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
熱門
最近有二件看似不相干卻性質有些類似的事件:一是中生納健保的爭議;一是聖多美普林西比與我斷交後,其在台求學的國民是否仍應予以獎學金的問題。反對者的意見多半認為政府應該將資源優先運用在自己的人民身上,更何況中國始終與我為敵,如今聖國又助其令我難堪,台灣實在沒必要如此充大方。這樣的觀點基於義憤,可以理解;但若就長遠來看,筆者認為這有助於幫台灣的外交打底。
在婚姻平權辯論中,最詭異的現象就是反對者一直把不相干的性別平等教育拉來批判,他們最主要的口號是「子女教育,父母決定」。這個口號有好幾個問題,首先,它強調以「父母」身份為主體指導教育,而不是以孩子為主體。我國《國民教育法》和當代主要教育理論都強調教育的民主化,以學生為教育主體,所有其他人則是扮演協助學習的角色,但這個口號不但特別特別強調「父母」的身份,甚至是一個具有決定權的角色。如果我們同意這個口號,不管教育工作者、學者提出再多專業意見支持性平教育也都是枉然。
第二,這個口號有一個隱藏的異性戀邏輯:父母預設是異性戀的,孩子也被預設為異性戀,而且性別氣質符合常規,最後教育內容也必須是完全異性戀的。因此這個口號真正說的是:「(異性戀)父母決定(異性戀)子女(異性戀)教育」。如果你聽過一些性少數的成長故事,你會立刻知道這種強迫異性戀常規的成長環境正是許多同志生命悲劇故事的起源。
新竹市光復高中校慶活動中一場以歷史人物為主題的變裝秀,因為有班級學生集體裝扮為納粹軍團而引起了軒然大波。駐台北以色列經濟文化辦事處以及德國在台協會皆發聲明表達了譴責、遺憾;多數台灣民眾亦批評這樣的行為;藍綠立委齊聲撻伐;教育部與總統府表示要追究責任,而教育部長潘文忠更代表道歉。或許是學生的無心之舉、教師的疏忽,但在國際社會中納粹本來就是個嚴肅的歷史議題,更不容許以此來開玩笑。雖然是因為敏感度不足而造成了這個事件的發生,但這樣的作法卻真實的踩到了他人的歷史傷痛。
書名:外省新頭殼 作者:管仁健 出版社:方舟文化 出版日:2016/12/7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36571 http://www.kingstone.com.tw/book/book_page.asp?kmcode=2017330177416
1940年5月10日,所有在荷蘭境外執行飛行任務的KLM飛機,都收到了荷蘭總部發來的一則簡短無線電命令:「所有航班任務取消,聯絡最近的機場緊急降落。待命。」
大約有十多架KLM執勤班機在數小時之內立刻完成降落,有的飛機降落在巴達維亞,有的降落在倫敦,甚至是美洲的荷屬安地列斯──當時KLM的班機已經遍及了歐、美、亞洲;接著,他們透過當地的電台,知道了迫降的原因:納粹德國入侵荷蘭。
KLM的機組成員以及旅客們焦急地等待歐洲的消息;然而,他們等到的,只有從海牙傳來最後的命令:「不要返航。」
戒嚴時代就讀中國市政專科學校公共衛生科,畢業後服役;解嚴後插班東吳中文系,現就讀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史學組。曾任絲路出版社與文經社主編。
小說<塵年惘事>獲第八屆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評審推薦獎,《你不知道的台灣》懷舊部落格,點閱已破一千二百萬,曾獲第6屆全球華文部落格大獎首獎。臉書有兩萬以上的死忠網友追蹤,已在網路世界裡創造了奇蹟。
著有小說《塵年惘事》、雜文《用生命寫笑話》、《你不知道的台灣》系列1國軍故事2校園奇案3影視秘辛等。
「親信干政」案發生後,在憤怒民心施壓下,南韓國會終於在12月9日,以壓倒性票數將朴槿惠總統給彈劾,就連護主心切的新世界黨「親朴派」議員,也有10人以上出現動搖,最終「倒戈」投下彈劾贊成票。
即便如此,在民間,「挺朴」成員的行徑,近來有越演越烈的趨勢。他們在示威現場,經常辱罵甚至毆打持不同意見的民眾,甚至出手攻擊首先揭發干政案的JTBC電視台採訪記者,脫序行徑,引起社會反感。
最知名的「挺朴」團體,莫過於「熱愛朴槿惠的人組合而成的聚會」(簡稱「愛朴會」),這團體所成立的網路社群,共有8.2萬人加入。這團體最初發跡於2004年,盧武鉉總統被彈劾後,朴槿惠成為大國黨(新世界黨的前身)黨魁,由熱愛朴槿惠的粉絲成立。
最近一位旅居德國多年的長輩好友,回台灣看到同性婚姻平權中提到學校的性教育。她擔憂地發訊息說,台灣越來越亂,婚姻平權促進者要求從幼稚園到高中的教育都要談性。她甚至聽說有幼稚園老師與幼童說,小孩是從母親下體生出來的,把小孩嚇到不敢上廁所。她覺得這樣會天下大亂。我安慰她說,我們過去不談,不見得就是對的。她覺得台灣這樣亂改不好,我說,台灣人學習力很強,我們要對自己有信心。
書名:《真假法治》
作者:鄧偉鈞
出版社:天窗出版
出版日期:2016/8/10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24558?loc=P_007_018
就以台灣做例子吧。大清帝國於一六八三年吞併台灣,但一八九四年的甲午戰爭,大清慘敗了,於是把台灣割讓給日本,情況跟大清因輸掉一八四〇年的中英戰爭而把香港割讓給英國有七分相似。日治的水平雖然可能及不上英治,但怎樣說也比清朝的高明得多,尤其是教育。
台灣人早在日本大正年代(1912-1926 )已經開始自治平權等運動,可惜因為二次大戰的迫近而告終。
鄧偉鈞(David Tang),香港執業大律師、美國紐約州認許律師,於香港大學及美國喬治城大學(Georgetown University)取得法學士及國際法律硏究碩士,文章見於各大報章、網媒以及法政匯思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