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慰安婦問題」不只是日韓之間的事!不該從東亞缺席的台灣

二戰後沉寂近50年,在1991年才又躍上檯面的「慰安婦」一詞,相信台灣人一定不陌生,台灣現行的國、高中歷史課本中也一定少不了這段沉痛卻又著實發生過的這段故事。然而,年輕一輩的日本人在課本上從來沒有看過這個詞,沒有關鍵字更遑論自己上網去搜尋答案,即便隱約曾於各大媒體中看過這個詞,絕大多數的日本人也會誤以為「慰安婦」阿嬤們只有韓國籍而已。

2015年12月28日,當時還是朴槿惠執政時,日本和韓國政府之間趕在雙邊「國交關係正常化」50周年的年底,以口頭發表的形式宣布雙方「達成協議」(日文全名:「慰安婦問題」日韓合意)──日本政府理解到當時在戰時體制下造成多數女性們在名譽和尊嚴上受到傷害,日本政府願意出資10億日圓,供韓國政府成立援助慰安婦的財團,欲修復其在名譽和尊嚴上的傷害以及給予身心療癒上的支持,且該協議內容「最終不可逆」;韓國方面則確認協議內容「最終不可逆」,並表示理解日本駐韓大使館前的少女像(慰安婦和平紀念碑)對於大使館的安寧與威嚴造成困擾,會與相關團體一同討論該如何適切的解決(註一)等等,日本和韓國之間達成的「慰安婦問題」協議,那台灣呢?百年前那個早於韓國成為日本殖民地的台灣呢?

張郁婕Chang Yu-Chieh

國立清華大學工程與科學系,曾於大阪大學工學院交換留學一學年。關注日本核電廠近況、慰安婦問題等,認為台灣不應該在日本近代史的討論中缺席,也希望台灣在對於日本的討論能有更多面貌。

 

【書摘】瑞士學徒制教育在公東:一位老校長引導的學習革命

書名:瑞士學徒制教育在公東:一位老校長引導的學習革命
作者:黃清泰
出版社:圓神
出版日期:2017/05/01

給下一個世代的教育備忘

小時候,我家對面住的是日本熊本縣移民而來的菓子屋師傅,那是他們家傳好幾代的手藝,每天一大早一家人就開始搓麵糰,熬煮餡料,再親手一個個捏拿出精巧美味的和菓子,他們每日重複一樣的工作,同樣幾款和菓子,做出來的味道也都一樣,從來不曾看出他們有倦怠之意。

黃清泰

曾是校長,也曾是醫院董事,目前盡全心將自己的技能傳予台東在地人。
他出生於一九三六年,台東寶町一丁目一〇一番,精通日、中、台、德文,一度因為唱日語歌而被政府列為黑名單,無法赴日留學,進入公東高工任教後,因為覺得木工有趣,而在教會的安排下到瑞士、德國留學修習工藝。返國後正式接任公東高工校長,他將公東當成企業體經營,樹立了公東文化,並成功平衡學校收支,在台灣可說史無前例。
離開公東後,他選擇帶著學生進入業界拚搏,使三家經營不善的公司在短短兩年內就轉虧為盈。直到發現自己患了帕金森氏症後,才決定退休回到台東。即使如此,他也不曾停下腳步,持續投身於老人和原住民照護,目前輔導多良村的「向陽薪傳木工坊」,希望能讓年輕人有機會留在家鄉部落發展。 

【非洲想想】查德公民社會的困境

公民社會是一個國家自由的活力指標,公民社會越蓬勃發展的國家,意味著越能夠由人民自主填補政府無法(無論是主動或被動)治理到的空白地帶、也代表著對於國家的互動是越平等,甚至佔有主動地位。然而,基於國家/公民社會在各自利益有著本質上的衝突,前者運用合法體制以滲透、操縱、控制後者的嘗試未曾一刻停歇。以中非國家查德的現況為例,不但使台灣人有著濃厚的既視感,也提醒著台灣的公民社會,有些核心議題將會由國家不停地換裝重現,不可不防。

查德在19世紀末成為法國殖民地,儘管在1960年獨立,但因內政導致的族群衝突,開啟了長達30年的內戰期,法國與利比亞亦曾軍事介入,直到1990年由現任總統德比政變上台之後,才維持了相對穩定的27年和平時光,惟因近年來石油價格走低,導致極端仰賴石油出口的經濟疲軟,引發公教系統不時罷工抗議;境內查德湖區又有聖戰組織博科聖地盤據,日前才侵襲查德駐軍,導致雙方共49人身亡。

【日本想想】猴子比人還有戲 日本大分縣觀光宣傳放大絕

穿越隧道回到光亮,旅人抓著地圖望向窗外,像是期待著接下來的旅程,畫面轉到下一幕,他漫步於陽光灑落的街道,凝心觸摸漂亮的藝術品,和孩子們一起進行藝術創作體驗,夜晚則是轉戰到居酒屋暢飲一番,和漂亮的女孩們自拍,最後以燦爛的夜色作為背景,在屋上溫泉中放鬆地結束一天的奔波。這是日本大分縣最新的觀光宣傳影片,一如既定印象,影片中有美麗的畫面、優雅的氛圍與當地的魅力,但特別的是,劇中的「旅人」,是由一隻小猴子飾演。

大分縣位於日本九州地區的東北方,溫泉數量、湧出泉量皆為日本第一,常聽見的「別府溫泉」與「由布院溫泉」,都位於大分縣,而境內的高崎山自然動物園,以可看見約1,300隻野生猴子,並近距離觀察餵食活動與生態聞名,因此這次的宣傳影片就連結了這項特色,將「猴子」選作主角。猴演員眼神、表情都超有戲,配上清爽的畫面與輕盈的音樂,令人會心一笑,不分國籍都能理解他想傳達的訊息,至於第一則宣傳影片最後的部分,可能就稍微要說明一下了。讓小猴子看得目不轉睛的漂亮小猴,連接回「高崎山自然動物園」這項元素,是園內一隻名叫夏綠蒂的猴子。

【影評】《通靈少女》和《目擊者》

(本文可能涉及劇情內容,請斟酌閱讀)

4月初清明節連續假期推出的電視劇《通靈少女》和電影《目擊者》,都引發廣大迴響,前者有靈異成分,後者富驚悚特質,不再只是小情小愛小清新,多了類型作品的層次和取材,編導、劇本、演技都相當傑出,各有巧思。

【書評書介】從北歐「人的城市」經驗,看台灣「建築之間」公共空間

丹麥知名都市設計者揚‧蓋爾(Jan Gehl)的《建築之間》、《人的城市》兩本經典著作,近日在台灣發行中文版。針對北歐經驗在公共空間的經營,借鏡到台灣的實踐,中國文化大學景觀系主任郭瓊瑩期許台北也能善用「建築之間」的公共空間,成為「人的城市」。

北歐居民看到陽光就想走出戶外,想去與其他人互動,郭瓊瑩主任指出,相較於此,在台灣人們比較不常停留在建築和建築之間,即使是西門町或東區的空間,除非有活動舉辦,否則通常人們不會席地而坐,也不會坐在建築物外的台階上,不會有在戶外不做什麼事、無所為而為的享受。

雖然近年來有所改變,但是主要還是大型空間裡的事件,例如松菸、華山、信義區貨櫃市集等,舉辦了有趣的議題性活動。郭瓊瑩主任提醒,這仍然侷限於活動本身,而非日常生活。行走之間找地方坐下來,跟左右鄰居在騎樓交談,這樣的行為,反而要離開城市,在鄉間的廟埕、廣場才看得到。

【人心人術】鋼琴詩人蕭泰然:讓世界聽到台灣 用生命譜寫對台灣之愛

他有「台灣拉赫曼尼諾夫」之稱,被譽為台灣最後的「浪漫主義鋼琴詩人」!聽蕭泰然的音樂,連不懂台灣歷史的外國人,都會被深深的感動......

「台灣音樂大師」蕭泰然集作曲家、指揮家和鋼琴家於一身,出生在日本時代台灣高雄的長老教會家庭。

蕭泰然的父親是牙醫,母親則是留日鋼琴家,家庭環境很好;1940年代的台灣,全高雄只有兩部鋼琴,一部就在蕭泰然家中。他小時候跟著母親學琴,7歲就曾公開演奏,從小耳濡目染之下,逐漸引發他對音樂的熱愛和濃厚的興趣。

讀高中要考大學時,蕭泰然念的是台南長榮中學,父親一心要他讀醫學院,將來當醫生;蕭泰然卻毫無興趣,他跟父親說:「我一定要走音樂這條路!」父親當然不准,情急之下,蕭泰然只好去找校長,拜託校長說服父親,讓他去考音樂系。

【縮影人間】豬哥亮的故事是許多台灣人的生活影像

在影視史上,能夠與許不了並列傳奇諧星的豬哥亮辭世,留給世人許多的回憶與討論。豬哥亮的離開,送走了一個時代,送走了那個台灣錢淹腳目的年代。豬哥亮崛起於1980年代的秀場,那個年代剛好是台灣經濟發展極盛時期,也是台灣政治社會的轉型時期。

富裕的社會需要娛樂,但當年只有老三台的年代,歌廳秀(餐廳秀)與錄影帶是家庭娛樂的來源之一。1970年代末期至1980年代的秀場極盛一時,歌廳秀以及「牛肉場」廣受歡迎,當年的秀場明星張菲、高凌風、邢峰、賀一航、康弘、白冰冰、陳今佩、余天、廖峻、澎澎等人都是家喻戶曉的明星,這些秀場明星的足跡也踏遍東南亞。在當年,這些秀場明星的風采絲毫不輸當今的周杰倫、五月天等藝人與團體。

1979-1980年之際,豬哥亮因緣際會在著名的高雄藍寶石餐廳代班演出,未料一炮而紅,自此開啟了十多年的輝煌年代。此後,豬哥亮歌廳秀在當時一舉打出知名度,加上當時VHS、Beta錄放影機也是居家娛樂的設備之一,豬哥亮歌廳秀錄影帶極為搶手。此外,在1980年至1990年代中期,違法的野雞遊覽車奔馳國道南北,在那個塞車習以為常的時候,車上的豬哥亮歌廳秀,就是陪伴中南部學子、遊子的最佳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