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的肉搏戰

中美貿易戰在經過幾乎三個月的拉踞後,終於進入了近距離的肉搏戰。

美國在6月15日公布了將對於「2015 中國製造」為主約500億美金的產品課徵25%的進口關稅。中國政府也馬上回應將也對美國進口中國產品中的500億美金的產品也課徵25%的進口關稅。

到目前為止,中美雙方的談判表面上看起好像有點進展。不過也許是文化的差異,我看起來實在是有點雞同鴨講,雙方完全沒有交集。

不過我怎麼看,台灣都將是最大的贏家。

台灣是最大贏家

美國第一階段的主要目標是「2015 中國製造」為主的產品。什麼是「2015 中國製造」的產品?今天的華爾街日報就刊出了一篇特稿,解釋就是中國人在各個領域的產業升級。他們特別指出美國對中國半導體的產品將徵25% 的關稅。

中國政府雄心勃勃想創造一個能替代台積電的公司,並不是秘密。這幾天張忠謀也解釋中國政府已經準備好幾百億美金,打算補貼他們的半導體業和台灣競爭。

這對美國其實也是一個很大的威脅。

眾所週知,美國是世界上半導體產業最大的國家。但是他們的產品除了像 Intel 及美光以外,其實大部分都在外國生產。在那些外國?最大的就是台灣。

【荷事生非】荷蘭兒童民主教育

一 年前大兒子小丹跟我提要求:「媽媽,我看完新聞再回房間睡覺好嗎?」進而改變了他從出生起就一直保持晚上八點前睡覺的慣例。新聞指的是荷蘭國家電視台NOS每晚8點的時事節目,類似於中國的新聞聯播。從我和先生答應他這個要求的那一天起,改變的不僅僅是一個孩子的日常作息,也讓他即時地看到了發生在世界各地的時事動態,從自然災害到恐怖襲擊,從競選到賽事。

荷蘭兒童看新聞──一個成長的標的

荷蘭似乎有一個不成文的習慣,兒童都是晚上八點前就上床睡覺了。在荷蘭人看來,有規律的就寢和充足的睡眠,既有利於孩子身心健康注意力集中,也提高了全家生活作息的精簡有序。荷蘭公共電視台的新聞節目就是從八點開始,各種影視劇集娛樂節目則是從八點半開始。這也表明晚間的收視群體是成年人,孩子應該已經上床就寢了。

所以小丹9歲時提出的要求也預示了他成長過程中的一個升級。讓一個孩子收看八點檔新聞,在一定程度上也意味著更近距離地接觸成人的現實世界。NOS是荷蘭國家電視台,它的新聞節目最先報導國際要聞,國內要聞放在最後。由於地緣因素,這幾年歐洲頻繁發生的恐怖襲擊事件更是在新聞中得到全面具體的跟蹤報道。

【首爾想想】2018南韓地方選舉:進步派狂勝、保守派崩盤的背後

文金會與川金會後,接踵而來的南韓地方選舉,執政的進步派共同民主黨(簡稱民主黨),開出漂亮紅盤,全國17個一級行政區(即廣域市與道,相當於直轄市與省)中,取得14區執政權。

不僅首都圈全部囊括,連保守派票倉─釜山、蔚山與慶南,皆成功攻陷;反觀保守派的自由韓國黨(簡稱韓國黨),則遭遇史上最大挫敗,只剩大邱與慶尚北道,退居成二線「地域政黨」。

【女人想想】Only yes means yes:瑞典「積極同意權」立法過程

性侵害犯罪的修法趨勢:尊重性自主權

綜觀世界各國刑法的演變,都是先將性侵害視為對於社會道德的違反,直到性觀念逐漸開放,才將性侵害視為對於性自主權的侵害。1999年修法前,台灣刑法221條對於「強姦罪」的定義是:「對於婦女以強暴、脅迫、藥劑、催眠術或他法,至使不能抗拒而姦淫之者,為強姦罪。」這樣的定義表現出典型的「性侵害迷思」──性侵害一定是發生於陌生人之間,而被害人一定要拼命抵抗。若是被害人未奮力抗拒至不能抵抗之,就很難被視為是性侵害,完全沒有考慮到在熟識者性侵中,被害人不見得能夠反抗,即使反抗,也可能因此受到更大的傷害。

「違反意願」的困境

【鐵份補給】北關東的小私鐵——上毛電氣鐵道

日本的鐵道很有趣,除了JR之外,還有規模相當龐大的私鐵,也有許多由原本的國鐵路線,改成地方自治體與地方企業共同出資的第三部門鐵道,除此之外,還有歷史悠久,從以前就是當地居民重要交通工具的地方小鐵道。

這些地方小鐵道,大多是在交通不便的年代,即存在至今,有許多擁有相當悠久的歷史,然而在交通便利的現在,多少面臨了經營困難的窘境,不過鐵道趣味發達的今日,他們卻成了當地的文化資產,甚至是招攬觀光客的手段。

位於北關東的群馬縣,連接群馬縣前橋市與桐生市的上毛電氣鐵道,就是一條有趣的地方小鐵道。全長25.4公里的上毛電鐵,共有23個車站,之所以會興建這條鐵道,是因為明治時代,日本政府決定以紡織輕工業,作為國策產業,對外賺取外匯。

【滬尾經濟學】消費便利與環保之間,我們可以做什麼?

有鑑於塑膠製品的汙染越來越嚴重,2025年將開始限制提供一次性塑膠吸管,以避免製造更多環境和生態汙染。雖然距離政策生效還有一段時間,但由於吸管的使用是非常普遍的,故此一政策宣布已引起社會各界的討論。

事實上,早在去年六月,聯合國所召的海洋大會已將海洋塑膠廢棄物的改善列為當前重要工作。不管我們到台北市立木柵動物園、台中的科博館或屏東的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參觀,都可以看到海洋廢棄物對於海底生態的破壞程度。此外,我們夏天到海灘玩水,一定也會看到沙灘上有許多廢棄物與垃圾,這樣的現象在颱風過後更為明顯。也就是說,這些垃圾對於環境造成的傷害是極為顯著的。

鄭麗玲

高雄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博士。現為台北科技大學文化事業發展系教授。專攻台灣史,以日治時期社會、教育為研究主軸。 

【日晷之南】風雨的顏色──井伏鱒二

在井伏鱒二的文學作品中,以《黑雨》、《約翰萬次郎漂流記》、《今日停診》、《遙拜隊長》這四部小說最具代表性。從文學風格來看,井伏鱒二被歸類為新興藝術派作家,其小說主要取材於現實社會底層人物的生活,突顯出日本昭和時期的文學特色,是時代精神的縮影,也納入日本庶民的心靈史。

《學做工》的啟示:學校教育為何讓勞工階級子弟難以流動?

書名:《學做工:勞工子弟何以接繼父業?》
作者:Paul Willis
譯者:秘舒、凌旻華
出版社:麥田
出版日期:2018年4月12日


六月是鳳凰花開的季節,代表將有一批畢業生即將從學校教育中畢業,邁入人生的下一個階段。筆者長期關心教育流動的問題,從學校、家長與學生間的三角關係來探討一個人的教育成就,也就是說一個人的成就是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而非只有個體的問題。相對於其它國家,臺灣長期受到「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風氣所影響,導致升學競爭激烈,階級再製的問題亦相當嚴重。2018年由麥田出版的《學做工:勞工子弟何以接繼父業(Learning to Labour:How Working Class Kids Get Working Class Jobs)》一書,深刻的描繪出了勞工階級子弟如何透過學校教育再製父母階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