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後沉寂近50年,在1991年才又躍上檯面的「慰安婦」一詞,相信台灣人一定不陌生,台灣現行的國、高中歷史課本中也一定少不了這段沉痛卻又著實發生過的這段故事。然而,年輕一輩的日本人在課本上從來沒有看過這個詞,沒有關鍵字更遑論自己上網去搜尋答案,即便隱約曾於各大媒體中看過這個詞,絕大多數的日本人也會誤以為「慰安婦」阿嬤們只有韓國籍而已。
2015年12月28日,當時還是朴槿惠執政時,日本和韓國政府之間趕在雙邊「國交關係正常化」50周年的年底,以口頭發表的形式宣布雙方「達成協議」(日文全名:「慰安婦問題」日韓合意)──日本政府理解到當時在戰時體制下造成多數女性們在名譽和尊嚴上受到傷害,日本政府願意出資10億日圓,供韓國政府成立援助慰安婦的財團,欲修復其在名譽和尊嚴上的傷害以及給予身心療癒上的支持,且該協議內容「最終不可逆」;韓國方面則確認協議內容「最終不可逆」,並表示理解日本駐韓大使館前的少女像(慰安婦和平紀念碑)對於大使館的安寧與威嚴造成困擾,會與相關團體一同討論該如何適切的解決(註一)等等,日本和韓國之間達成的「慰安婦問題」協議,那台灣呢?百年前那個早於韓國成為日本殖民地的台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