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送中運動自六月密集遊行至今,已經演變成武警濫權的荒謬發展。北京的極權專制催淚香港,一國兩制從神話變笑話。看著港土在瓦斯瀰漫中流淚、槍彈棍棒中流血,身在台灣的我們心裡難受,無力感也時常氾濫。香港資訊轟炸下不禁去想:在台灣的我們能夠做什麼?作為一個農議題的NGO似乎與主權議題無干,然而從農業與糧食的蹊徑檢視中港關係,或許能夠讓我們知道「中國因素」如何在農糧議題發酵。
香港並非無農之島,過去曾有八千公頃的稻田,然而在都市化侵併農業土地、中國低價農糧傾銷的過程中,農業大量消亡,稻田的黃澄已然絕跡。滅絕的過程如何發生?這篇文章將簡述香港的農業史,港都農業的衰敗即是去鄉土的過程,也是中國併吞的失主權過程。
英國殖民時期:糧食問題就是政治問題
1945年日本宣佈投降,二戰結束、香港重光,英國恢復對港的統治。戰爭紛亂在重光後仍然持續,為了穩定糧食配給,港督實施了九年的糧食配給制,也在1946年成立蔬菜統營處。透過蔬菜統銷,除了掌控糧食系統,也解決中間人剝削農民的問題。面對大量偷渡的內戰難民,港英政府鼓勵他們居住在新界一帶,這群「非原居民」的農業技術及勞動力,成為提供港島糧食的主要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