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山論劍】九二共識有那麼厲害嗎?___民進黨兩岸戰略系列三

友善列印版本

華山會議9場,第一場討論台灣兩岸政策的核心價值,第二場就跳到九二共識,而且還特地請九二共識這名詞的創始人蘇起參加討論,可見民進黨真把九二共識當心腹之患,非談個清楚不可。

九二共識真的威力那麼大,是2012以及此後大選勝負的關鍵嗎?

2012選後游盈隆,認為在2011年國共還沒聯手打九二共識牌前蔡英文就已經輸馬5-9%了,大選前三天則為7-4%,都跟後來投出來的票差5-97%非常接近。

圖片說明:選民投票傾向。(圖片來源:游盈隆《天人交戰》)

 

他進一步又對九二共識做了幾次不同的民調,都發現九二共識對國民黨勝選的效應毫不明顯。如2011年8月蔡英文說「九二共識既不存在,何來承認或接受」,民調發現民眾對蔡英文說法支持和反對的都是34%,兩個沒輸贏;選前3天張榮發說「沒有九二共識,台灣就完了。」民眾贊成的29%,反對的卻高達47%。(游盈隆《天人交戰》,但不能忽略童振源提出了不同見解的民意報告;因此影響大小可說見仁見智,並沒結論。)

儘管游盈隆是民調專家,但民進黨到底選輸了,許多人誠恐誠惶之餘,還是相信自己輸在九二共識而不相信游盈隆。

到底九二共識是何方神聖 ? 1992年有沒有一個共識叫九二共識的?這一切都成羅生門了,但既然影響被認為那麼重大,還是非追蹤清楚不可。

1992年兩岸會談,「大的一邊」的中國,在兩岸國家定位上咄咄逼人,提出「事務性商談中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要台灣和他形成共識 ,並「反對任何形式的兩個中國,一中一台,也反對一國兩底及其他類似的主張和行為」。

為了面對中國的出招,當時國民黨政府中海基會和陸委會尖銳對立,這就是是有名的「海陸大戰」中的重頭戲。國民黨主流對中國的要求怕怕,海基會只好一再閃避說沒得到授權不能談。

1992年8月2日,總統府國家統一委員會通過<關於一個中國的涵義>的政策文件主張:

「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之原則,但雙方所賦予之涵義有所不同,中共當局認為一個中國即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台方則認為一個中國應指1912年成立迄今之中華民國,其主權及於整個中國,但目前之治權,則僅及於台澎金馬。台灣固為中國之一部分,但大陸亦為中國之一部分。」

國統會這個說法,北京的解釋是「台灣當局」已經「被迫表示了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但北京仍反對台灣對「一個中國內涵的解釋」,並表示不可能和海基會討論一個中國的內涵,認為大家只能直接引述「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對內涵,台灣沒有各自表述的空間。

北京這說法國民黨不認帳。1992年11月5日,陸委會副主委馬英九在中央日報聲明「會談己經功虧一簣,海協會明知雙方就有關『一個中國』的『表述』問題並無交集,卻對外一再揚言,雙方已獲得共識。這種言不顧行,行不顧言的作風,錯失達成協議的良機。」「既然不可能有交集與共識,雙方各用口頭表達立場,已經足夠了。

北京重申,「在事務性商談中,要表明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為了避免繼續在共識的糾纏而妨礙兩岸交流,於是強調「兩岸事務性商談中,不涉及一個中國的政治涵義」。但理應是提防,若一中原則不界定就承認,將因為中國大,掌握解釋權,對台灣不利,因此台灣力爭以各表明確化一中的內涵。

就這樣,雙方長期沒有形成共識,為了讓彼此「各自找下台」,1995年8月,海基會秘書長焦仁和依據<國統綱領>精神提出「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說法。由於中國不斷強調雙方已有一中共識,於是海基會干脆也強調兩岸有共識,共識是「一個中國各自表述」。這令北京很生氣,1999洋洋灑灑地發表長文<為歷史留下公正的注腳__1992年兩會達成共識始末>非常難聽地駡國民黨政府「謊稱兩會達成過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共識」。

要注意的是兩岸雙方提的叫「共識」而不叫「九二共識」。

雙方都說自己的說法才是共識,對方的共識不是共識。就在兩岸為九二共識定義吵吵鬧鬧中,國民黨政府下台了,2000年4月,大選才剛投完票,蘇起就創造新名詞「九二共識」,建議紅綠藍三黨共同採用來面對民進黨執政的新政局。2001年11月6日,他說「九二共識」,意在同時涵括國民黨主張的「一個中國各自表述」、民進黨的「各自表述」、中國大陸的「一個中國」等不同立場。

蘇起這個建議的策略目的仍然和焦仁和倡議一中各表一様,也是為了讓彼此「各自找下台」。蘇起認為,九二共識是替「一中各表」換個新名字,以便更能緩和民進黨執政後可能對兩 岸關係造成的緊張,並且為兩岸持續交流溝通找到雙方都可以接受的共同點。

這樣,蘇、焦兩人同樣的都在李登輝的<國統綱領>下玩遊戲,是很「國民黨色彩」的。後來國民黨甘脆就說「九二共識就是一中各表」,不過這是稍晚的事了。在2001年6月20日誠實的馬英九還仍然說「國民黨接受一中各表,但大陸只有一中沒有各表」,這等於是說連什麼共識也沒有,更何況是叫做九二的共識了。

蘇起說,「沒想到中共接受了,就是民進黨政府不願接受」。其實蘇起不必意外,中共不只接受,而且接受得非常高興。

早在1990s年代中共因為雙方大小懸殊,國際上又承認一中原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所以北京認為只要有共識,北京就有壟斷解釋權的優勢,所對共識兩字的使用就遠比國民黨政府積極強勢,反而國民黨政府對共識兩字戒慎恐懼,推三阻四,如今蘇起把主動把共識兩字加上九二而端出來,北京自然高興都來不及了。

2001年12月16日,海協會會長汪道涵在慶祝海協會成立十周年招待會上發表書面致詞,幫蘇起「解釋」「九二共識」的含義是「1992年海協與台灣海基會達成共識,各自以口頭表述的方式表明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的立場與態度。」

此後,自2002年起,中國黨和國家領導人如江澤民、錢其琛便經常講九二共識。

中共欣然接受蘇起發明的九二共識,認為很好用。

蘇起說明九二共識說要模糊性的概念讓各方解釋都有些許交集,以便兩岸關係解套與發展。只是北京根本不容許給台灣模糊性的空間,北京接受九二共識後,除依自己立場解釋並宣傳外,仍和1990s年代一樣嚴詞否定可以用一中各表定義九二共識。

本來在以前談共識,指的是「兩會間」,或「兩岸間」,是「國與國」或「政府與政府」、「政治實體與政治實體間」的共識,現在,蘇起把他拉到「黨與黨間」去形成共識,於是強烈地呈現了「一國之內的色彩」。在民進黨方面,雖然陳水扁曾積極想接受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但黨內反對的多,只好放棄。於是共識確定由兩岸共識轉成兩黨共識。

雖然國共都接受「沒有共識」的九二共識,但雙方正式白紙黑字地簽下來卻要等到2005年。

很明顯的,在<胡連公報>中雙方仍然沒辦法解決一中原則VS.一中各表的爭議。這兩樣都未被公報寫進去。公報是這樣寫的:

「兩黨共同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謀求臺海和平穩定。  」

由此可見被國共雙方確認的九二共識便不是建構性的、積極性的國家定位,而是消極性的、非建構性的「反獨」了。

由於建構性的、基礎性的國家定位的欠缺,因此雖然公報中說要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儘快恢復平等協商, 終止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建立軍事互信機制,避免兩岸軍事衝突,但馬總統上台後,這兩樣協商完全沒辦法啟動。

但是,另一方面,國共聯手反獨,本質上是拉一個打一個的統戰邏輯的產物,可以用來恫嚇綠營和台灣社會。

到了最近國民黨終於進一步在九二共識的定義上重大讓步。

習近平拍賀電祝賀馬英九連任國民黨主席,馬借著回覆賀電,把自己一再講的兩岸沒有共識的話完全推翻,他現在強調1992年,海峽兩岸達成「各自以口頭聲明方式表達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國民黨重返執政後便在這樣的基礎上,恢復兩岸中斷近十年的和解與合作。 」

這是一次根本性的重大讓步。過去國民黨必定要加上「一中各表」的限制才肯承認一個中國原則,這堅持現在放棄了。而且又把「兩黨共識」拉到「兩岸共識」上面去,將來國民黨要怎樣解釋是一個非常重大的問題。

既然白紙黑字簽下來雙方承認的確有共識,因此,九二共識的存在,要合理,說法只能是這樣:

一、 的確,1992兩岸政府就開始尋求國家定位的共識,所以後來一旦共識達成叫九二共識也無可厚非;

二、 雖然1992就開始尋求共識,但直到2005胡連會才敲定共識內容。

三、2005彼此承認的共識既非一中各表也不是一中原則,而是國共聯手反獨;2013才進一步承認一中原則是共識。

四、2005時不是兩岸政府間共識而是國共兩黨共識;

五、2005年達成共識時,基本上他是中共拉一邊打一邊的統戰策略和國民黨拉外人打裡面策略兩相配合下的產物。

 

 

這樣的九二共識,在義理上兩個致命性的不正當:

一、 國民黨配合中共統戰,拉外人打裡面,逾越了國內國外的內外分際;

二、國共以反獨做核心價值,再進一步以一中原則為核心價值,這兩樣都和社會多數主流價值認同嚴重衝突。

九二共識的核心精神是無論是「一中原則」,或是「反獨」,從民調上來看根本都是票房毒藥,根據游盈隆的調查,2011年民眾同意一中原則的只有16-2%,實在夠少了,相反的不認同一中原則高達70-6%,差距太顕殊了。至於台獨,則依tvbs調查則2013年已65%,支持統一的才17%,對民眾,反獨絕對不是個好訴求。

2012選舉最後幾天,國共驟然搬出九二共識出手,民進黨匆匆應戰,焦點集中在「92年並沒有共識」這一點而已,並沒在國共訴求九二共識在正當性兩個最大的弱點上反撃,十分可惜,得好好檢討。

25日華山會議就要討論九二共識,希望本文能拋磚引玉。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