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編輯推薦
連絡我們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Toggle navigation
FB
contact
rss
簡體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編輯推薦
熱門文章
政策想想
教育文化
環境經濟
財政金融
全球脈動
國防外交
司法人權
媒體觀察
休閒育樂
政黨政治
主權兩岸
中國問題
社會安全
時事想想
想想副刊
文化研究
書評書介
歷史書寫
運動休閒
電影戲劇
音樂藝術
漫談時事
專欄作家
公民平台
简
熱門
首頁
文章分類
大學教育
教育文化
謝宇程
4 月 05,2016
【學與業壯遊】 被迫、徒具形式的實習,有啥意義?──大學的藝術之二十七
近年來,談到產學脫節,許多人都將實習視為一帖救方,認為實習可讓學生與企業兩相得益。有些學校將實習列入「畢業門檻」之一,不少學生認為實習經歷有助就業,所以努力找實習機會。然而,實習隨隨便便就辦得好嗎?隨便辦理,就能帶來神奇的效果嗎? 普遍整體看來,台灣許多學校與企業推實習,往往是因為歐美流行,於是我們也有樣學樣、形式照抄,並不清楚實習功能目標,也沒有完善的的運作規劃。...
教育文化
謝宇程
3 月 29,2016
【學與業壯遊】 大學該複製量產,或是輔助創造?──大學的藝術之二十六
在18歲的時候,父母交了錢,讓兒女進入某大學某科系,光是坐在課堂上大概要花2000個小時,課外準備作業、報告及考試估計要再花3000小時。這一切,所為何來?父母辛苦,學生花時間、教授花心力,我們到底想要造成什麼?如果教育是為了學生存在,那麼,大學是提供了什麼,讓學生有更好的人生,讓所有人付出的努力並不枉費? 「複製量產」式高教,不該停嗎? 今日,大學運作的機制仍是「複製量產」式的。...
謝宇程
3 月 22,2016
【學與業壯遊】 除了法律什麼都不懂,還是優秀法律畢業生?──大學的藝術之二十五
過去法律領域的畢業生並不常抱怨失業問題。畢竟律師、法官、公司的法務,基本上都是法律科系背景畢業生的勝場。只要台灣政治體、經濟體存在,法律領域畢業生就固定可以分享一部分經濟產值,一部分政治權力。 但現在已經要擔心了,通常實習需要投很多事務所才能爭取到一個實習缺。因為學校教學跟律師職業之嚴重斷層,導致學生只會國考,不具備案件能力,也導致事務所不喜歡使用菜鳥實習律師。這在理工領域、...
教育文化
謝宇程
3 月 15,2016
【學與業壯遊】 實驗課,為了重複流程,或是科學精神?──大學的藝術之二十四
人類什麼時候開始學會做實驗,大概就在什麼時候,科學開始突飛猛進。實驗和科學之間的關係密不可分,我們都知道。因此,大學幾乎都會開設實驗課,許多理工院生,攤開課表可以發現至少整整兩三個下午是在實驗課中度過。 但是,這些實驗課有什麼樣的成效?學生從中學到多少的科學精神?學校和老師用多少心力經營實驗課程? 假造數據,實驗何益? 我曾經訪問一位在台灣頂尖大學學生,...
教育文化
謝宇程
3 月 08,2016
【學與業壯遊】 不把行政職務當專業,大學奢談經營品質──大學的藝術之二十三
說到大學的「系辦助教」,你有什麼印象?不少人會想到的是:處理報帳或影印等雜務,幫系主任和老師們打雜,常是年輕人邊準備考試(留學考、公務員考⋯⋯)一邊賺錢的過水工作⋯⋯。無論校級、院級、系級,各種層級,在大學,通常不把行政職務當成專業。而這件事對於大學的品質經營,有非常不利的影響。 這麼說,並不是認為行政人員處於「弱勢」。事實上,有些公務人員資格的行政人員,在學校相當強勢,...
教育文化
謝宇程
3 月 01,2016
【學與業壯遊】 在新加坡,實習由大學負責媒合與把關──大學的藝術之二十二
了解新加坡的人,常會覺得它似乎很像一間「公司」,六百多萬員工的大公司,不斷向外吸取人才,以及拓展貿易版圖的公司。而這個特色,似乎也反映在它的教育之中。 舉個例,新加坡的教育部,有兩個平級的部長:一個主管中小學,現任部長是黄志明先生;一個主管高教與職業教育,現任部長是王乙康先生。王乙康先生是什麼背景呢?可不是教授、大學校長。他曾任職於產業貿易部,並且當過四年新加坡就業培訓局的CEO。沒錯,...
教育文化
謝宇程
2 月 23,2016
【學與業壯遊】 除了比檔案和作文,校內社團評鑑,有什麼好辦法?──大學的藝術之二十一
最近寫了幾篇文章,都在討論參與社團的意義與益處;在更久以前也曾寫了篇文章,討論教育部的大學評鑑中,充斥著大量文書作業,學生做這些檔案參展勞力傷財,而且其實無法展現社團實際效益,甚至其中充斥著偽造資料。 一所大學的課外活動組看到我的這幾篇文章後,積極和我聯繫(...
教育文化
,
環境經濟
謝宇程
2 月 16,2016
【學與業壯遊】 事業才是人生重頭戲,「產業領域」課程怎麼教?──《大學的藝術》之二十
無論在大學就讀哪一類學科領域,在發展個人事業後,都要經歷打散、重新選擇、再次積累的過程。大量的畢業生,帶著某科系的思維、知識,進入乍看不相關的產業,承擔看不出明顯關聯的職能──學工程的進入行銷或業務、文學系的進入企業、資訊背景的也可能轉考公務職。在畢業後發展事業的選擇,難度、複雜度、挑戰性,一點都不亞於一次學測指考。 學校可以如何幫助學生做好準備、瞻望未來?也許可以考慮:「產業領域」課程...
教育文化
李心文
2 月 04,2016
「利用頂尖人才」與「供養頂尖人才」的差別
近日常在台灣媒體上常看到一些高教相關問題,包括人才流失、排名不佳等。有些聲音主張,應該即刻為教授加薪,而教育部也有「國際共同人才培育計畫」,似乎都是為了要解決這兩大問題。我們來看看這兩貼藥是否有效。 政府應想辦法利用頂尖人才,而非只給高薪 加薪就能解決大學排名不佳的問題嗎?本人持高度懷疑的態度。我不是說政府不應該為教授加薪,或是不應該花錢投資高等教育──台灣教授薪水低的確是一個事實,...
教育文化
謝宇程
2 月 02,2016
【學與業壯遊】 「業師」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接下來該看重「業生」了
在這幾年,高等教育、技職教育開始重視「業師」。業師是指不見得有博士學位,不以寫學術論文為職業、在業界有實務經驗與技能的大專教師。許多人發現,業師比起一般教授,可以帶給學生不一樣的見識與成長,更了解自己如何為事業職涯做準備。 對於誰該是「老師」,台灣的大學體系已經在反思。但關於誰該是「學生」,還沒什麼想法上的轉變。 然而目前為止在台灣,一般大學招生的對象,...
‹
1
2
3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