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華維

金融保險業員工,熱愛旅行背包客,以文字、照片記錄下自己旅遊點滴,個人旅遊部落格:旅行筆記-呂華維

被沉默遮蔽的太陽:《陽光普照》中的家庭關係

《陽光普照》片名確如導演本人所言,十分精準,「陽光普照」這樣溫暖明亮的意象既勾勒我們對於家的永恆一致的期待:「家」是我們受傷時可以尋求庇護找回力量的所在,同時反諷現實往往事與願違,家可能暗藏秘密、傷痛、憎惡與無法理解,片名因此更近弔詭;值得一提的是英文片名《A Sun》,除了弔詭、反諷又多了另一層意義,A Sun與A son諧音,劇中父親為屢屢闖禍的次子心死,宣稱他只有一個兒子,日後這宣稱將反噬他的良心。

【被遺忘的歷史】國民黨軍圍攻、砲擊高雄中學

中國國民黨政權在蔣家王朝極權統治時期,至少曾經發生四次軍警特侵入校園的事件:

一、二二八事變時,延平學院學生結合臺灣大學、師範學院(現為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學生,聲援抗議暴政行動,結果,大批軍隊以學校藏有武器為由,不但侵入校園,並強制關閉學校,該學院無校舍可用,曾經多年商借開南商工學校的教室使用。

二、1949年,極權政權下令當時的省主席陳誠壓制學生運動,炮製了一樁對學生進行大逮捕的「四六事件」。數千名憲警和軍隊包圍師範學院,進入學生宿舍,強行逮捕約二百名學生,並關閉師院、進行重整。

三、1991年5月發生「獨立台灣會」案,調查局兵分多路在全台多處進行逮捕行動,其中一路則由大批幹員進入清華大學校園逮捕學生。

四、也是二二八事變時,省立高雄第一中學(後來被下令解散,與同校址的第二中學合併,校名仍稱第一中學,1970年改名高雄中學,以下均以雄中稱之)學生組織自衛隊保護校園,極權政權劊子手彭孟緝,下令大軍圍攻該校,先以機槍掃射,繼以迫擊砲砲轟,嚴重破壞該校。

以上事件中,高雄中學是唯一遭到槍擊、砲轟的學校,極權政權蠻橫、粗魯的程度簡直到了人神共憤的地步。

【鐵份補給】舊金山的代表!世界僅存的環形纜索鐵道

位於北加州,被稱為「灣邊之城」的舊金山,由於地形十分特殊,不但夾在太平洋與舊金山灣,位於舊金山半島最頂端的舊金山市區,幾乎都是丘陵地形,也因此讓舊金山的都市發展,呈現出相當特別的面貌。

然而這樣的地形,就苦了當地的公共交通,由於市區依山傍海,房子沿著山勢而建,雖然景色怡人,但是道路坡度太陡,讓市區交通相當不便,也因此自19世紀初開始發展以來,舊金山當地便為了市區交通,傷透腦筋。

【女人想想】女兒,當個「不乖」的孩子吧!

有些女性因過往成長經驗的訓練,慢慢習慣受委屈、習慣被不公平地對待或忽略。即便不被公平對待,充滿了許多抱怨與不安全感,但為了因應、安撫自己的不安全感,開始藉由「順從」的行為,甚至升格至「取悅」周遭人們的需求,來讓自己「被看見」,證明自己有用、有價值。

──摘修自周慕姿《他們都說妳「應該」:好女孩與好女人的疼痛養成》

 

親愛的女兒:

一轉眼妳已經兩歲了,越來越有自己的主見,要妳幹嘛,妳不想配合,都會用台語回我「莫(mài)啦」(台語,不要的意思),已經不是那個只能躺在床上等喝奶,任人擺佈的小嫩嬰了。

女兒,當媽媽知道妳是女生的時候,其實是擔心多於開心的。因為我知道女性活在這個世界上,要面臨的危機比男性多很多,特別是在很多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事件中。

面對妳的莫(mài)啦,作為一個服務性騷擾個案社工的媽媽是開心的,媽媽的工作是陪伴遭受性騷擾的被害人處理問題。她們有9成以上都是女性,很多從小就被教導要「乖,聽話」、「不要讓別人不開心」。如果遇到會侵犯到別人「界線」,不懂得「尊重」他人的人,會因為習慣順從,而不知道怎麼拒絕;當性騷擾事件發生,她們第一時間的反應常常是責怪自己,而不是那個侵犯界線、不尊重她們的人。

鄭舒容

勵馨基金會台中分事務所社工師

【日本想想】東京奧運的日常改革:打造溝通無國界的「廁所」空間

為了2020年即將舉辦的東京奧運與帕奧,日本正積極進行比賽場館建設與日常對策,之前日本想想的專欄中曾提到購買票券的「黃牛問題」以及素食者的「飲食議題」,這次也欲從生活面出發,來聊聊大家每天都會接觸到的「廁所」吧。

廁所不分性別、年齡、國籍,每個人都一定會使用到,對觀光客來說,其實再多的「賓至如歸」,都不及基本需求的完善。非營利組織「日本廁所研究所」曾在2017年時提出一項調查報告,他們蒐集了2,141名不同性別、年齡、國籍的受訪者意見,整理出受訪者們使用廁所時,感到困擾的五「不」,結果包括「不放備品」、「看不懂」、「不能用」、「不想用」與「不關心」。

【荷事生非】如果我們讓所有動物與植物進入議會,會發生什麼事情? ——專訪荷蘭實驗組織「物的議會」之「北海大使館計畫」

「如果我們讓所有東西,像是植物與動物都進入議會,會發生什麼事情?」[1] 荷蘭實驗組織「物的議會」,便是致力於解放動植物乃至所有事物的推測研究(speculative research)。[2]

把植物搬進會議廳跟議員一起開會是一種空想的情境、難解的哲學思想、還是藝術家的瘋狂想像?2020臺北市立美術館「台北雙年展」策展人布魯諾・拉圖爾(Bruno Latour),在《我們從未現代過》一書中闡釋「物的議會」(The Parliament of Things)的概念,企圖讓自然與社會兩個看似截然劃分的領域,產生對話的可能性,並產出新的論述。舉例而言,我們可以假想一個議會將人與非人類都納入,像是自然界的生物都納入一同開會,一起共同討論事物。

面對暴政的抗爭時間點:德國法哲學看香港的抗爭

一年前的香港還是受人稱頌的亞洲法治燈塔;一年後的今天,幾十年的聲譽毀於一旦。

有人說,這是抗爭者的責任。沒有反對者上街遊行、抗爭、暴力行動,香港人或還有機會通過和平的方式、透過選舉、轉移政權;或者進入體制、改變現狀。反對者千萬不能採取非法的行動,因為法律是最後的底線,如此法治才得以運行。

黃祥昀

畢業於臺大哲學系,荷蘭萊頓大學媒體研究所碩士。從小熱愛當代藝術,近期嘗試將自己的詩作轉化成實驗電影與行為藝術CloudyPoetryFilm雲朵影像詩。文章散見於臺北數位藝術中心、今藝術、荷事生非、空總線上誌、釀電影、國藝會現象書寫-視覺藝評:「雲的藝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