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饒辰書,目前就讀於臺師大社會教育系大三,喜歡用文字傳達意念,對新聞產業頗有興趣。平時會關注社會議題,也喜歡探討人生哲理,有強烈的自我意識感,很符合社會教育系的氣質。至於什麼是社會教育,簡而言之就是努力用盡各種方法說服別人接受我們所認同的價值。
這次,我真的以身為臺灣人而無比驕傲了
這次,我真的以身為臺灣人而無比驕傲了
2020年1月初臺灣歷史性的總統大選剛落幕,我身為20歲首投族的我內心仍然激動,一場改變全人類生活的風暴卻悄悄露出端倪,在無知與謊言瀰漫同時,臺灣搶先嗅出一絲不對勁,帶著謹慎的懷疑心態,階段性成功防堵疫情入侵,這塊憨厚的蕃薯如同亂世中的一片淨土。該說們很幸運,還是說我們很努力?或許都是,但對SARS時僅僅4歲的我而言,這次我深刻見證臺灣人面對共同敵人團結一心的民族性,深植在每個臺灣人的基因裡,成就了今天我們平凡而日常生活節奏。
我回想起2020上半年,每天下午2點一到就習慣性地打開記者會直播,最想知道莫過於今天新增幾例確診、對社區防疫網有無威脅;當口罩開始供不應求,政府透過徵收、實名制的配給制度,確保至少每個人都買的到口罩;或是回到那段「加零」的日子,是全國人民每天最樸實無華的快樂之一。也許那段時間的社會並不如我所說的平靜,但卻不得不承認那段時間的我們都和指揮中心站在一起,相信專業、服從指示,儘管內心還是會感到不安,不過最終我們都仍選擇一起力防疫。
身再有有兩案例的大學中,我面對過未知的恐慌,也看過外人避而遠之的眼神,還記得那天一早我就打電話回家,告訴家人學校有確診個案,我不知道自己有多少機會被感染,所以這週末可能不會回家,儘管是好不容易空下來的週末。另外,當時在補習班打工的我直接被告知停班一個月,沒有溝通也沒有告知,雇主是直接上傳新的班表,而在網路上不乏這類案件的訴苦、取暖。那陣子的我們都很害怕,害怕病毒、害怕歧視,更害怕明天以後的校園會怎麼樣,我們同時承受內心的恐懼以及外界投以我們的眼光,那真的很不好受。幸好,那些終究都過去了。
這次疫情最讓我感動的事情是什麼?是政府的態度、是媒體的責任感,還有我們選擇相信彼此的決心,過去偶然在某個場合,聽到前副總統陳建仁的分享,他表示對抗疫情最好的辦法,就是公開透明,唯有公開透明,才能讓人民安心,大家才會因為信任而團結一起。的確,回想那段恐慌的日子,我們相信每天都能在某個時間點瞭解臺灣最新的疫情狀況,我們相信透過新聞媒體的報導,我們能瞭解國內外的狀況如何,以及我們如何自處。因為我們共享著相同的資訊,我們有掌握自身安全的信心,造就我們能團結的偉大。在那次演講中,陳建仁還分享了一段令我相當感動的話:「有些人稱讚我們這一年把國內疫情控制得很好,但是我會對他們說,事實上我們花了17年做準備。」
在SARS期間,我大概才不到5歲,實在沒有什麼既視感,但在經歷這次疫情,再回頭看看那段時間的資料片段後,我也能感同身受那段時間帶來的恐懼、慌亂與傷害的陰影面積有多大。陳建仁認為,這次面對COVID-19疫情的每個環節,不是偶然,而是SARS後這17年來一直都在做足的準備。
然而,不得不承認在過去一年的防疫過程中,仍有諸多值得檢討的部分,甚至也引發不少爭議,例如彰化的萬人普篩、加利口罩事件等,我自己都會開玩笑地說:「當發現社會上口水變多的時候,代表我們就更接近正常的生活了。」我想說的是,整個防疫環節不可能都是零瑕疵的,但在面對不對稱資訊、急遽變化的疫情威脅時,我們都在跟病毒賽跑,回過頭來我們還是必須仰賴團結尊重專業,防堵疫情為先的策略,才有今天的果實。
不論你怎麼看待2020的臺灣,但事實是我們很勇敢、很堅韌,同時也很脆弱:我們面對病毒會害怕,面對隱瞞會生氣,面對別人的污衊或詆毀也會感到受傷。這場疫情可能會遙遙無期,但是當我們率先進入後疫情時代的此時此刻,我們應該開始思考該如何在重整的世界節奏上,生存的更遊刃有餘,因為所謂真正的勝利不會只停在極少比例的確診數,而是面臨疫後全新的世界誕生了,然後我們呢?
但是別忘了,多關心和感謝身旁的親朋好友,我還是相信人心的溫暖可以帶我們走過這季寒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