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編輯推薦
連絡我們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Toggle navigation
FB
contact
rss
簡體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編輯推薦
熱門文章
政策想想
教育文化
環境經濟
財政金融
全球脈動
國防外交
司法人權
媒體觀察
休閒育樂
政黨政治
主權兩岸
中國問題
社會安全
時事想想
想想副刊
文化研究
書評書介
歷史書寫
運動休閒
電影戲劇
音樂藝術
漫談時事
專欄作家
公民平台
简
熱門
首頁
文章分類
No name熱門
電影戲劇
邱振瑞
7 月 10,2018
【日晷之南】電影導演作家的兩個身體——伊丹十三
在臺灣,有媒體製造假新聞操弄政治議題,進而侵擾社會秩序,在日本的影視世界裡,同樣不遑多讓。它們以正義為名,揭發名流祕辛,實則為了得利,電影導演作家伊丹十三向生而死的經歷,正好可以突顯這個問題。 以1992年伊丹十三(1933-1997,本名池內岳彥)的電影《反暴力的女律師》為例,這部電影上映後,獲得很大的回響,但也讓自己置身險境之中。一個暴徒宣稱,他對於伊丹導演的電影內容,極為反彈無法苟同...
書評書介
理察.霍夫士達特 Richard Hofstadter
7 月 09,2018
《美國的反智傳統》:達爾文演化論與史科普案
書名:《美國的反智傳統:宗教、民主、商業與教育如何形塑美國人對知識的態度? 》 作者:理察.霍夫士達特 Richard Hofstadter 譯者:陳思賢 出版社:八旗文化 出版時間:2018年7月 對現代性的反抗:達爾文演化論與史科普案 對美國的改革宗來說,一九二〇年代是「文化鬥爭」(kulturkampf)最激烈的時期,在許多的廣告宣傳、廣播、雜誌與大眾教育中...
7 月 09,2018
理察.霍夫士達特 Richard Hofstadter
二十世紀的美國著名公共知識分子、哥倫比亞大學美國史教授。曾兩次得到普立茲獎:他憑藉在《改革的年代》(The Age of Reform)中對1890年代民粹運動和二十世紀初期進步運動的理性分析首度於1956年獲獎,之後又因《美國的反智傳統》中對文化史的研究而於1964年再次獲獎。
運動休閒
阿宏叔叔
7 月 08,2018
【野球人生】阿宏的大聯盟觀戰初體驗
最近阿宏參與的一個棒球討論社群中,有一位朋友提出了這樣的話題:「大家還記得你所看的第一場大聯盟球賽嗎?」一看到這個問題,讓阿宏馬上想起21年前…… 1997年初阿宏離開台灣,去富樂頓(Fullerton)求學,學校距離安娜漢天使隊的球場只有12公里,天使隊的比賽順理成章成為阿宏的大聯盟初體驗。 球季開始不久的某一天,阿宏的球友兼酒友約翰(John Verdugo)就找阿宏一起去看球賽...
教育文化
陳瑞麟
7 月 08,2018
【科哲絮語】科學哲學有什麼用?
開場白:人和哲學的功用? 這個世界有兩種東西會不斷地被追問它自己存在的功用、目的、價值和意義。一個是人,另一個是哲學。 也只有這兩種東西會不斷地自問自己存在的功用、目的、價值和意義。 任何一個人,不管多麼地位高權重或微不足道,從現任總統蔡英文、前總統馬英九到街上的路人甲,在某時某刻、某種心理或社會狀態下,就有可能被問或自問:此時此刻,我有什麼用(我能做什麼)?...
書評書介
艾比蓋爾‧馬許 Abigail Marsh
7 月 05,2018
【書摘】《恐懼的力量》:什麼會導致心理病態?
書名:《恐懼的力量:為何有人捨身救人,有人惡意病態?一位心理學家探索大腦、神經和行為科學,實證揭露人性善惡真相之旅》 作者:艾比蓋爾・馬許 Abigail Marsh 譯者:潘昱均 出版社:奇光出版 出版時間:2018年7月4日 心理病態(psychopathy,發音為sigh-COP-a-thee,或稱精神病態)是一種失去同情能力的人類大腦障礙。它的特點綜合冷酷無情、...
全球脈動
劉威良
7 月 05,2018
【借鏡德國】當精神病患殺人⋯⋯德國的安全管束
殺死小燈泡的兇手被判無期徒刑,且刑後須接受強制監護五年。強制監護的用意,是擔心他刑期服滿以後,病情仍沒有好轉,有再犯危險性,因此需要強制監護。德國早已廢除死刑,但對於案情重大,且因精神疾病,可能出獄再危害大家的罪犯,德國社會也曾劇烈討論過;數年前德國改了法律,讓慣犯或精神疾患者的重大案件罪犯在服完刑期後,還必須做安全管束(Sicherheitsverwahrung),且依病患的病情,...
7 月 05,2018
艾比蓋爾‧馬許 Abigail Marsh
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美國國家精神衛生研究院完成認知神經科學博士後研究。喬治城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負責指導社會神經科學實驗室,研究成果獲頒國家精神衛生研究院的轉化研究Wyatt紀念獎,以及美國國家科學院(PNAS)的科學卓越「科薩雷利獎」(Cozzarelli Prize)。
教育文化
,
文化研究
陳怡秀
7 月 04,2018
【日本想想】當「嵐」變成老師?以巨蛋為校舍的「WAKUWAKU」偶像特別授課
如果能有見到傑尼斯偶像團體「嵐」的機會,參加一場充滿聲光效果與精湛歌舞的演唱會當然很棒,但當五位成員變身成「老師」為你「上課」,又是如何特別又新奇的體驗呢?名為「嵐的WAKUWAKU學校」(嵐のワクワク学校)的活動,便以東京巨蛋與大阪京瓷巨蛋為「校舍」,邀粉絲們「入學」,提供五種觀察四周、享受日常的生活新提案。2018年的初夏之際,這項活動也邁入第8屆。 要說現在誰能稱為「...
歷史書寫
張肇烜
7 月 03,2018
【人心人術】荷蘭來的台灣人!畢耀遠:我是台灣人,這裡是我的家
「愛這塊土地,不用多說什麼,做就是了!」他從荷蘭而來,卻把一輩子都奉獻給了台灣,募款建醫院、蓋學校,直到現在畢耀遠神父95歲了,他仍在台灣這塊土地上奉獻著,他說:「我是台灣人,這裡是我的家⋯⋯」 「愛這塊土地,不用多說什麼,做就是了。」 距今60多年前,在荷蘭小鎮舉行晉鐸彌撒,那一天,有位剛晉升神父的年輕人Mr. Pierrot,之後他將來到一個陌生的東方島嶼,叫做台灣...
‹
…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