事實上社會上最需要被重視且處理的是存在於經濟、政治上的「勞資對立」與「貧富差距」等「分配正義」的問題。

居住於這塊土地上的人們,彼此間只應有靠不正當手段所成的「既得利益者」與受不正當手段侵害利益的「非既得利益者」之族群差異,而非上述三種族群的分別。

真正熱愛且住在這塊土地、這個國家、這座家園的人,都該被視為真正的「臺灣人」,別再被上述三種被有心製造出來的議題矇蔽了心眼,畢竟只有讓人們繼續將心力聚焦在不必要的、虛假的「族群衝突」,而非擺在公民議題上而形成堅強的「公民意識」,那些不公不義的既得利益者們,才得以繼續開心地,以少數的狼壓榨決多數的羊。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