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份補給】輕軌是文青主導思維?日本路面電車搶復權

10月16日,高雄市代理市長葉匡時在接受網路媒體專訪時,表示高雄輕軌第二期工程,在大順路區間因沿線居民反對,因此無法維持原有方案,並抨擊前市府興建輕軌的策略。

若無太陽花學運 台灣是否已成為中國囊中物?

太陽花學運324行政院血腥驅離事件,法院裁判近日出爐,認定北市警局須賠償受害者。與此同時,前總統馬英九頻頻放話唱和中國統戰,稱「台灣應對統一保持開放」,讓筆者想起他過去「太陽花(阻擋服貿)害死台灣」的發言。事到如今,看到美中貿易戰下,日益惡化的中國經濟,作為學運參與者,筆者不禁要問,要是沒有太陽花學運,台灣是不是早就「被送中」,成為中國的禁臠了呢?

【日晷之南】三島由紀夫的自然觀與死亡定向

眾所周知,三島由紀夫於1970年11月25日,以極為慘烈的方式切腹自盡,成為轟動全世界的社會事件,我們不得不承認,在某種程度上,其實已預先限定我們對其文學內容的探討。這就是說,當我們進入三島由紀夫的殉道領域之時,遍布在其作品中互為矛盾的自然觀念,很可能被其七生報國似的載道之言覆蓋。但是歷史研究做出證明,探索作家所抱持的自然觀念,有助於我們理解他的文學圖景,甚至得以深入他的生死觀,從中找到視死如歸的最終根底。就此而言,這樣的閱讀和探索,既有比較文學研究的廣泛意義,亦可作為另類宗教思想領域的途徑。

自然中的各種形態

《陽光普照》:萬物負陰而抱陽

《陽光普照》(A Sun,2019)是鍾孟宏的生涯代表作,也是2019年最佳的台灣電影,它讓我想起同樣處理家庭題材的《顛父人生》(Toni Erdmann,2016),它的黑色幽默與後者相比毫不遜色,甚至,略勝一籌。

但說實在的,電影開場的畫面我完全沒辦法進入情境,為什麼呢?作為觀眾的我聽見開場熟悉的音樂旋律,十分震驚。幾經思索,才確定是林生祥為鍾孟宏電影作品重新製作的〈縣道184〉。而這時電影角色裡的菜頭(劉冠廷飾演),刀起刀落。透過電影配樂的開場,我們知道,鍾孟宏相較於前作《一路順風》(2016),他依舊拍了部公路電影,只是從敘事結構從公路電影變成人生之路電影。

於是,角色阿文(陳以文飾演)設定為駕訓班教練,不但合情合理,而且其座右銘「把握時間,掌握方向」的八字箴言之於人生之路,更耐人尋味,也貫穿全片宗旨。阿文的大兒子阿豪(許光漢飾演)看似在人生之路從不犯錯,卻在走錯一步後,終而不返。相較之下,小兒子阿和(巫建和飾演)在人生之路犯錯後,如何尋回一般人的日常生活之軌?

【當年不能做的事!】你不能唱歌演戲

台灣現在是完全自由開放的社會,只要不違法,大家可以隨心所欲做想做的事。不過在戒嚴時期,很多現在看來理所當然的事,當時統統都不准做。例如你想登台歌唱、在螢光幕前演出,都需要考取歌星證或演員證;在尚未開放出國觀光的年代,也要憑證申請,方可出國表演。

早在1948年3月,台灣省政府就針對電影、戲劇事業制定「台灣省電影戲劇事業管理規則」,演藝團體必須進行劇團登記。演出前還要提出劇本或劇情大要,申請上演登記;只要內容違背三民主義、政府政令、時代精神、善良風俗,均不得上演。

隨著台視、中視、華視等無線電視台陸續開播,既有的管理規則已難規範各式演藝事業;台北市政府趁升格為直轄市,於1971年12月公布「台北市育樂事業管理規則」,規範包含劇團、戲班、歌廳、餐廳、電視、電影在內的各類演藝事業。

其中,在外公開演出的藝人必須申請演員證,且演出內容不得違反國策、善良風俗、唱禁歌。

【被遺忘的歷史】蔣經國與任顯群的三角戀、政治內鬥

中國國民黨政權的中國式鬥爭是國際知名的,過去,他們在中國鬥來鬥去鬥掉了江山,到了台灣以後不改本性,仍然把中國那一套帶來台灣搬演,在各種鬥爭戲碼中,大概只有蔣經國與任顯群的鬥爭,因為加入了女人的因素,而成為唯一具有粉紅色彩的高層鬥爭。

這一件鬥爭事件非常複雜,不但凸顯了在整個大時代背景之下中國國民黨政治鬥爭的陰暗,而且揭露了蔣經國的婚外情及中國國民黨高官之間的三角戀愛八卦,更徹底、具體地將中國國民黨特務胡搞亂搞的惡劣本質暴露無遺。

話說1955年的四月十日,中國國民黨蔣介石極權政權的保安司令部以「掩護匪諜」罪名,將前台灣省政府財政廳長任顯群逮捕,這是當年非常轟動的新聞。

【戰地眺望】小心炸彈!那些二戰未爆彈的故事

2019-07-17據中央社報導,淡水發現一枚未爆彈,新聞描述如下:

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一戶住家後院發現疑似未爆彈,冒出陣陣白煙及火花,警消不敢大意急劃出警戒區,軍方晚間到場確認二戰期間黃磷彈,初估無爆炸危險,已載回軍營處理。[1] 

無獨有偶,該月底又發現了炸彈,這次鏡頭轉移到了宜蘭:

宜蘭縣三星鄉蘭陽溪床大洲段香瓜田,今天傍晚5點多發現2顆未爆彈,警方獲報後封鎖現場,通知軍方未爆彈處理小組處置。[2]

琉球人心中的痛:沖繩首里城大火

「首里城大火」這個重大消息,在10月31日一早,不但攻佔各大媒體頭條,也將臉書與推特洗版,短短數小時推特上關於首里城大火的發文數,就高達15萬條,包括CNN、BBC等國際媒體,也都詳細報導這次的大火。

【勵馨想想】性受害者渴望真誠的道歉

性受害者要如何找回公平正義?是透過媒體控訴?或是上法庭?她/他們心靈深處最渴望、最在意的是什麼?

在世界各地,許許多多的性受害,不管她/他們有否站出來或仍在黑暗角落舔著自己的傷口,她/他們都在等待一個真誠的「道歉」。即便她/他們上法庭、媒體等控訴,想找回真相或正義,甚至咒詛加害者,但那內在心靈最深處,最終渴望的還是加害者真誠的「道歉」。

遺憾的是,絕大部分的性受害者並沒有得到或等到一個真誠的「道歉」。誠如女權鬥士伊芙‧恩斯勒(Eve Ensler)在全球反暴力的貢獻與能量無人可超前,可是,如同許多性受者一般,伊芙也沒有等到加害者──也就是她的父親的道歉。記得五年前她來台演講時,整場能量超滿,可是當談到她最遺憾的事實,她垂著眼淚說:「我的父親過世了,但他沒有道歉。」

【聽那些女孩唱歌】從來都不在櫃子裡的女同志雙人民謠組合──藍色少女合唱團 Indigo Girls

有支有趣的女同志影片,以詼諧方式描繪了女同志的特質,其中更提到女同志的前十大職業中,民謠歌手就榜上有名;的確,許多站在鎂光燈下的女同志,都是以各種藝術創作(當然包括歌曲)來表達自己的情感、意志和概念,同時也身兼社會運動、性別運動工作者,而經歷了1980年代流行文化大盛、時序進入1990年代時,世界潮流更趨開放多元,也有愈來愈多同志(不分男女)勇於出櫃,其中最輕鬆自然的,莫過於女同志組合「藍色少女」(Indigo girl)合唱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