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爾想想】計程車司機與發動軍事政變的獨裁者

友善列印版本

由歷史故事改編、描述德國第一電視台(ARD)攝影記者威爾肯‧辛茲彼前往光州採訪戒嚴軍鎮壓與百姓對抗過程的南韓電影《計程車司機》(台譯: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於8月2日上映,至今票房346億韓元,吸引436萬人次觀看,成績直逼早先一週上映的《軍艦島》,可望暫時成為今年最賣座韓片。

這是繼《華麗的假期》後,睽違10年,又一部大篇幅敘述1980年光州事件的電影,影星宋康昊飾演原本不認同反政府示威的漢城計程車駕駛,直到載上德國記者前往遭到封鎖的光州採訪,目睹新軍部血腥對付市民,產生思想轉變,在情報封鎖下、他決定協助將採訪影帶送出國外,卻遭遇許多困難與挑戰。

這是宋康昊繼2013年主演改編自前總統盧武鉉踏入政界前,出面為獨裁政權時期被羅織《國家保安法》罪名的學生擔任律師的電影《辯護人》(台譯:正義辯護人)後,再度參與轉型正義相關作品的拍攝。

時逢新政府上台近百日,南韓民眾並未對過往國家暴力問題鬆懈或冷漠以對,反而熱烈捧場,讓這部電影成為反映南韓悲劇與血淚歷史的代表作。

相較《華麗的假期》是以參與對抗新軍部的市民軍為主體,反映民主化運動的過程,《計程車司機》則是透過駕駛與記者的「外人」與「旁觀者」角度,來觀察與體會光州事件,這樣的敘事結構,或許更能讓還未了解光州事件、或是本身有預設特定立場的人,更感同身受。

「觀看電影的人,是需要能和自己對等觀察的角色的…我認為要由萬燮(由宋康昊飾演的司機)來代言那些不曾住過光州、也不知道事件真實的人們。我希望這部電影,能對那些仍在發言扭曲光州民主化運動本身的人們,帶來一些微小變化。」《計程車司機》導演張勳先前接受韓媒採訪時說道。

但對發動二次軍事政變,為鞏固大位而鎮壓反對聲浪的主人公─全斗煥前總統而言,要達成張勳導演的如此期盼,似乎相當困難。

今年4月初,全前總統所撰寫的個人回憶錄正式出版,內容中出現的許多話與詮釋,引發極大爭議,最後,在光州事件相關團體提起的民事訴訟下,法院在8月初判決,若不針對回憶錄第一集內容中具爭議或違反事實的部分修正或刪除,將禁止《全斗煥回憶綠》在市面上發布與販售。

「5‧18事件,除了『暴動』外,沒有其他能用來形容的詞彙了。」

「多數的北韓特殊幹員,混入武裝示威隊伍中,打算偽裝成市民。」

「當時在光州,並未發生國軍刻意對一般百姓刻意且無差別的殺害行為;『開炮命令』的說法,也顯示出根本不存在。」

類似發言,多達33處,不斷出現在《全斗煥回憶錄》當中,光州事件已過37年,被依軍事叛亂送上審判台遭求處無期徒刑,之後被特赦的全前總統,似乎仍活在自己的世界中。

事實上,在1997年4月,南韓大法院對全前總統的判決書中,已明確闡述:「要求戒嚴部隊再度駛入光州的作戰命令,若非以掃射示威隊伍作為前提,是難以履行的,基於這樣的性質看來,開炮命令是明顯存在並被執行的。」

對比20年後,全前總統在回憶錄中的說法,和法官根據調查資料與常規的軍隊指揮體系規則做出的說明,大相逕庭。

儘管回憶錄被裁定禁止上市發售,全前總統方面卻表示不服,將申請異議,更反嗆,指出《計程車司機》的偽造情節。目前擔任全斗煥發言人前秘書官閔正基公開說道:「我們又不是處在封建時代還是共產獨裁的體制,將前總統的回憶錄處分為禁書,這像話嗎?國際社會會怎麼評價南韓的人權狀況呢?」

在電影當中,出現負傷民眾倒臥在全羅道廳前,而戒嚴部隊卻朝著傷者和要幫助他們脫離現場的人射擊的場面。閔正基回應:「在全南道廳前,戒嚴軍向示威隊伍集體開炮,實際上並沒有這樣的事,這是捏造的。」

他說道:「雖然是有開火,但當時戒嚴軍被驅趕到道廳前⋯⋯當時周邊有10萬人示威隊伍湧入,戒嚴軍處於會被攻擊的狀況。」

「光州事件本身不就是暴動嗎?沒有法律正當性的市民,武裝起來襲擊武器倉庫、襲擊囚禁間諜們的監獄和軍需工廠,奪取裝甲車與兵源,這不是暴動,甚麼才是暴動?」前總統發言人的一席話,公開在電視台政論節目中播送出來。

為對抗戒嚴軍無差別抓捕與濫殺百姓,不少光州民眾組織起來,謀測與戒嚴軍對抗,這當中出現搶攻軍需陣地、掠奪武器及焚燒電視台的行為,是「揭竿起義」還是「武裝暴動」,不同人有不同解釋,本就無可厚非,而戒嚴軍應負的歷史責任,也不會因此就被抹煞。

但代表前總統出面發言的人,為枝微末節鑽牛角尖不論,還繼續以獨裁者一同反向指責市民軍是暴徒,企圖規避自身問題。光州事件發生37年,軍事獨裁政權的餘孽,仍然赤裸地存在當今南韓社會中。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