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想想】《昂貴的新聞倫理課》 : 新聞自由,誰的自由?

友善列印版本

這是一堂昂貴的新聞專業與倫理課,因為差一點就賠上了臺灣的國際影視產業名聲當學費。

相信不少國人都和筆者一樣,對前幾天在網路上流傳的一則新聞感到痛心與氣憤。這是一則有關國際大導演盧貝松(Luc Besson)來台灣取景的相關新聞,內容指出導演決定放棄在台灣的所有拍攝作業,更宣布將把原本預定的台北場景全數刪除。(註1)所幸,今天一早看到相關單位向媒體澄清,這些報導只是空穴來風。(註2)

筆者不禁反思,到底是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臺灣差一點就錯過了一個把自己推向國際、宣傳自己的好機會。到底是誰要出來負責呢?

根據新聞報導指出,盧貝松對於拍攝以來屢次遭到狗仔騷擾,使得拍攝進度受到嚴重影響,女主角史卡莉喬韓森(Scarlett Johansson)也遭到記者惡意騷擾,甚至拍打其座車的玻璃窗戶,使她飽受驚嚇。就是因為這些惡劣的情境,使得盧貝松大量刪減臺灣的場景,迫使他萌生退意。

有些人說,「(盧貝松)不拍,走了也無所謂。」、「是在囂張什麼?」,也有人說「拜託狗仔別鬧了!」、「哪家的記者阿,快人肉搜索,揍爆他!」。新聞媒體不斷拿「新聞自由」(Freedom Of The Press)當藉口,挖掘、刺探他人隱私,甚至用「民眾有知的權利」當口號,將「新聞自由」無限上綱。但是到底什麼是「新聞自由」?「民眾有知的權利」,然而報紙上寫得到底是民眾想知道的還是些垃圾呢?

現今國內把「國會」和「媒體」並列為臺灣的兩大亂象與亂源,但是媒體身為這個社會「知」的力量,更是接督政府、揭發企業弊端醜聞的「無冕王」,如今卻被民眾認為是社會最大亂源之一,真的讓人心寒。

從這次的事件裡,國人們都看到媒體至少三個嚴重的缺失,同時也是臺灣媒體的普遍病症,第一個是「新聞的綜藝化」,媒體為了收視率、突破發行量而盲目報導、瘋狂而無意義地刺探名人的隱私,過去讓演藝圈裡的無辜情侶戀情見光死,現在距離把臺灣的國際影視產業的名聲送過橋,只差臨門一腳;第二個是「新聞不追求真相」,將未經驗證消息放上報章雜誌的版面,或是當成新聞台的頭條消息,已經成為常態,民眾對媒體「有什麼報導什麼」不負責任的態度已經無知無覺了,以這次的事件為例,一下子大肆報導LUCY劇組要撤離臺灣的消息,過兩天又澄清絕無此事,耗費社會成本。

第三個是把「民眾有知的權利」當作護身符,針對這次的事件來說,還真的不知道真的是民眾想要的是在報紙上看到「LUCY」完整的拍攝內容、劇本或其他相關的細節,好讓民眾可以到拍攝地點準時地「一睹偶像風采」,還是媒體適時地報導劇組願意透漏的部分,讓民眾有途徑可以關心電影的拍設進度就好?

曾幾何時「The Crownless King」(無冕王)變了樣,專業的媒體不再專業,記者形象開始變質。

長久以來以培育專業新聞從業人員而著名的政治大學新聞系,有一門叫「倫理與新聞媒體」的必修課,或許我們都該上一堂新聞的倫理課? (註3)

 

註1:盧貝松受夠狗仔 寶島取景喊卡

層層防堵仍被看光 盧貝松氣炸

狗仔緊咬《露西》文化局「一切失控」

註2:盧貝松停拍?胡扯!

註3:筆者的意思是「新聞從業員」應該「補修」,身為一般民眾的我們則是透過這門課學習如何監督媒體。

延伸閱讀1:新聞自由

延伸閱讀2:新聞專業與倫理

作者