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事生非】生命終止與延續課題:荷蘭安樂死的現況

今天要來聊聊一個非常嚴肅且充滿感情糾結的生命課題:安樂死。由於課題牽扯廣泛不是一兩篇文章就能說清楚講明白的,所以此文將聚焦於介紹荷蘭安樂死的現況與分享相關人員的訪談,其他的就交給所有讀者們的腦內細胞。

大家可能都知道荷蘭是少數在世界上將安樂死合法化的國家,但這也不過是14年前的事,而且伴隨執行的條件是:無任何機會可以改善「病人」的痛苦。但最近卻出現了一則讓大家爭論不已的相關修法,就是連「健康老人」也可以合法安樂死。什麼?安樂死就已經夠爭議了!現在連健康的人都可以申請?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就讓我們繼續講下去…

健康老人即將可以合法安樂死

孫偉倫

Bronte Sun(孫偉倫)出生於台北市的郊區,從小喜歡音樂與塗鴉。中學後步入台北市區,被認為是外地人,在都市叢林中迷失了方向。直到2007年搬到瑞典學習生物科技,在與星星最接近的地方找回了自己。2010年搬來荷蘭,致力於再生醫學的基礎研究,專精於生物材料的開發與測試,血管生成以及幹細胞的研究。目前是業餘畫家,自由撰稿人,也流轉於不同的業餘樂團,自娛娛人,平時忙於照顧四隻愛貓。

被遺忘的史書:1911年台灣總督府出版德文版《台灣的衛生狀況》及英文譯本

最近參加高中同學會去遊覽北海道,不少人傳染上感冒,雖然症狀輕,有些人還發點燒。回台灣在機場過關時,有人因稍發燒被請出來詢問,須留下連絡方法,衛生機構後來還去查問後續狀況。

因為曾在本刊寫過一文〈新加坡是兹卡;台灣是登革模範〉,寫台灣檢疫工作做得不錯,有人來詢問台灣的檢疫歷史,我說會去查看看。

收集台灣檢疫資料時,目前主管檢疫的台灣疾病管理署網站,網站上的「沿革及成果」僅從1948年講起。用Google去搜尋,早期資料也很少。在一個搜尋碩博士論文的網站,可找到不少有用資訊。在此找到兩本討論檢疫的碩士論文,一有關日據時代海港檢疫的研究,另一則討論檢疫組織的變革。兩論文的摘要看到不少好資訊,但參考文獻中均未列出高木友枝博士用德文寫的Die hygienischen Verhältnisse der Insel Formosa《台灣的衛生狀況》。

【山農說書】反省之艱難──納粹‧灣生的雙連爆

從2016歲末跨入2017之初,台灣社會因為新竹光復中學的扮裝納粹事件,以及田中實加(陳宣儒)盜畫、偽飾灣生後代的鬧劇,猶如接續的強震,讓這社會再形裂解,空洞、淺碟、內耗…無所遁形。

兩件事分開談,都可侃侃而論且直探核心;但雙箭齊發,輿論也好、鄉民也罷很快就形塑出某種共識──本國歷史教育失職、失敗!但問題真的祇是歷史教育的問題嗎?沒有責任與解放胸襟的公民意識,是撐不起堅實的歷史教育;少了家戶長制的親族羈絆,才可能培養有思想、敢患難的子女;沒有苟且嗜血的傳媒,才可能就事論事談問題。所以一逕把焦點鎖定在歷史教育,祇是單純的卸責。

婚姻平權,妝點幸福的最後禮服

紅地毯,在普羅大眾價值觀之中,這是相愛的詮釋。喜宴桌一隅,凝視著新郎新娘攜手相伴,以掌聲祝福的同時,不禁垂下了頭,緩緩闔上雙眼,惆悵感不斷湧上心頭。白頭偕老的這份禮物,無疑低是送給了男女伴侶,隱約中成了異性戀專屬的幸福霸權。紅地毯,未來是否能讓不同性傾向的族群享有?

白色奇異果

國立中央大學光電科學與工程學系大四生,同時擔任學校領袖社社長。近期參與婚姻平權小蜜蜂的活動,開始關注婚姻平權議題,並提出看法。

【書摘】《邊緣戰略:台灣和區域經濟整合的虛與實》──新南向政策與新世界觀

書名:邊緣戰略:台灣和區域經濟整合的虛與實
作者:洪財隆  
出版社:允晨文化  
出版日期:2017/01/01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40166

第四章 產業發展與新世界觀
第三節 新南向政策與新世界觀

「東南亞元素」顯然已經是台灣未來發展不可或缺的一部份,但包括南亞在內,「南方」對台灣各方面的意義,卻一直都被低估。

【書摘】《在台灣尋找Y字路》

書名:在台灣尋找Y字路

作者:栖來光

譯者:邱函妮

出版社:玉山社

出版日期:2017/01/05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39660

作者序:在台灣尋找Y字路

發明「Y字路」這個名詞的是日本代表性平面藝術家—橫尾忠則,應該是毫無異議吧!橫尾忠則的「Y字路系列」,是以故鄉的Y字路風景為主題,並混雜了過去、現在、未來、幻想與現實的系列作品,充滿魅力,也是我十分喜歡的繪畫作品。我的第一本書《在台灣尋找Y字路》得以出版,要感謝創造出「Y字路」概念的橫尾忠則。首先,我要以心電感應的方式,將發自內心的感謝與尊敬,傳送給橫尾先生。

栖來光

畢業於京都市立藝術大學美術學部。從事音樂、電影相關製作,後於二○○六年定居台北。在台北的生活,日日如行旅,旅行即棲所。

個人部落格「台北物語〜Taipei Story

在諾曼地思考台灣納粹風波與二戰定位

身為一個台灣人,對二戰的記憶僅止於課本內容。台灣人並非未曾參與二戰,並非未曾付出過鮮血,只是,站在戰勝與戰敗國之間的界線,成為一場場戰爭後任人宰割的籌碼,我們難以定義自己在二戰中的位置──在那個時代的台灣人在大日本帝國統治之下,為日本榮耀而死,因此應該屬於戰敗國; 抑或,在二戰之後落入逃亡台灣的中華民國手上,而中華民國在二戰期間具有著正統中國的地位,為戰勝國之一(雖說是被動參與),因此我們是戰勝國的一環?

教科書告訴我們的,僅止於二次大戰的知識,而從未定位台灣的勝敗,畢竟,勝敗都不操在我們手上,我們連是否參與的選擇權都沒有,只能不斷地接受:日本政府的政策,戰勝國的要求。最近的納粹爭議,有人說台灣的教育只是知識灌輸,而沒有真實體會歷史的重量與所造成的創傷,但除了自我定位的不清,遠離主戰場,不曾親眼看過戰爭遺跡或是影音的紀錄,也是讓大家對二戰停留在純粹知識面上了解的重要原因。近期,筆者因故與法國友人造訪諾曼地,得以一窺戰爭的遺跡面目,和法國人對於二戰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